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阈下高职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
作者: 钱绍祥摘 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从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方面探讨协同理论应用于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适切性,通过解析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强等现实困境。从协同理论视角提出高职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进路,健全体制机制,深化课程思政的多元协同;重构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思政的多元评价;强化思政意识,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协同理论;实践进路;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184-05
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comprehens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n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pplying synergistic theor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basis,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fac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uch as the imperfect system and mechanism, the imperfect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weak ability of teachers to educate people. The practical approach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y theory, the system mechanism was established, and multivariate collab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as deepened, the teaching system was restructured, the multiple evalu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as perfec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was strengthen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was promoted.
Keywords: higher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ynergy theory; practicalapproach; practical difficulties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2022SJYB2297);2022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人才项目(无编号);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专业改造专业群课程体系研究——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为例”(2023JSJG583);2021年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校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和策略”(GZDJSZ202113);2023年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协同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方略”(2023ZD05)
作者简介:钱绍祥(1977-),男,汉族,江苏泰兴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得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在此背景下,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3]。高职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最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担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既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职业道德和思想文化的熏陶,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高度融合[4]。然而,在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实践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如何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作为一种特定的高等教育类型,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创新性引入政治学研究中的协同理论,探索高职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协同,找寻课程思政有效建设的着力点,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高职教育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实践。
一 协同理论适切性分析
1976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协同理论,认为系统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子系统组成,在与外界进行物质或能力交换的过程中,通过子系统的相互协同,可使得系统的整体效能大于局部作用之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近年来,随着协同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各领域,作为一项涉及多元主体、多层次目标、多种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系统性高职教育,需要有效协同系统内各相关要素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5]。
(一) 理论依据
首先,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复杂开放的社会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目的之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因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必然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职教育的“职业性”使得课程思政的建设必然深受社会环境和办学资源的影响,课程思政的本质是推动专业课程的职业性与社会性的功能统一,构建起课程与职业、社会、国家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学生的深刻洞察、文化的全面领悟、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文明进步相统一。因此,高职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其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
其次,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多元主体的有机协作。由于高职教育是一项超出学校单一教学主体,涉及企业、行业机构等多元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每一个相关利益主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实现着不同的价值,其跨界属性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主体的多元性,需要将这些相关主体串联起来,衔接起课程思政建设的各个环节,构建起最佳主体协同育人模式,使之成为具有内生动力的完整系统。然而,这些相关主体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交互关系,这正是在高职教育中运用协同理论引导相关主体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由。
最后,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职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的最突出之处是跟随产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职业人”,使得社会上的多元文化思潮极易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这就需要改革和创新高职教育的思政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建设的立足点是根据各类课程的属性、特征,针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与职业活动这一特定社会实践相关联的思想道德领域,对各类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分工,构建起具有高职教育类型特点和办学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 实践依据
首先,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高职教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6]。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天然地蕴含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5]。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各方育人主体积极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自觉渗透思政教育,共同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其次,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回应高职教育育人本质的题中之义。德国教育家斯泰纳指出:“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形成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能够和谐发展,享有高度的行动自由的人组成的社会。”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我国,高职教育长期作为低等次的高等教育存在,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注重学生掌握谋生之手段,而缺失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屏蔽了教育的育人本质。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明确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为其突破传统工具理性的办学思维,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需要引导相关主体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协同育人之价值理性,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充分挖掘专业课程隐含的育人功能,使价值引领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构筑起学生完整的精神世界。
最后,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7]。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实现高职教育的教育性、思想性与专业性的有机统一,这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较大的推动力。
二 协同理论视阈下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目标、内容和评价具有复杂、开放的特征,任何一个要素的不足都会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如何协同、平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中思政属性和课程属性之间的关系,主要面临着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不健全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发挥着整体性、长远性、保障性的功效。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面临以下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校企间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高职院校内部重视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在学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环境,但当学生走上实习或实践岗位后,校外企业导师并没有认识到思政育人的重要性,仍将重心放在对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上。另外,企业的文化、观点与校内所倡导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影响着思政内容的外化与反馈,使得校内、外的思政教育呈现“瘸型”状。第二,校际间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强调校际间的沟通、交流与协作,共同为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各献其策、各出其力,但目前各高校之间缺乏经验交流,未能实现思政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应用,以及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和经验的推广。第三,校内各部门间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内部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缺乏整体部署,对于谁来牵头、谁来组织、谁来实施,谁来保障等问题缺乏清晰明确的制度安排,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职责不明,责任不清,需要高职院校从组织内部对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