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及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

作者: 吴应宁

摘  要:大数据时代,传统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大数据发展趋势,金融人才难以胜任复合型工作,缺乏充分地开展“数字+金融”跨学科教学的保障条件等。应积极将大数据等元素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去,新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课程,建立稳定的对口的实践基地,建立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常态化融合机制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同时,在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还应将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金融改革与发展成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前社会正能量事件以及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打拼精神融入到专业课教育中,推动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金融专业;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思政;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185-04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raditional financial majors face some challeng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such as the curriculum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big data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talents are unable to handle complex jobs, and lack of sufficient guarantee conditions for inter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digital+finance" . We should actively integrate big data and other elements in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add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related courses, establish a stable and counterpart practice base, establish a normalized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s well as a corresponding guarantee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ntegrate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financial work, the achievements of financi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focus events full of positive energy in the current society, as well as industry norm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fighting spirit into the new professional course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words: big data; finance major; reconstructing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egrated path

作为老牌专业和热门专业,金融专业培养了大量高级专业人才,极大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发展和应用,大数据与金融业的联系日益紧密,传统金融机构正经历着重大变革与创新,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兴起,金融业态、金融格局乃至整个金融生态都将发生巨大改变。行业生态的巨变必然引起人才需求的重大变化,未来,金融人才既要精通金融专业知识,又必须掌握数据挖掘、筛选和处理的技能。

同时,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界定了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重点等问题,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全方位的方向指导。

面对着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背景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外部环境,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顺应大数据发展趋势,重构科学的课程体系,强化与课程思政融合,培育出适应行业发展新形势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正成为行业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  文献述评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一些学者以大数据为背景,探索了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等问题。学者们认为,金融行业要适应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构建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以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课程[2],融入大数据技术元素[3],建设复合型高水平师资团队[4],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5],推动实验教学改革[6],培养综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随着课程思政成为学术热点,还有学者认为,要创新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7],强化教师队伍建设[8],在教学方式上以学生为主体[9],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社会焦点事件[11]、中国金融市场改革[12]、红色元素[13]等方面挖掘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教学。

上述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上述研究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方面仍有待加强,为此,本文将金融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系统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其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

二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金融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分析

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高等教育也不例外,适应大数据发展趋势对传统专业进行变革已成为高校各传统专业当前重要的任务。在大数据时代,作为老牌专业,传统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  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大数据发展趋势

传统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还是偏向于金融理论和相应的金融知识,对数据分析,特别是大数据分析、语言编程和智能技术等课程较少开设。即便是现在大数据时代,高校虽然意识到课程设置需要变革,需要向大数据靠近,但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需要一定的时间,再加上其他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导致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仍然停留在意识方面,或只开设了一两门与大数据有关的课程,难以形成课程体系,无法培养学生的大数据意识和数字技能,同时也不能将大数据课程与金融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课程设置呈现“两张皮”现象,根本难以适应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二)  培养的金融人才难以胜任复合型工作

大数据时代,既掌握金融理论和专业知识、又精通大数据技术与分析方法的兼顾金融理论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是金融行业最紧缺的人才之一。数字素养作为大数据时代人才必备的素养之一,包含数字思维,即工作中很自然地用大数据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数字技术,即数据挖掘、分析、处理的技能,数字安全意识,即强化约束,规范使用,将数字安全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置于同等地位[14]。当前,传统金融专业在培育思路、课程设置、实习实践、考核要求等方面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字素养,因而难以培养金融与大数据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难以胜任复合型工作。

(三)  缺乏充分地开展“数字+金融”跨学科教学的保障条件

开展“数字+金融”跨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涉及许多方面,需要很多保障条件,如师资团队、教材讲义、实验设备、实践基地和资金物资等。当前,传统金融专业实行“数字+金融”教育改革,需要投入资金、建立稳定的对口的实践基地,但最大的困难还是师资和教材。推行“数字+金融”教学最终要落实到课程和教材上,需要开设大数据方面的课程以及大数据与金融专业理论和知识融合的跨学科课程,这就需要编写相应的跨学科教材或讲义,方能使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推进都依赖于人,因此还需要相应的跨学科师资团队,确保“数字+金融”教学活动稳定、持续地推行下去。

三  大数据背景下金融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探析

大数据时代,传统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大数据等元素。人才培养最终需要依赖课程教学,因此,需要将大数据等元素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去,构建新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一)  新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重构融合的课程体系

重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适当降低传统专业课程的学分并减少学时,某些课程甚至可以直接淘汰,为了应对减少学时可能带来的金融理论和知识点讲授时间缩减的问题,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后学习、讨论及与教师交流的方式进行弥补。二是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大数据类、编程类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其基本原理,重点讲授其应用,不做理论上的深究,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提升数字技能。三是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编程类课程与传统金融专业课程相融合的跨学科交叉课程,以培养数字与金融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二)  建立稳定的对口的实践基地,构建新型实践课程体系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实践课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立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实践基地具有稳定性差和专业对口性弱的缺点,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多,实质性开展的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为此,应强化与校友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研发攻克难题等方式,与金融类、大数据类和人工智能类等对口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为企业导师并给予一定的报酬,实习前由校内导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题,实习中由校外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通过“带着问题实习、在实习中寻找答案”的模式提升实践效果。

(三)  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建立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常态化融合机制

当前,金融专业课程教师往往偏重于专业理论的讲解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较少兼顾思想政治教育,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则由于教学形式较单一、讲授较枯燥等原因,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影响到了立德树人的效果[15]。在重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建立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有机融合的常态化机制,使课程思政教学步入稳定的轨道。应增强专业课程教师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加强日常交流与讨论,形成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自觉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真正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的无缝融合。

(四)  强化资金、人力投入,建立确保新型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教学稳步推进的保障机制

无论是金融专业新型课程教学还是课程思政教学,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和人力,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应建立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强化对专业教师大数据思维和技能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专业人才,或与其他二级学院建立稳定的师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企业导师团队,购置相应的实验教学设备,开发跨学科课程,编写并出版跨学科教材,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稳步、持续、高效开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