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探究
作者: 张勇摘 要: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这些高校目前大多采用的是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的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协调好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但目前三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企业的意识与能力不足、一些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对校企协同创新育人的协调指导不够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该文将在对这些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高校、政府、企业三者建立相关协同机制的层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企业红色文化;政府;协同育人;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164-04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innovative talents.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battlefield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Currently, most of these universities adopt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l of government,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This requires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mong the three, som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lack awareness and ability to serve enterprises, some enterprises have low enthusiasm for participating in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the government's coordination and guidance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duc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re insufficient, which to some extent affect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will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stablishing relevant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among universities,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Key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e Red culture in enterprises; governmen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1]。可见,创新是当前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实现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地方本科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模式,这就需要协调好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共同育人的机制。在三者之间,高校是育人的主体,但要实现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则必须以企业为主导,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则是在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由于自身的利益因素,往往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不高,而政府则存在着协调不力的情况,导致三者之间存在着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人效果,本文将着重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 当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存在的问题
国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要培养好创新型人才,尤其是实行以企业为主导的育人方式,就必须协调好高校、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当前三者之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效果。
(一) 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企业的意识与能力不足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但对于如何转型,尚存在着一些认识与能力方面的问题,导致这部分高校并没有完全真正地实现成功转型。
其一,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服务企业的意识和能力不到位。由于企业和学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而且各个企业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在现实中也就很难找到一个适合这种“教育计划”的真实模型。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过程中,虽然地方高校和政府一直处于主动地位,但由于在“教育计划”中忽视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就造成企业没有积极性、学生也没有主动性这种较为尴尬的局面。
其二,地方本科高校缺乏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由于高校招聘教师对于学历和年龄的限制要求较为普遍,但并无严格的行业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因此新进教师的来源绝大多数是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这其中具有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依然很低,地方本科高校教师呈现出相当普遍的“非工化”现象[2],由于高校教书育人的特殊性,其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存在着某些不足,如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以其科研成果及学术水平为主,极少考虑量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贡献力。这不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其三,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适应企业要求。随着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缺乏劳动锻炼以及吃苦耐劳精神。同时地方高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尤其在思政教育中缺乏对于企业历史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企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因而很多大学生对于实习培训往往存在着畏难情绪而不积极参与,其原因无非是怕吃苦,怕承担额外的课程等。
(二) 企业参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1]。因而企业是当前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将在协同育人环节发挥关键的主导作用,但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企业由于自身的利益因素,参与协同育人的意愿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成效。
企业始终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参与校企协同创新育人的意愿较低。企业和高校具有不同的单位属性,同时双方追求的效益不同。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目标,追求社会效益则是高校的目标,二者经常不能实现有机对接。调研中发现,在校企协同创新育人过程中的企业一方表现并不积极。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首先,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会首先考虑到成本以及收益情况,同时尚未感受到协同育人给自身带来的利益,因此对校企协同育人认识不足,往往把培训学生视为额外负担。其次,有些地方企业担心学生没有生产经验,实训期间会干扰其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使其经济效益受损。同时部分企业由于自身实力所限,使校企协同育人无法进一步深入,缺乏合作的热情与耐心。再次,仍有部分企业在自身订单旺季时合作愿望强烈,希望高校提供劳动力,而在淡季劳动力充裕时,就没有积极合作的愿望。
因此,像这样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大部分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合作,不仅合作方式单一,而且难以深入。双方在诸多方面,比如培养目标、教学以及学生管理方面缺乏沟通与互动,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也必然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三) 政府对校企协同创新育人的协调指导不够
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是两个性质差异较大的个体,这就决定了双方在合作的过程中必然产生不和谐因素,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强势的第三方政府介入,从当前情况看,政府的协调作用发挥显然是不够的。
其一,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的协调指导不够。在校企合作中政府作为第三方,要充分地发挥其协调、统筹以及服务功能,以保障校企协同创新育人的顺利进行,如功能发挥不足,则会使双方协同育人面临较大的阻力。如在校企协同创新育人事宜的审批、监督、评估以及考核等方面,需要政府建立专门的权威机构负责,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没有建立相应的机构,这造成一些校企协同创新育人项目难以得到充分的支持。
其二,对于当前的校企协同育人,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及制度的约束。当前国家对于校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极为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采取了许多措施,积极鼓励与扶持校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如“河南许昌市为统筹解决校企合作的一些重要事项,专门成立了校地合作领导小组。在其有力组织与协调下,与许昌学院联合成立科技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许昌市骨干企业达50多家[3]”。可见,许昌学院在许昌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校企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仍有些地方的企业由于没有及时得到当地政府所给予的优惠政策以及必要的成本补偿,失去了部分合作的积极性,如仅仅给高校一个“口头承诺”,为高校提供的到企业实习与见习的机会却往往很难完全兑现。
其三,政府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由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周期长且投资规模大,因此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教育的投资,如设立有教育与相关合作企业的科学基金、合作奖励基金等[4],以保障校企协同育人的资金支持。但由于当前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的情况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合作终止的状况,影响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适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总体形势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作为协同创新育人主体的高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只有建立三者协同育人的科学机制,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进而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应用型高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建构的对策
为促进校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合作中能充分发挥相关合作主体(企业、学校、政府)各自的功能与优势,需要通过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各种措施的制定,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机制体系来进行保障。
(一) 政府层面建立校企协同创新育人的管理协调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1]。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创新极为重视,强调了其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而实现创新的关键在于健全举国体制,进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里就凸显了政府在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关键作用,因而在校企协同创新育人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好利益协调作用。具体措施为:其一,在相关政策法规方面政府应该对校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进行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对于参与协同创新育人的企业,政府部门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予以鼓励与支持,如可以给予参与协同育人并取得一定成效的企业财政补贴,进行税收的减免等,以便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更多的优质企业参与校企协同育人。其二,政府要加大协调管理力度。可以探索建立专门的管理协调机构,通过这个机构,可以对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的发展以及各方对人才的需求等情况进行综合调研,分析校企双方应如何开展合作,确定在哪些领域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进而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可以探索建立校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的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