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
作者: 李和平 方川 姜东君 周明胜
摘 要:开展和加强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客观要求。在深入分析目前研究生专业课教学特点及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在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原则。以激光与核技术课程为例,开展具体教学案例设计和初步的教学实践,实现研究生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为构建面向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教学;专业课教学;核科学与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052-05
Abstract: To carry out an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in the teaching of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cultivating new innovative talent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s of 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s, as well a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Taking the course Laser and Nuclear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specific teaching case designs and preliminary teaching practices were carried out, achiev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grad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chieving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is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ng a curriculum for graduate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graduate teaching; specialized courses teaching;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互动式、挑战性数值计算课程改革”(201803J010)
第一作者简介:李和平(1973-),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始终把教育放在最为优先的位置,把人才培养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和战略性重要支撑之一,凸显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放在首位,坚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是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并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贯彻落实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而研究生教育则位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1963年,《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即提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要按照“又红又专”的要求,“为国家输送攀登科学高峰的后备军[3]”。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全面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研究生整体教育质量显著提升[4]。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5]。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历史征程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等教育“科学规律”和社会主义“价值理念”辩证统一的重要论述,对于高质量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6]。本文从深入分析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和新时期课程思政的内涵出发,以具体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为例,进行了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和教学实践,实现了研究生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构建面向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的课程思政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 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分析
(一) 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难点的分析
作为高等教育的高级阶段,研究生教育的高度代表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最高水平和整体高度[4]。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7]。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追求质量、内涵发展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最核心和最本质的要求[2,7-8]。从课程自身来讲,研究生专业课是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是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主要以二级学科为依据,虽然课程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但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模式相对单一[8-11],还无法完全适应教育部提出的“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7]”的总要求。从专业课教师自身课程思政素养和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认识来看,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的专业课教师大多精于自身专业领域的研究,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还无法很好地胜任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而在他们开展专业课教学的时候,进行课程思政的意识也不够到位,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了“思政课程”,认为这是公共思想政治通识课的教学任务,在自己的专业课教学中再进行思政教育是重复教育,是对宝贵的教学课时的浪费,从而造成了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整体的教学设计,即使勉强开展了一些课程思政的教学,也很难形成系统、连贯的教学思路,导致专业课教学的课程思政生硬和僵化[12-13]。而从研究生自身对专业课的课程学习目标的认识来看,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生普遍比较重视自己的科研工作,往往在研究生入学的低年级阶段集中完成课程学习,学习压力大,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轻视课程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养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13-14]。由此可见,研究生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教师和学生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的思想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课程思政的实施难点,需要从新时期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定位方面开展系统性的研究,进行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实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课程思政的自然切入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三个方面的交融发展。
(二) 研究生专业课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定位
课程思政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堂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是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产生影响;其本质是立德树人,理念是协同育人,而其教育结构则是立体多元的[15-17]。在研究生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中,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遵循如下的基本原则。
第一,要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中。此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首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首要任务是“价值塑造”,即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年轻一代。其次,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依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建立起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将科学的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18]。
第二,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专业课的教学对象、内容、方式和目标的新特点,针对教学对象的特定专业背景,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切忌生搬硬套。“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研究生专业课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具体来讲,针对研究生专业课高深知识的专业性、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创新知识的前沿性[17],可从科学的思维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建立等角度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而针对面向国家特定行业的研究生培养,则可从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出发,结合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专业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有机地将专业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发挥“盐溶于水”的强大作用。
二 课程思政的初步教学实践——以激光与核技术课程为例
(一) 课程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简介
激光与核技术是我们学校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一门重要的研究生专业课,肩负着为我国核工业系统及相关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该课程面向核技术这一重要的激光应用领域,系统讲述有关激光核技术应用的基础理论和前沿进展,包括激光的基本原理、原子光谱基础、激光器件基础理论、原子法激光同位素分离基础理论、原子蒸气激光同位素分离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前沿进展以及其他激光同位素分离方法基本概念等,授课对象涵盖了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将激光核技术应用的基础理论与前沿进展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后,不仅了解了有关激光在核技术领域,特别是在同位素分离领域的基础理论,而且能够针对工程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后续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准备。
(二) 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本课程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基于对课程教学对象、内容和目标的深入分析,遵循上述第一部分建立的实施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出了两条具体的原则,即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遵循教学要求与课程思政并重的原则,而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则遵循教学活动与课程思政共融的原则。具体来讲,由于选修该课程的研究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会进入我国核工业系统工作,因此,将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目标与课程思政的内涵逐一进行分析和映射,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进而确定了在课堂知识讲授、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后小组研究性集体学习三个主要环节上进行研究性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图1),从而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