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践
作者: 李小斌 李凤臣 安青松
摘 要:以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基本目标,该文以能源动力类专业漫谈流体机械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在专业内容中融入人物、时事、科技及工程内容,力求在历史传承、科学观、世界观、价值观、科学思辨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提高,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能源动力;课程思政;流体机械;科学思辨;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054-04
Abstract: Taking the promotion of Marxist scientific theory as the basic goal, this paper takes the course Free Course on Fluid Machinery of energy power major as an example, and carries out the exploration of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practice. It integrates people, current affai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contents in the professional content, and strive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in the aspects of historical inheritance, scientific outlook, world view, values and scientific discern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cultivation.
Keywords: energy pow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luid machinery; scientific civics; integrative qualities
有幸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课程思政从未像当下这样具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不仅要求授课者具有紧跟时代的大视野、大格局和大胸怀,还要求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和角色观。能源与动力工程作为未来就业面最宽的专业之一,学生科学思维的塑造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未来具有长远的奠基意义。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从历史、文化和国情的高度阐述了党领导下的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可见,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其关键环节是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2]。能源动力类课程作为典型的工科专业课,以专业内容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针对专业内容授课,需要解决专业学习与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融合的问题。从表面看,专业内容的学习似乎与思政内容泾渭分明,难以融会贯通,但从发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根本目标来看,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又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及工程实践内容,理应成为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窗口,这就涉及到一个思政元素挖掘与专业内容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另外,课程思政不是一项活动,也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项践行科学观的教育教学理念。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分类众多,故没有固定可套用的模板,思政需要根据各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展开[3]。
流体机械课程是一门依托于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一门专业课,广泛涉及了航空、航天、机械、动力、化工、能源和环境等专业领域,其外延几乎触及了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各个研究方向。在天津市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面向全校,开设了一门漫谈流体机械专业课。课程以漫谈的形式,讲解流体机械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当前的瓶颈及对未来的展望,了解日常生活、给排水、农业排灌、石油行业、陆地采矿及深海采矿、航空航天及水力发电等不同方面的流体机械应用,贯穿国内外历史沿革、大家轶事、时事热点,引导学生科学的思辨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了解国家重大战略工程的意义,并提升投身国家复兴事业的热情。
在准备和讲授课程内容的期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体机械内容课程体系,融入了多样化的思政元素,下面对本课程的思政实践进行介绍,以期对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一 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解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4]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能源动力类专业课程基本是自然科学类课程。上海高等院校在高校课程思政实践中,总结了此类课程的特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框架下拓展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特有优势[5]。
(一) 专业课程内容是主体,也是载体
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方式,要达成专业课“授业”的第一要务,思政要从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开始。能源动力类课程大多数都是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包含众多成规的范式和方程组,表面看或枯燥或深奥,但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精彩的科学故事与进取不止的科学精神,还有勇往直前的家国情怀与高尚情操。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就包含在专业内容中,因此专业课程内容既是主体,也是载体[6]。
另外,科技史也将是贯穿专业课程始终的重要部分[7],将历史、人文、家国等内容融合在教育教学中,将隐形地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专业课程也将从普通的自然科学课堂变为有温度、有内涵、有思辨的文化课堂。故课程思政因此成为开阔国际视野、加深人文底蕴、领略大国智慧、坚定文化自信、培育理性客观、践行科技报国的重要手段。
(二) 过硬的业务能力与积极的时事敏感性
