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目标与路径
作者: 陈林生 杜若珺摘 要:思政元素提炼、目标达成与其实现路径是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议题。在“立德树人”思政课程要求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部署下,基于研究生社会政策分析课程特点,主要阐明课程思政框架设想、思政融入元素与实施方案,并依照贯实精神、多维融合、多面推进与显隐结合等思政达成目标,进而提出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教学手段、完善评价机制与厚实思政实践资源等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其课程思政的有效建设与推进对提高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思政素养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同时对推动中国式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具有导向性理论意义。
关键词:MSW;社会政策;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1-0189-04
Abstract: The main top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ocial Policy Analysis are the extra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realization of goa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realization paths. Under the deploy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ing Virtues" and the Guiding Out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of "Social Policy Analysi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s, and achieves the goa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sistent spirit,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multi-faceted promotion and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Then,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alization, such as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optimizing teaching means, perfect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enri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resources. The effect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iteracy of MSW, and has guiding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 work discipline.
Keywords: MSW; social polic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ion path
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研究生培养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其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明确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基于思政课程“立德树人”要求与教育部课程思政部署,本文主要从MSW研究生社会政策分析课程特性出发,致力于挖掘其思政元素并具体提出实施方案、达成目标与实现路径等。社会政策分析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分析工具来解决社会或政策问题的一类理论与方法,其应吻合课程思政要求重塑学科知识、运用能力、综合素质与价值塑造。
一 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与实施方案
(一) 模块框架:思政元素全过程融入方法
社会政策分析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可分为“五大模块”的全过程性融入。具体而言,一是思政学情前置分析,有效地将思政元素与课堂设计针对不同学生专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二是具体思政教学内容确定,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德育目标、教学知识点、思政元素与教学重难点等;三是拓展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恰适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程思政展现课堂活力;四是思政元素嵌入教学全过程,根据社会政策知识点全过程融入思政元素;五是健全思政教学评估机制,按照“五育并举”要求,根据时代思政主题和教育技术变革进行动态式师生维度评估。
(二) 思政元素:阐明思政融入元素
1 从不忘初心、家国情怀与命运共同体贯实中促进学生对弱势群体的怜爱之心
不忘初心意味着中华民族追求幸福和复兴,家国情怀是个体对民族共同体的深厚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结了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国际战略思想。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满足民生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正、推动协调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这与党的不忘初心、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如收入分配政策强调要调节高收入群体收入的税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财政转移支付,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住房社会政策强调住房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生活必需品,关系到人的健康、学习与工作;残疾人社会政策要引领学生深刻感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救助管理政策要关注如预防与监测、发现与报告、站内与站外救助以及滞留人员救助寻亲、返乡与安置等,要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2 从公平正义、爱岗敬业与和谐精神倡导中促进学生对平凡岗位的热爱之心
公平正义是衡量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之一,爱岗敬业是平凡奉献精神,和谐精神是一种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如就业社会政策要强调就业乃民生之本,不仅为劳动者提供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的基本条件,其核心内容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促进就业领域的公平。同时,要着重将公平公正概念落实到教学中去,不断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爱岗敬业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想要形成社会和谐发展则需引导学生以公平公正、和谐、知农爱农的眼光去看待因中国经济社会和体制转变而出现的新产业工人(农民工),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和谐精神,促其相互尊重、共融共生等。
3 从伦理道德、人文情怀与责任意识培育中促进学生对老少妇残的温暖之心
伦理道德是个体对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人文情怀是人类的自我关怀,责任意识是一种自觉意识。如老年社会政策尤其要注重对学生伦理道德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提高学生作为国家未来接班人的责任感,关心老人、爱护老人,以便老年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儿童社会政策要引领学生深刻体会每一个具体政策所体现出的人文情怀,将学生培养成有温度、有热度、有情怀的人;救助管理政策是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政策,深刻反映了道德伦理和人文情怀;公益慈善政策要增强学生道德伦理和人文情怀精神,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慈善责任意识和道德素质;等等。
4 从科学精神、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践行中促进学生对政策动态调整的无畏之心
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在社会政策分析课程内容中体现在诸多方面并与诸多社会政策发展的精神内核相一致,可做到完美嵌入并融合。如讲授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历史经验、未来的收入分配政策改革、教育社会政策展望与新征程、住房社会政策改革完善、新时期儿童社会政策展望与救助管理政策展望等具体社会政策时,都要有针对性地对各个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总结、反思性批判与改进,从而更好地指导新时代新征程的社会政策发展。由此,要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精神、不迷信权威,要在未来长期的社会政策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对其进行动态改革与制度创新,并能具体提出社会政策调整改善的建议等。
(三) 实施方案:实现德才兼备双教育目标
基于课程当代社会政策分析[2]提出具体章节思政融入要素。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精细化思政元素具体嵌入各章节知识点,需按照上述思政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各章节知识点分解融入设计。二是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重目标,需将以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健康、住房、老年、儿童、妇女、新产业工人、残疾人、反贫困以及公益慈善等社会政策为研究对象,深刻把握各项社会政策中的思政元素,使得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重目标得以实现。三是多维多面灵活运用新时代授课教育方式,首先精准定位社会政策分析课程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入点进行适当学理分析并能有趣有效讲解;其次要将思政元素作为重要扩展内容,以视频、音乐、图片和文献等形式上传于在线学习平台,并结合思政元素特点与专业知识内在契合情况,具体采用课堂讲授、讨论、研究、经典案例、翻转课堂与社会调查等诸多灵活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结合。
二 课程思政达成目标与实现路径
(一) 达成目标:多维多面且通过显隐方式以贯实课程思政部署
1 贯实精神,推进“二十大”入脑入心入行
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治国理政理论、实践经验凝结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思想和新理念,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实其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3]。具体而言,党的二十大将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不断进行凝练和升华,其具有指导指向意义的新理论与思想,既可引领课程思政的改革方向,也可不断丰富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与内容。其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专门针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时代要求,即要构建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从社会治理的社会政策面而言,尤其提出要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4],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这为社会政策施策提供根本遵循,为社会政策分析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指明方向,尤其可为社会政策分析课程思政发展赋能,且可提供价值导向、内容深化和模式创新等诸多面向[5]。
2 多维融合,坚持“德育”与“智育”并行
德育和智育统一于教育活动全过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德育注重心理思想灌输,通过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受感染,同时更加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强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智育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灌输,德育与智育本身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统一需贯穿于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6]。社会政策分析课程坚持“专业能力”和“德育育人”双主线,将二者深度融合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全过程之中,以实现专业技能和思政元素的同频共振。针对社会工作人才而言,其强调理论知识和实务能力,尤其是着重强调其专业伦理的第一重要性。因此,在注重素质教育较为顺利开展的当下,智育与德育并重是开展社会政策分析课程思政的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