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实意义与基本特征

作者: 张杨

摘  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认识深化的结果,对当前及今后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具有重要指引意义。该文结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演进过程深刻阐述其提出的现实意义,并结合创新创业的内涵,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出发,对此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具有的特征进行探讨,着力刻画出该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镜像,以为各高校在尝试建立和实施这一模式时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现实意义;基本特征;历史演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082-05

Abstract: The Guiding Opinions on Further Suppor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sued b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establish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 oriented b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is the result of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and future reform of college talent training.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foundly expound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ombines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starts from the systematic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the aspects of training concept, training goal, teaching staff,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en trying to establish and implement this model, the author tries to depict the basic mirror image of this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ic characteristics; historical evolution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课题(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营销类专业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镜像与进路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ZJY2790)

作者简介:张杨(1981-),男,汉族,湖南醴陵人,法学博士,副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经济法、高等教育管理。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从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工作改革试点高校算起,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至今已经走过了20年的时间。在这20年中,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目标、实施方式等也在不断优化。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其中,“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次出现在政府印发的文件当中。这一提法在原有的创业教育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不仅反映出了当前我们对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认识的深化,同时也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等指明了新的方向。深刻理解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蕴含的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现实意义,科学厘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对于指导我们深化新时期人才培养改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历史发展视角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现实意义

20世纪后期,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知识已然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本。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的理念和目标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终身教育对人的发展显得越发重要;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愈加需要具有强大的知识学习和创造能力,懂得创新,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这一阶段,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譬如,英国政府在1987年启动了高等教育创业计划。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强调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以此积极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有学者指出,创业教育是工业经济时代向后工业经济时代转型的必然要求,是福特制的“流水线”式作业方式向网络技术条件“经济合作”化作业方式进化的必然要求,是保守封闭的管理边界向开放渗透的无边界管理模式转化的必然要求,是相对静止的线性思维向相对动态的非线性思维变迁的必然要求[1]。

(一)  “纯粹”的创新创业教育(2002—2014年)

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政策亦对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需求及时进行了回应。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现“创业教育”。2002年,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的试点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拉开了序幕。2010 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又将创新的概念融入到创业教育中。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完善项目资助体系,建立项目实践基地等。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尽管在形式上愈加丰富,内容上更加成熟,但是,这一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总体上是以“植入”的形式进入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做“简单的加法”,目标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素质的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其基本逻辑是:在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加入创新创业素养,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实践,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两套体系共同进行,从而让学生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创业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放在了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但是其与专业教育基本没有交汇融通,即便将其单独剥离出来,亦可自成体系。这样的模式在帮助学生认识创新创业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在实践中也孵化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但是,这样一种相对“自成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也面临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譬如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学生倾向关注创新创业课程和项目实践,在专业学习上的精力分配难免不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专业与创业“二选一”的局面。而且,这种模式在对创新创业课程实施普及性的同时,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却是引导性的。有的学生考虑专业学习的精力需要,不愿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有的学生可能本身就对创新创业实践缺乏兴趣,引导式的政策也不至于让其产生多大的损失。更为重要的是,从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强调实践获取经验和认知的特点来看,缺乏项目实践的创新创业知识性教育实际上很难让学生对创新创业产生全面深刻的理解,较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学者指出,这一时期,虽然创业教育形式多样,包括创业培训、选取创业试点院校、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形形色色的课外科技活动和采取设立创新基金及提供创业中心等,但这种轰轰烈烈、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导致大学生创业犹如昙花一现[2]。

(二)  从“纯粹”到“融合”:创新创业带动人才培养改革(2015—2020年)

2014年9月,李克强同志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明确提出要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之一,大力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成为时代最强音。国家政策既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但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也迎来了一次内涵上的深刻变化。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落实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和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2015年6月,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上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前一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简单的植入教育,自成体系的教育,那么在服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需要下,创新创业教育就不能只是一种“附加”的人才培养元素,而应努力融入专业教育,打通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路径和新形式,提升教育整体成效。因此,《意见》提出,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专创融合”大大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场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从《意见》的精神来看,“专创融合”落脚点虽然主要是开拓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但是它也触动了人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再思考。在“专创融合”的背景下,围绕挖掘专业课程创新创业元素,打通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或转变,激发了广大高校和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推动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的融合方面,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在实施“专业+创业+企业”的教学改革方面探索了很多新办法,新做法。但是,从实施情况来看,“专创融合”同样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譬如传统的师资缺乏创新创业素养,难以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创新创业元素;在注重专业实践改革的同时难以将创业实践需要与课程理论教学对接,没有很好地引导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更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弹性,学习考核和专业评价机制的创新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专创融合基于开拓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出发点使得其很难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因此,从整体上看,尽管近些年,在“专创融合”的理念下,诸多高校进行许多有益的积极探索,但是这些改革与探索主要还是以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本体”,是对原有模式的“局部改造”。这种以原有模式为本体的改造容易因为新旧模式的不同致使新旧模式产生冲突进而导致改革不彻底,师生也容易在这种冲突当中迷失,缺乏清晰的目标[3]。有些方面,譬如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如果这些方面不能及时调整,甚至还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