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思结合”的理工科研究生专业理论课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
作者: 马德华
摘 要:鉴于研究生思想观念趋于成熟,课程思政很难引发学生的认同,该研究构建基于“学思结合”的研究生专业理论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将教师讲授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相结合,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环境毒理和健康风险中实践。在基础知识学习中,借助思政元素的图片及音视频材料,营造课程思政的学习氛围。通过设置相关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的课程项目,以教师引导、个人挖掘、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展示的组织形式,变被动接受课程思政为主动思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互相贯通,共同促进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同感”。
关键词:学思结合;课程思政;理工科;研究生;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181-04
Abstract: Given that the think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tends to be mature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accep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course,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novel path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oretical cours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It combines teachers' lectures with guiding students to think actively, which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core cours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Health Risk for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uring the learning of basic knowledge, an atmospher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was constructed by utilizing images, audio, and video material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path transforms passive accept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active thinking through the course projects feat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rganized as teacher guidance, individual exploration, group discussion, and group presentations. The mutual enhancement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effectively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is approach will enhance the accept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for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and thin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graduate students; theoretical courses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不仅承担着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端人才的任务,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在不断扩大。2021年全国共有在学研究生333.2万人,相比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其中理工科研究生占一半以上[1]。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端人才是目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是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研究生相比本科生,思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2]。经过大学四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研究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上一定的生活阅历,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和解决问题,初步形成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观念趋于稳定。因此,相比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中课程思政很难引发学生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的认同。尤其是与人文学科相比,理工科的研究生文化素养整体相对薄弱[3],理工科的研究生专业课思政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另外理工科研究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理论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和高效吸收,面临更大的挑战。
本研究针对目前研究生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基于“学思结合”的研究生专业理论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并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环境毒理和健康风险中进行实践。本研究形成的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路径能够为其他课程建设提供借鉴,从而充分发挥研究生理论课程在研究生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 研究生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针对理工科研究生理论课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政融入点的挖掘[4]。根据文献调研,理工科研究生课程中,思政融入元素主要有五大类,包括民族情怀、爱国精神、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和科学精神等内容,具体见表1。但针对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路径的探究较少,并未形成研究生理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范式。
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一般如下,首先根据每门专业课的特点设置与之契合的思政目标,然后根据课程特点提炼思政元素,更新教学内容,之后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知识进行课程教学,最后进行教学评价[3]。研究生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仍与本科生课程类似,偏重于教师讲授,学生记忆和理解。在这样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下,主要强调教师如何做,能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知识,而忽略了整个学习过程中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这种被动接受为主的课程思政融入方式不适用于思想观念趋于成熟的研究生。研究生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会。如何有效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理工科专业理论课课程思政发挥作用的关键。
二 基于“学思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构建
“学思结合”是将学习和思考有机结合[9-10]。学习是认知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也是思考的基础。基于“学思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通过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一系列需要关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流问题中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学思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使研究生在探索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学习事物的真相,在提高研究生专业水平的同时有效增强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11]。
理工科研究生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方向的含义、分类、方法、发展、规律及意义等方面知识。但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初步学会进行研究。因此,课堂讲授不应以知识性系统讲授为主,而应专注研究性系统讲授,即探索事物变化发展过程来讲授事物的真相。因此,研究生教学的目标应更多集中在学生思考探索,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包括资料查阅、归纳总结、数据分析、图表制作、团队合作和学术交流等。基于此,应充分挖掘理工科研究生理论课上能够实现学生思考的方式,构建基于“学思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实现学生的被动学习和主动探索思考的结合,在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融入思政内容。
基于“学思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如图1所示,在专业知识传授中,依托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通过教师讲授、提问、作业和测试等方式,主要将爱国精神和政治认同等思政元素融入。在创新能力提升中,通过设置课程相关专业期刊中的民族贡献课程讨论案例,提高研究生资料查阅、团队合作的能力,主要将民族情怀等思政元素融入;通过设置课程相关最新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课程讨论案例,提高研究生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的能力,主要将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融入;通过设置模拟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图表制作课程讨论案例,提高研究生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的能力,主要将创新能力等科学精神思政元素融入;通过设置相关最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课程讨论案例,提高研究生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的能力,主要将科研素质、科研精神和科研品质等科学精神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和创新能力提升互相贯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同感”,
三 基于“学思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实施
环境毒理和健康风险课程为研究生核心课程,自2013年在南京理工大学开设,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型硕士和资源与环境类别专业型硕士,2022年入选江苏省研究生优秀课程。课程将环境化学物毒性效应及机理与健康风险管理有机结合,以掌握环境化学物转运和转化、毒性效应和作用机制、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了解环境毒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手段为知识目标,以增强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学术交流和实践创新等科研能力和水平,提高环境管理的职业能力为能力目标,以提高学生学术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职业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为素质目标。
在基于“学思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构建基础上,主讲教师团队以环境毒理和健康风险课程为依托进行探索,积极实践“以学促思-以思促学-学思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基于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教学理念,以环境化学物的毒性评价和健康风险评价等问题为基础,综合考虑学生整体培养方案、课程授课时间和选课学生研究方向,确立了课程基础知识、典型实践案例、最新研究案例和相关课程论文四方面课程内容,在不同课程内容板块相对独立又互相结合,共同实现了“学思结合”。
1)在课程基础知识讲授环节,课程负责人全面梳理并优化设置课程内容中德育元素的“触点”,设置了SOS修复与主次矛盾关系等10个课程思政融入点,见表2。借助思政元素的图片及音视频材料,营造课程思政的学习氛围。
2)设置四个主题,围绕主题内容,以教师引导、个人挖掘、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展示的流程形式,开展项目式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主要内容和思政融入点见表3。案例背景以教师讲授为主,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具体问题,在个人思考基础上,分小组开展讨论。在“环境毒理学发展中的中华民族贡献”案例中,学生主动挖掘民族成就、典型人物等,增强民族情怀。在“环境与生态系统工程的提出与发展”案例中,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政治认同和责任感。在“新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分析”案例中,学生深入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制定的出发点,提升学术素养。在“苯并[a]芘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学生积极探索科学问题背后暗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组讨论形成报告后由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最后经教师和学生的点评,实现知识的掌握和思想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将被动接受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转变为主动学习和思考,分组讨论和小组汇报展示,提高了生生互动和同伴效应,提升了学生的归纳总结、学术交流等科研素质,团结协作、分秒必争等科研精神。通过实践“学思结合”的课程思政融入路径,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植根于学生思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