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建设与探索

作者: 朱红光 易成 吴丽丽

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导论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建设与探索0

摘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国家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其迈入大学门槛之时开展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土木工程导论作为土木类专业的新生导引课则是这一过程的核心抓手。该文旨在以本科课程思政教育为导向,在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进行“慕课+雨课堂”的研讨式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介绍这一模式下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该文为混合式教学的思政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思路,可以为土木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混合式;研讨;土木工程导论;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036-04

Abstract: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create a new situ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new era,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start civics education when they enter the threshold of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to Civil Engineering, a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is a core focus of this process. This paper aims to guide civics education in undergraduate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 the new era, and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s education in a "MOOC + Rain Classroom" discussion-based course through blended learning. The study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under this model. This paper provides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cs education courses in blended learning, which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 blending teaching; seminar-style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Civil Engineering; Internet

大学是每个学生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大学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新生事物,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增长,同时也在逐渐形成和建立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因此,从大学新生入门伊始进行思政教育,以在学生思想萌芽之时种下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的种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1-2]。土木工程导论是土木类专业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专业启蒙课程。课程介绍本专业的历史进程、学科构成、知识结构、技术成就和发展方向,包含了初步的专业知识(专业概念)和人文知识(历史事件和人物),是开展“第一堂”课程思政课的理想选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自2008年开始持续支持土木工程导论的课程建设,2010年教学团队主编了教材《土木工程概论》,2011年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入选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后续“十三五”“十四五”继续入选;2015年主讲教师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16年开展课程教学网站建设,2018年入选北京市共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慕课开展混合式教学,2019年课程被评为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2020年进行课程思政示范建设,2022年成功入选首批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023年获评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本科课程,形成了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并在教学资源和课程思政建设经验方面积累深厚。

本文旨在介绍教学团队以混合式教学为抓手对土木工程导论开展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探索,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建设入手点的选择问题,以课程中专业发展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探讨角度来进行国情感的熏陶和职业道德教育;之后提出了当下教学中增加课程思政内容的难处:即与课时压缩的大背景相矛盾,重点讨论如何采用混合式教学设计来解决这一矛盾,以及采用研讨的模式来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最后探索了混合式教学下该如何进行教学考核改革以及效果评价,并对未来的课程建设作了展望和规划,以期进一步提升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并在同行之间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一  课程思政建设入手点的选择和规划

按照“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目标要求,本课程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精心选择课程思政的切入点[3-4]。教学过程中,我们竭力避免出现为课程思政教育而专设内容的现象,而是通过涉及土木工程的典型历史事件与人物,掺入对人物职业道德的评价来进行德育,并结合我国在土木工程界创造的工程奇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成昆铁路、川藏公路,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路桥抢修对赢得战争的影响,到精美的中国古典园林等等内容都成为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弘扬民族文化的绝佳素材,可做到润物无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适时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实践证明,这样进行的思政教育效果非常好。

同时,课程思政建设亦要与时俱进。针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特地在绪论的教学中加了一节——“土木工程在大国崛起之国家新战略中所发挥的作用”,阐述近年土木工程专业在南海筑岛、一带一路援外基建中,为贯彻国家新战略所发挥的独一无二的作用,以此宣扬政府的重大国策,激发学生在未来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做有时代担当的专业人才。课程思政内容示例如图1所示。

二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在课程整体课时压缩的大背景下,增加课程思政会加剧课时不足,这一矛盾该如何解决呢?我们的做法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借助线上慕课来压缩教学学时,将部分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为课前的慕课自主学习;而节省出来的学时用于课程思政教学,并引入研讨式、启发式教学[5-7]来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以任务驱动法和多指标考核[8],驱动学生线上自学、教师讲解重点和考核,学生收集资料和分组讨论、思考后形成观点并实施演讲,教师以启发引导以及适当的点评,将教学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翻转课堂形式的“以学为中心”,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结合慕课后,新的研讨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研讨式课程思政教学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讨活动的引导,列出蕴含了思政内容的专业研讨题,比如工程建造任务。要求同学们运用E-learning理念,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以往相似工程的修建时间、背景、技术措施和成本预算等。接着鼓励学生参考以往的工程经验,并运用之前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任务,结合PPT在课堂上向大家做展示讲解;并制作手工模型进行模拟论证。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是全班同学以宿舍为单元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工程建造作业来进行分析和讨论;由于所列出的建造任务都是处于论证阶段的工程,没有现成的书本资料,同学们需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以往相似土木工程结构的修建时间、背景、技术措施和成本预算等(图3)。

二是学生变身为建筑大师,按照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建造工程。学生参考以往工程经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建造任务,并通过PPT形式向大家做展示讲解(图4)。在方案编制过程中,学生理解工程师在建造过程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三是其他组同学对展示组进行提问,探讨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图5);最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指出学生方案中不足之处(图6)。学生通过教师的点评,进一步消化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完善自己的方案设计。并动手制作手工模型进行论证。在同学们的相互讨论和教师点评中,加深对不同建造任务中的技术措施和设计知识的理解,了解工程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等的影响和作用,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职业素养和科学精神。

上述教学环节,全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讲演表达能力、模型软件制作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在研讨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内涵,自然、专业而不生硬。

该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特色就是实行教学互动,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对话和交流,同时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响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科学地编排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因课制宜”,开发内容丰富且包含有课程思政内容的研讨题,用专业知识来引出课程思政,增大课堂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路。这样,学生上课不再是一言不发、沉默不语,而是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课堂气氛自然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闷,而是变得活跃起来。教师不再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和参与者。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讨论交锋中,明晰真理、传导课程思政的真实内涵,保证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三  考核方式改革

在实施混合式教学后,考核方式也需要改变。按照翻转课堂理论:采用慕课教学后,课堂教学内容转变为讲解重点、答疑,相当部分的讲解内容改为线上自主学习。但是我们如何保证学生课堂外一定观看慕课?如果有学生因为一时懒惰,线上没看慕课,而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又没有讲,则教学质量问题岂不是比单独采用课堂教学更差?

所以,在线上课程录制完成前后,这样的疑问始终是存在的:有了线上课程,如何确保线上学习的效果?线下课堂还讲些什么?怎样讲?如何加强互动式教学?经过近几年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我们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来刺激良性学习行为。

(一)  检查慕课笔记

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要求学生必须有慕课笔记供课堂上随时检查(由研究生助教完成检查),督促学生课后的线上学习,将慕课笔记纳入平时成绩考核指标。

(二)  由雨课堂软件随堂推题测试督促学生线上学习

课堂上启用雨课堂软件的推题功能对学生线上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并将测试成绩计入课程考核的平时成绩。这既能督促学生线上学习,也使得平时成绩的考核更有依据。

(三)  根据雨课堂随堂测试结果选择课堂讲解内容

教师实时查看雨课堂测试的统计结果,知晓各教学内容学生理解掌握的程度;对少数人不懂的问题,予以简单讲解;对不懂人数较集中的问题,在课堂上予以重点讲解。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内容可做到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四)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师生互动

通过开启雨课堂软件弹幕功能来解决学生因为腼腆不愿意公开提问的难题。教师可根据学生所发的弹幕问题,及时进行课堂讲解。弹幕的提问记录将纳入平时成绩。同时,线上慕课平台的讨论区亦能很好地引导互动,通过在某些慕课段落预留问题,学生在慕课学习后在讨论区回答,多人次讨论后就能逐步得到问题的正解,这一过程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极大地发挥交流互动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