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

作者: 邹丽玲 王惠敏

摘  要:该文在分析课程思政与跨文化教育关系的基础上,阐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与原则,论述基于跨文化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跨文化教育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同时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此外,该文提供详细的、可推广的实践方案,为后续开展课程思政实践与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课程思政;跨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文化自信;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176-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teaching purposes and princip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and discusses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based on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based on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enhance their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Moreover, this paper offers detailed and feasibl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which provide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the follow-up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college Eng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construction path

课程思政是我国近几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其源自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对全课程育人的探索,倡导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课程目标,旨在形成360度“熔炉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7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提出:“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3]”

本文尝试将价值引领与跨文化教育相结合,阐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和原则,教学整体设计与实施思路,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启发性实践与操作原则,以期为国内大学英语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带来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  课程思政与跨文化教育

上海高校为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困境,率先在全国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尝试探索并发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陆续推出治国理政、中国道路、创新中国、大国工匠和大国方略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开启思政课程到 课程思政的改革探索。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者们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在教学理念层面,闵辉[4]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各类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相互滋养,相互支撑,形成育人合力。在课堂教学层面,巩茹敏、林铁松[5]认为,课程思政是发挥课堂主渠道承载的立德树人的功能与职责,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目标层面,何衡[6]认为,课程思政是从碎片化的知识中走向道德,将“德”转化,细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等内容,成为知识学习和生命成长相结合的重要载体,以及追求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内容层面,邱伟光[7]认为,课程思政围绕育人主旨,把知识导向和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弘扬中国精神,发出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德[8]。总之,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各类课程都应该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职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学内容既要具有知识性、学术性,也要彰显政治性、价值性。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外语教学成为跨文化教育最有效最重要的阵地之一[8]。跨文化教育应当被视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9]。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开展了研究,Byram[10]最早创建以外语教育为中心的跨文化能力模型,他认为,外语学习是跨文化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提倡从外语教育视角解释跨文化能力的关键要素。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将跨文化交际研究从西方引进中国,开始围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外语教学。张卫东、杨莉[11]立足于中国外语教育,认为跨文化能力涵盖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文化实践三个层面。许力生、孙淑女[12]认为跨文化能力涵盖五个要素,即知识习得、动机培养、技能训练、交流互动和交际结果。其中,知识是基础,动机是前提,技能是关键。高永晨[13]提出跨文化能力的“知行合一”模型,知识系统包括文化知识、意识、思辨;行为系统包括态度、技能、策略。总之,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桥梁人才[14]。

跨文化教育对于课程思政具有很好的可及性和适用性。首先,从功能指向看,跨文化教育契合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宗旨。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群体,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普遍规律,加强文化身份认同,理性地审视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并有效进行跨文化沟通[15]。新时代的跨文化教育目的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客观地进行国际比较,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结合大学英语特点,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更易于通过文化对比来实现,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进而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制度认同感、道路认同感,从而培养国家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二者立德树人的育人指向是相契合的。其次,从教学方式看,跨文化教育使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化。邱伟光[7]认为,课程思政是发挥各学科承载的精神塑造和价值引导,培养学生既具有个人的小德,也具有国家、社会的大德。课程思政的隐性思政元素寓于跨文化教育的教学活动是显在的,其间凭借平等、愉悦的跨文化案例表演、情景述评、讲述中国故事等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而不是通过说教的方式灌输给学生,从而使得学生获得更持续长久的内心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价值选择。最后,从教学内容看,跨文化教育促进了课程思政的内容构建。跨文化教育中蕴含了体现不同文化视角的思想道德、爱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和人格培养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资源,可以成为课程思政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

目前,在国内大部分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是公共基础必修课,占8~16学分,覆盖的专业面大、学生数量广。大学英语课程以跨文化教育为基点开展思政教育对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目的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将德育置于课程目标之首,在价值观层面上,其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在语言层面上,其目标是帮助学生储备好“中国元素”的英语知识;在能力层面上,其目标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之,以跨文化教育为基点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及在对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加强文化身份认同,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去”,两个目标的实现同等重要,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原则

语言内容和文化内容有机结合,突出德育功能,将德育贯穿于课程与教学的全过程,将中国文化从学习背景中凸显出来,形成一种跨文化(interculturality)的氛围,这一原则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原则。目前,国内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均以西方文化为主题背景,系统的文化主题构成了教材的主线,是进行跨文化教育的良好媒介。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三)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思路

大学英语教学部(系)要根据新时期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对课程思政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厘清课程建设思路,重视师资培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建构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1  提升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及跨文化教学的能力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首要条件

《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强调了教师的政治素养的重要性。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以教师讲解英语知识为主,以词汇、语法教学、篇章分析和听说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英语语言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活动;文化教学多以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等为主要内容,较少关注学生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显得不足。

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以跨文化教育为基点的课程思政潜力都已经客观存在,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育人认知模式。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意识自己承担的立德树人责任,提高政治素养和思想素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结合跨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四个自信”。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掌握一定的普遍文化知识和具体文化知识,在文化比较中引导学生将自我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

2  构建彰显思政育人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难点

为了实现培养既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又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具有中国文化自信的人才目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通过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增进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又引导学生反思中国文化,助力民族文化传承、宣传与创新,履行高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

1)教学大纲。语言教学任务的繁重和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往往会使教师难以兼顾、顾此失彼。这就要求大纲制定者要充分研究语言教学、跨文化教育与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结合的途径,制定出实用的、操作性强的、系统化的大纲,给教师以实实在在的帮助。

外语教学大纲主要有三类:第一类的早期传统外语教学大纲受语言学影响,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内容被线性分割成语音、语法、词汇等教学内容;第二类的交际法教学大纲强调学生运用外语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性;第三类的人文性教学大纲主要考虑外语教学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以及学生自己的知识和体验。后两种大纲都包含文化内容,但主要是与语言使用相关的文化内容,其目的仍然是促进语言学习,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仍处于辅助、次要的地位。

在上述三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跨文化教育为基点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把文化教学提高到与语言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二者互为目的和手段的教学大纲。该大纲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文化为基础,语言教学融入到文化语境中,语言与文化内容的融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和测试等)。二是文化主题是教学内容组织的基础。文化教学内容系统化和文化教学过程系统化构成了此类教学大纲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化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孙有中[14]认为语言能力有三个境界,即言之无误、言之有理、言之有礼。第三个境界就是能够跨越文化屏障进行得体有效的沟通,该境界可以通过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思政来实现,彰显大学英语立德树人的育人初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