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作者: 董成杰 程娜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0

摘  要:民办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其办学机制的灵活性与资源优势,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民办本科高校会计专业也应充分考虑会计本科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特征和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作出及时调整。该文就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以广州南方学院会计专业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在专业建设中多方协同育人体系的经验与特色,以期对推动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提高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168-05

Abstract: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s important forc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chool-running mechanism's flexibility and resources advantages to create their own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accounting major of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also consi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education,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market demand, and make timely adjustments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study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accounting talents in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akes accounting major of Guangzhou Nanfang Colleg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um up the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ts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he aim of it i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pplied accounting talents.

Keywords: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ccounting major; talent training mod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onstruction path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本科教育的规模获得了迅猛发展。早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仅有21所学校招收会计专业本科生,当年招生总人数仅为1 314人[1]。而至2022年底,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国高等院校名单,全国共有本科院校1 274所,其中招收会计专业本科生的院校就有679所,超过53%的本科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每年招生规模超过10万人。40多年来,我国会计教育事业实现了巨大飞跃,为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取得了瞩目的成就[2]。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民办高等教育也得以飞速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22年,民办本科高校(含未转设独立学院,下同)有376所,占本科院校总数量的32%。在民办本科高校中,有211所院校开设了会计专业,约占开设会计专业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由于会计专业属于热门专业,许多民办本科高校在招生规模上更是获得了超常规的膨胀,部分院校会计专业招生人数每年达到1 000人以上。

招生人数的激增导致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也给毕业生在职业规划和发展中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对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以便能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3]。而另一方面,许多民办本科高校,由于办学层次不高,办学条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较为落后,长期以来存在课堂上的“满堂灌”,课程体系的同质化、实习和实训环节不够、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等问题的情况并未得到很大的改变。加之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大智移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会计高等教育面临着强烈的压力和挑战[4],高校会计教育事业已经到了关键的发展阶段,而民办本科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变革更为迫切。因此,如何根据民办本科高校的特点,在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由于历史和传统原因,民办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生源质量、资源投入等方面与公办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师资队伍薄弱

民办本科高校普遍存在专职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的问题。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即硕士、博士(硕士占比更大)毕业之后即进入高校参加教学工作,没有参与过实践锻炼,在课堂中难以为学生透彻讲解实践知识[5]。民办本科高校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短板是缺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从业经历并具有专业资源的教师,急需建立业界专家与专职教师相互融合,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二)  同质化现象严重

会计学作为应用学科,应用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6]。但由于受到固化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忽视社会需求和个人特点,学生就业难与被动适应的消极状态依然存在,“办学趋同化与社会需求多元化、人才培养归一化与个体发展差异化的矛盾”突出[7]。教育部在2018年发布的《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会计学专业)》(以下简称《国标》)中指出:“开设会计学专业的高校,应根据自身专业定位和优势,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行业领域、服务区域和人才规格等方面明确特色,以满足各行各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由于民办本科高校在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上的弱势,在教学模式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基本上都是课堂教学、知识灌输的方式,实际效果并不理想[7]。在培养模式上甚至出现“为特色而特色”的口号化色彩现象,在实际的人才培养中体现并不明显。而市场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学校应利用行业协会和一线企业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实行订单式靶向培养和差异化方向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  与实务脱离问题

会计学专业《国标》中要求:“与会计实务界形成互动,获得会计实务界的有力支撑。”会计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但不少民办本科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的内容和案例分析,导致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且缺乏实际操作经验[8]。另外,在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安排多为在实验室进行单一软件操作,导致学生无法真正了解会计实际应用场景。应用型人才需要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无缝连接和有效融合,需要推进需求传导式的改革,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服务区域、行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业务操作,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

(四)  素质教育的“表层化”问题

会计工作性质决定了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素养,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从事会计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很多学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缺乏对这些职业素质的培养,或者只注重表面上的培养,忽略了深层次的培养效果,导致素质教育存在“表层化”现象。需要通过校内老师和业界导师协同指导,采用“全人教育”的方式,将理论知识、技能培训、社会实践、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整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如何针对民办本科高校的特征及其学生的特点进行会计本科教育?民办本科高校会计专业要寻求自身的“突围”方式,应该改变对重点高校同类专业亦步亦趋的人才培养路径,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当有所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也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建设探索

为适应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的需要,解决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克服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弊端,广州南方学院针对应用型人才的质量特征和民办本科高校及其学生特点,就会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梳理和深化,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校协企融合日益密切,逐步形成了“三(类)主体、四维度、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为目标,引入行业协会和企业资源,形成“1+2”主体,按照“谁来培养、培养什么(专业方向)、如何培养(专业教育、素质培养)”的逻辑,在师资培养、培养方向、专业教学和全人教育四个维度进行密切合作,把校协企协同育人落到实处。通过共建师资队伍、订单式靶向培养,合作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教育,实现理论与实务、知识与能力、道德教育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有效融合。如图1所示。

“三(类)主体、四维度、全过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于“培养什么人”,着眼于“怎样培养人”,融合两个“面向”:一是面向学生,立足实际,坚持以生为本;二是面向社会,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对接社会需求的人才。

针对民办本科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州南方学院在师资培养、培养方向、专业教学和全人教育四个维度上,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  校协企协同,打造专兼职师资队伍

依靠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支持,通过专业顾问、课程教授、实务导师等形式聘请业界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安排没有实务经验的专职教师到企业或事务所进行为期半年的脱产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专职教师和业界导师合作建立课程团队与研究团队等方式,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建立特色鲜明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校协企协同,确定差异化培养方向

会计专业根据市场需要解决学生出路,通过校协企协同,分别设置不同方向班或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差异化培养。先后与5家协会、4家企业合作开设了29个建制班,进行订单或联合培养。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CCA(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CIMA(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等行业协会或企业合作开设成建制班,进行联合培养;与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学院;开设注册会计师、财务分析师、智能会计等不同专业方向并进行差异化培养。不同的培养方向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不同选择,提高市场需求适配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