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傅柏权 何江英

摘  要: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出现,使得企业对应用型人才有大量的需求,地方高校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和创新原来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案例,探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提出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五实”教育为主线,对模式核心内容进行详细阐述,该校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环节、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系列改革。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为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五实”教育;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172-05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industrie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business form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which makes enterprises have a large demand for applied tal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reform and innovate the original single talent training mode. Taking Shenyang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 as a ca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puts forward a diversified mode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takes "Five realities"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and expounds the core contents of the mode in detail. Starting from adjus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he school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reforms in teaching design, curriculum setting, practice links, professional practice, graduation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Taking "Five realities"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diversified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Keywords: "five realities" education; local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application type; talent training mode; diversification

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鼓励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指明省内高校向应用转型的具体路径,辽宁省人民政府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辽政办发〔2015〕89号)。作为辽宁省第二批向应用型转型试点院校,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实施全面转型,学校在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投入大量专项资金,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雄厚的教学运行保障为根本,着力推进各项改革建设,探索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  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背景

“人才培养模式”一词诞生于我国实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1993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人才培养模式”,但为后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政策举措的提出指明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一词于1996年3月正式出现在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其中提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那时起,“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被普遍采用[1]。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对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了说明,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也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他认为,实际上,这是基本的培养目标,是基本的培养规范,也是基本的培养途径[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我国在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后才开始的,随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步向本科层次延伸,吸引了很多的学者投身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领域,如王利晓等在陕西民办高校经管应用型人才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学生、教师、培养单位、社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立德树人、劳教“双创”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罗文广等构建了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张斌提出的模式是以学前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培养“反思实践型”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些研究深刻把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广度和深度,阐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理论模式,又是实践途径。然而,现阶段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仍以学术型为价值取向,转型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供给。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的供给质量成为了重要的治理途径。在此背景之下,提出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回应了以下现实需求。

一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指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推动高校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些要求和意见是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等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地方应用型高校以地方办学为依托,与地方经济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特别是与地方产业的发展有着双向互动、合作共赢的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3]。近年来,经济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发展方式不断转变,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涌现出不少新业态、新产业,迫切需要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发展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4]。地方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需要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需要。学校贯彻国家和辽宁省的部署,积极推进转型发展,重新审视办学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形式上的调整,但也迫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新模式上不断探索,着力构建与自身发展相适应,向应用型转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做到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需要。现在中国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应用型大学要满足不断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如何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和价值,主动适应城乡建设领域和新兴产业生产一线发展需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同时兼具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  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五实”教育是根据学校“重点服务城市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兴产业”定位要求,为培养适合基层和工程一线需要人才而构建的育人模式,即“带着真实问题学,对着真实技术练,按着真实岗位训,拿着真实项目做,照着真实情境育”的育人模式。从单一学习到综合培养,从理论教学到实践训练,从知识积累到全方位提升。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途径,依托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五模块(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创新创业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一拓展(素质拓展)”,使学生在培养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到“实”处[5]。

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  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解决学生应用能力水平不高的问题

学校引导各学院深化教学改革,促进转型发展,各学院根据不同专业所面向的行业背景,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  在教学安排上解决了学生参与工程实践能力少的问题

明确本专业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按照专业岗位定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分解到每一门具体课程,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体系中,安排学生针对真正的技术练习,从每一项实验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逐步增加的技术项目体系,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适应工程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  推动了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教学比例;在实践教学中以真实项目为引领,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实”育人模式贯穿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带着真实问题学,对着真实技术练,按着真实岗位训,拿着真实项目做,照着真实情境育,着力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与综合素质。

(四)  真正促进了学生“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

学校规定在学生毕业前一学年开始毕业实习,同时启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将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带着毕业设计(论文)任务进行实习,把工程、管理的一线需要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工学类专业以工程设计类选题为主,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热情,通过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等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习惯。

三  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近年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以“五实”教育为出发点,研究优化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在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践环节、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的衔接上进行了系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本文以沈阳城市建设学院为例,将以“五实”教育为主线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总结如下。

(一)  在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学环节,加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带着问题学

学校在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毕业要求,明确专业的毕业岗位面向,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查找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制定学习规划,分年度分学期实现。

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在学生入学时通过入学教育、专业概论及讲座、班导师等方式,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测绘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测绘工程概论安排在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是学生在该专业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导论课程,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了解测绘学有哪些主要内容,要学习哪些理论和技术,它有怎样的学科地位和社会作用,对测绘学有个概括性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测绘专业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测绘专业的信心,通过对工程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NSS技术、控制测量、摄影测量和数字测图等测绘技术的介绍,让学生能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为之后专业分方向做准备,且在后续学习过程中能带着真实的问题和目标学习。同时,为认真贯彻落实“三全育人”育人模式,该专业实施班导师工作,班导师坚持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重心,加强学生思想建设,学科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对学生存在问题及时答疑解惑,实现由班导师带领学生一起带着真实问题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