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组织发挥服务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

作者: 李广超 刘锐 荣翠华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挥育人功能上不断拓展和延伸,围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调动师生的主体作用。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探索互动互助式服务育人模式,提高服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通过“党委-党支部-党员”三级联动,构建服务育人体系,开展有质量、有温度的服务,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服务育人;高校基层党组织;育人体系;高等教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160-04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comprehensively arranged the accele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Focu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grass-root Party organizations in universities are constantly expanding and extending their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mobilizing the principal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ound full staff education, full process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Facing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grasp the growth law of students, explore the service education mode with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ement with scientification and refinement. Through the three-level linkage of "Party Committee - Party Branch - Party Member", it is aimed to build a service cultivation system, develop the high-quality and warm services,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Keywords: service education; grass-root Party organization in universities; education system; higher education; "three all-round educ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部署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把科技、教育、人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再次强调了教育的战略地位,重申了党的教育方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校的职能不断扩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责,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培养。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明确了提升服务育人质量的具体要求和具体举措[1]。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再次强调管理服务育人的重要性,并提出深化管理服务育人工作新要求[2]。在此时代背景下,探索高校服务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高校提出服务育人这一理念,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共同构成大学的教育职能[3],理念提出之始,服务育人多限于从事校园规划、宿舍食堂管理的后勤部门。在新时代育人背景下,服务育人的内涵不断延伸,服务育人的主导部门也从后勤保障向管理、行政部门不断拓展。

高校各职能部门承载的业务不同,发挥育人功能的途径和方式也不同。比如,在后勤保障服务中,在解决师生实际需求的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消防安全”“光盘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动高校安全型、节约型校园建设;图书资料服务中,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维护信息安全等。

服务育人归根到底是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聚焦师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将业务工作有效地融会到“三全育人”过程中,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

二  高校服务育人功能的重要性

服务育人是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保障,通过高质量的服务保障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顺利高效开展,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提升供给能力。同时,促进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发挥每位教职工服务育人功能,形成全面的、贯通式的系统化育人体系[4]。

(一)  管理服务人员是高校教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2017—2021北京市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为例,专任教师占比,2017学年为47.91%,2019学年为48.58%,2021学年为47%,呈降低趋势;市属高校专任教师占比在57%左右,而央属高校专任教师占比仅在45%左右[5],所以高校中管理服务人员队伍不容忽视。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岗位涉及教学管理、辅导员、科研管理和后勤保障等不同内容,提升管理服务人员对育人工作的认知,调动高校管理服务人员能动性,发挥服务育人作用势必成为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支撑。

(二)  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积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和组织育人长效机制。服务育人理念的正式提出和发展推动了高校的教育改革进程,对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质量和思政工作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服务育人是以师生为主体,以“育人”为核心,深挖育人资源,统筹谋划,旨在更好发挥学校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育人”功能。

(三)  高校服务育人工作成为时代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纲要》中“一体化育人”理念,就是要全面统筹高校各部门、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从体制机制等方面系统设计,构建一体化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育人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强化服务育人要求,并作为工作的职责要求,明确服务育人职能,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

三  高校服务育人工作探索实践

高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高校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党的领导落实到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长期以来,高校管理服务人员存在育人意识不强、重视不够,对育人主体了解不够,部门和人员协同不足等[2]问题,所以在高校开展服务育人需要探索实践。

(一)  问题导向,获取服务育人原动力

加强高校服务育人的关键在于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动性,以学生为本,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管理服务人员面对的更多是重复的工作、程序化的管理,工作缺乏挑战性。长期下来,许多工作人员逐渐丧失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安于现状。因此,在育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避免服务与育人“两张皮”[2]。应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广泛调研,畅通问题渠道,倾听师生诉求,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和差距,才能激励工作人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围绕师生、关注师生,协调院内院外、校内校外资源,凝聚育人合力。

高校教职员工从本职工作入手,通过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能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6]。解学生之所求,才能在服务中更好地走近学生、赢得学生、引领学生,使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形成双向反馈和良性互动[7]。同时,管理服务人员要时刻激励鞭策自己,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职业操守,将服务师生落在实处。

(二)  尊重个性,提高服务育人精准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联络沟通、情感交流甚至获取知识,越来越多地依赖虚拟网络。以“00一代”为主的大学生,有着鲜明的新时代特点,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更加自信,同时也存在阅历不广、团队意识薄弱、网络依赖性强,容易从自身角度、理想状态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带有局限性,这是青年成长的规律。尊重这一规律,是提升育人成效的前提。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始终坚持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成长需求作为主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引领结合起来[1]。

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特点,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服务人员,都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热点焦点,转变观念,应对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主角,所以网络成为学生工作中不得不占领的阵地。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及时传播信息、知识、思想和文化,适时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传统的教学、实践、文体活动,注重用新理念、新方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从师生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创新服务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才能不断地提高育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8]。

(三)  互助互动,探索服务育人新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深化综合改革,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发生了新变化,学校教育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民主管理成为学校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新内涵。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服务主体与服务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9],有助于充分认识掌握思想与行为规律,实现思想引领的内化与外化。将服务育人内容与服务对象有效融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遵循,注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发挥专任教师、班主任、教学秘书和辅导员等人员的协同联动服务机制,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获得感,让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服务中,自主实践、自我教育,提升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国家做好准备,形成互助式育人机制。

同时,学生参与教育过程,对于教师、服务人员既是监督、也是激励。聚焦学生的问题需求,与学生一起探寻解决方法,尊重学生的成长过程,可以更好地遵循学生的思维方式,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互动式的教育服务过程,有助于提升服务意识,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和新时代学生特点,拓展工作方式、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与“00一代”共成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