我国能源动力类专业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一直以来,能源动力是支撑着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同时涉及多个领域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能源动力专业在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8]。从“十四五”开始,随着世界的大发展、大调整、大转折与大进步,专业课程的讲授和思政必须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9]。
首先,思政要求授课教师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要完成合格的思政,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业务能力,每次课前做好备课、课堂设计、交互方式和思政元素,很多时候还要求教师要博闻强记,储备充足。打铁还需自身硬,秉承天津大学实事求是的校训,与时俱进,并依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及时充实专业内容和思政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思政要有积极的时事敏感性。时事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总是在政治、经济、科技及文化各个领域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时事是一扇有效拓宽学习者视野和眼界的窗口,思政元素需要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系统的解释,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理论素养[10]。从时效性的角度来看,时事内容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这样才具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并及时引导正确的观察角度。所以,这就要求具有积极的时事敏感性,不断更新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
二 以漫谈流体机械课程为例谈能源动力类课程思政实践
漫谈流体机械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掌握本课程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三观,并以课程特有的理论联系实践、科技融合人文,以及个人推及世界的授课方式,增强实事求是的文化自信,树立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课程已经过几个教学循环,将从思政的模式构建、实践形式及思考题的提出进行介绍。
(一) 专业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
漫谈流体机械课程,其内容从流体机械发端到新时代科技领先、其应用从日常生活到星辰大海、其影响从个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历史的积淀和人文气息的吸收,内容越发包容。课程梳理了从流体机械基础、基建之手、动力之源与行业漫话四个部分,讲授中融合了与专业内容相关的人物、时事、科技及工程等内容,结合课程讲授的经验,在历史传承、科学观、世界观、价值观、科学思辨、科技报国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部分的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见表1。
在课程讲授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了丰富的流体机械历史上的各个事件,并通过官方媒介通道对相关联的时事进行主线分析,基本形成了专业课程思政的模式。
(二) 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形式
在漫谈流体机械课程思政实践中,对相应的思政形式有了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1)课程思政的要点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实现。
2)引导科学思维的氛围,可通过设计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引子”实现,比如从历史到科幻再到现实的图文介绍、科技报国的时事等。
3)在科学思辨的引导中,使用发散思维进行引导,善于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诱发式、穷尽式思维。
本课程当前涉及到的一些“引子”见表2。
(三) 专业课程思政思考题的提出
从专业课程学习的角度来说,课程教学要有习题或作业,本课程采用思考题的形式。思考题可作为课下作业,也可作为大作业的参考题目。课程设置的思考题和每节课的专业内容相关,范围包罗有历史事件评价、行业发展与时事分析等,比如文明发展与科技推动的关系、科技与工程技术的关系、中国核电与中国航天的经历、储能与碳中和的关系以及民族复兴与专业贡献等方面。值得指出,思考题可以作为讨论话题,进行课堂讨论,课程设置的部分思考题见表3。
三 结束语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是对工科专业的基本要求,而在社会主义特色的高等院校,还要在此基础上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专业课程的思政,使得“传道授业解惑”具有了更深层次内涵。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践行,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掌握思辨,塑造品格。漫谈流体机械基于上述的导向进行了专业课程思政实践,以期为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
120082577.htm.
[2] 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EB/OL].(2017-07-20)[2021-12-28].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07/20/nw.D110000gmrb_20170720_1-14.htm?div=-1.
[3] 叶丁丁,黄云,叶建,等.以思政目标引领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9(38):79-82.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 200603_462437.html.
[5]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6] 吴登昊,牟介刚,谷云庆.流体机械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的融合及实践[J].高教学刊,2022(25):115-118.
[7] 于开平,王秋生,赵婕.工科研究型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8):1-3.
[8] 杨仲卿,冉景煜,方瑞明,等.课程思政“四项融入”模式在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3(11):87-88.
[9] 刘鑫,李曰阳,宋卫海,等.“十四五”背景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讨[J].时代汽车,2022(20):38-40.
[10] 高福平.把时事政治更好融入思政课堂[EB/OL].(2020-04-15)[2021-12-28].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0/0415/c1003- 31673478.html.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能源动力工程的专业课程思政探索及实践研究”(23WL0305);天津大学2022年本科课程建设立项——通识教育一般课程“空间推进技术导引”(KC202201-06)
第一作者简介:李小斌(1984-),男,汉族,甘肃甘谷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工程教育下的高等教育改革、课程思政建设、流体机械、多相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