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 万奎 冯旺舟摘 要: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是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探索,对于医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培养“时代新医”,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充分保障以及破解“两张皮”困境,增强医学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院校构建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体系要从树立融合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养、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方法等多维度着力;要自觉遵循高度相关、潜移默化、专业相近、适量有度和上下一体原则。
关键词:思政课;专业教学;医学教育;有效融合;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125-04
Abstract: Integrating with professional teaching to build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system is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 medical schools. It is for medical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promote their own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new doctors of the times", and bring good things to the peopl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vide adequate guarantees for life and solve the "two skins" dilemma, and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Medical schools should build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ystem that combin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with multi-dimensional efforts such as establishing integration concepts, integrating teaching content, 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optimizing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they must consciously follow the highly relevant, subtle influence, similar professionalism, appropriate amount and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on of top and bottom.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ofessional teaching; medical education; effective integr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202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本科医学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1],为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发挥课程思政作用”蕴含着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互动互融的要求。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2],思政课承担着重大责任。医学院校思政课更应该主动向专业教学靠近,构建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与“课程思政”一道,共同助力于高素质医学卫生人才的培养,夯实健康中国建设的人才基础。
一 充分认识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意义
与专业教学相融合进行思政课教学,即医学院校在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医学专业教学中的知识、信息、实践活动等资源来丰富和论证思政课教学内容,或运用思政课的基本观点和原理来分析医学现象,拓展思政课的价值与功能,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新时代,开展这样的教学,构建相应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医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这一要求的忠实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全面发展”意味着大学生在道德水平、智力发展、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和热爱劳动等方面都应有充分地发展。然而,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对医学人文素养、人性关怀、医德教育、医学伦理、沟通技巧普遍重视不够[5],这必然影响到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思政课内容广泛,既包括思想道德的培养、法治观念的传授、爱国主义的培育,又包括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塑造、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以及对当下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思索等众多知识。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有助于开阔医学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思政课知识、思想的熏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 有助于培养“时代新医”,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充分保障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阶段。处于这样的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具体的、多方面的,内在包含对生命健康、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要。医学生是人民身体健康的未来守护者,是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潜在提供者,他们“救死扶伤的道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1],特别是“心中有爱的仁术”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托,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铸造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核心课程,也是医学院校培养具有高尚医德和职业精神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有助于培育医学生仁心仁术,强化他们的职业担当,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时代新医”,为人民创造、享受美好生活提供充分保障。
(三) 有助于破解“两张皮”困境,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一般院校思政课的普遍性,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教学客体看,不少医学生文科基础薄弱,具有“实用主义”倾向,偏重于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思政课兴趣不大。从办学主体看,医学类课程是医学院校主要课程,思政课处于边缘位置,学校各层级对思政课重视、支持不够,助长了师生对课程教学的轻视。从教学主体看,授课教师过于依赖国家统编教材,教学过程缺少与医学专业知识、医疗行业特点、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医学生实际的互动、结合。这使得思政课教学陷入了“教”与“学”脱节的“两张皮”困境。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在兴趣和理想基础上的自主选择。这种选择具有更强的驱动力,在行为过程中显示出更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意志力,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具有更强的动力。医学专业教育是医学院校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有助于打破思政课与专业学习间的壁垒,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二 深刻把握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着力点
思政课教学是一项涉及到教学主体素养、教学客体激发、教学内容变革和教学方法优化等多要素的复杂活动。医学院校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 转变思想认识,树立融合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政课教师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力量。构建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思政课教师首先转变“隔行如隔山”的旧观念,树立“互动融合”新理念。这是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基本前提。医学是科学,同时须知,医学更是人学。医生治病时,除科技手段外,还有很多能够影响患者的感受和疾病、健康的因素。作为医生,在行医中更要须知晓人文,富于情义[7]。思政课教师要从灵魂深处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人成为人”,医学教育“使人成为某一种人”,二者的受众对象都是人,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点;同时,也要看到医学专业教学中的一些知识、现象、事件可以用来丰富、佐证思政课教学内容,思政课的观点、理论和原理也可用来透析医学现象、阐释医学事件,二者确有可融之处,具有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专业教学与思政课教学对立起来。
(二) 整合教材知识,设计融合内容
教材是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8]”当前,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没有与医学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构建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需要思政课教师针对医学教育特点、医学生实际等要素来整合教材知识,设计融合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实践体系的转变。这是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关键所在。在整合的方法上,可以从三个向度来展开:一是着眼于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整合,授课教师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领悟吃透国家统编教材内容核心要义的前提下,结合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选取、设计教学内容;二是着眼于就业岗位来整合,授课教师依据医学毕业生工作岗位职责、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来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三是着眼于医学生的自我需求来整合,授课教师对医学生发展需求、职业素养等展开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
(三) 提升教师素养,创造融合条件
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先做学生,再做先生。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结合专业教学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在要求授课教师自身必须对医学专业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一定程度的医学素养,否则在医学专业教学与思政课教学之间擦不出“火花”,建立不了有效链接,更谈不上二者的融合。这是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必要条件。由此,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如在中国大学MOOC网、爱课程网、学习强国网等网站自学一些与授课专业相关的课程,或向医学课程专业教师求教,或与医学生、医生深度交流等方式来“加油充电”,补充一些医学专业知识,然后再遵循融合原则从中选取一些知识充实到思政课教学中去,或者运用思政课的理论、观点、方法来分析、解释医学专业知识中的一些现象、事件,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 优化课程设置,拓展融合阵地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涉及多门学科、多门课程,思政课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且思政课有其边界,这种边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育人的功能发挥。这就需要其他课程来补充。医学院校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思政课教学体系,可以在思政课框架范围内优化课程设置,拓展教学阵地,弥补思政课教学的不足,完善育人体系。如,整合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与思政课关联性较强的课程,避免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重复教学;开设生命文化学、医学创造学等与医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必修课程;设置医患沟通、医事法律实务、医生心理健康等一些跨学科的选修课程;等等。思政课教师将教学、科研延展至这些课程,将其打造成为教学的又一个阵地。这是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构建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