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五要素”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作者: 潘志祥 王灵敏 蒋明

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五要素”思政育人体系构建0

摘  要: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类型,因其培养过程复杂、参与主体多样,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未被有效落实。为更好地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教育,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该研究基于多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经历,结合走访调查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培养主体,总结分析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和不足,提出育人目标、育人主体、育人内容、育人方法和育人评价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五要素”思政育人体系,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立德树人;思政教育;“五要素”体系;专硕;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3-0163-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vital pathway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virtue cultiv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s a significant category of China'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ir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 diversity of participants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better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alents, and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virtue cultivation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managing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combined with surveys of various subjects involved in their train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ficienc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se students, proposes a "five-elem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involving "education goals, education subjects,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 methods, and education evaluation". The study hopes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Keywords: virtue culti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ve Elements" System;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政教育这个话题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而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部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学术成绩和科研成果,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作用,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2]。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2020年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并明确指出包括研究生在内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存在统筹推进“不到位”、探索实践“有误区”、教学能力“有短板”的突出问题[4]。可见,思政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教育过程。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5]。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是“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6]”。做好课程思政工作,要正确认识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课程思政不仅仅是专业课的思政,而是专硕教学环节的思政,其中心工作是实现每个教学环节都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思政是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提取思政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要求更明确,行为更规范;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教学环节的要求。课程思政意味着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思政课延伸扩展为全部教学环节,意味着所有教学环节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叠加起来就发挥思政育人主渠道的作用[7]。

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概况

(一)  培养定位与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专硕”)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一种类型,并逐渐发展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主力。截至2022年底,全国专硕招生人数约占研究生总招生人数的60%,在校生人数超过180万人[8],到“十四五”末期培养规模将达到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9]。我国专硕教育的定位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旨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培养模式上,专硕教育强调产学研结合,注重实践教学,依托企业、科研院所等实践基地,开展实习、项目研究等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专硕的培养过程相对较为复杂。

(二)  思政教育的不足

许多高校在专硕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在专业课程中嵌入思政元素,强调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和法律意识,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正确价值观。专硕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通过实际案例和项目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10]。然而,专硕教育在思政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思政育人目标和内涵的理解不到位,未能将专业教学与价值引领紧密融合,无法有效填补专业教学在价值引领方面的空缺。其次,思政育人主体能力不足,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不足,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再次,思政育人内容的时代性体现不到位,一些高校未能将当代研究生关切的话题和时代特性的价值观融入教学环节,表现出形式主义泛滥现象。此外,思政育人方法更新不到位,教师未能根据专硕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调整教学方法,仍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后,思政育人保障机制建设不到位,学生和教师的考核中更多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思想表现和教师育人成效的有效考核与评估机制。

二  思政育人理论基础

(一)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

人才培养是高校五大功能之一,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综合素质、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思想解放与开放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高等教育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强调道德品质、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高校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拓展视野,接触多元知识和文化,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高校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二)  思政教育促进立德树人

思政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育人功能,通过思想引领、专业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背后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提升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专业定位,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提升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竞争力,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三  专硕“五要素”思政育人体系

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专硕因其培养过程复杂,参与主体多样,其思政教育需要多要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育人目标是导向,引领整个思政过程;育人主体是关键,承载思政的实施;育人内容是基础,构建思政的内涵;育人方法是手段,实现思政的落地;育人评价是保障,促进思政形成闭环。专硕通过思政育人“五要素”的协同作用,确保专硕思政育人落实落细(图1)。

(一)  育人目标

1  目标设置

育人目标是导向,引领育人整体工作。在思政育人目标的设置上,应结合办学定位和区域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体系。育人目标可从以下三方面构建:一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应将服务地方经济作为育人目标,通过思政育人培养既有高素质专业能力又能满足地方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强化校企合作育人。依托与地方企业的联系,通过校企合作制定培养目标,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学生实习实践,使研究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注重地方文化和社会实践。结合地方文化和社会实践,设计丰富多样的思政内容,组织研究生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社区服务和公益项目,增强对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目标观察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专硕人才培养中,思政育人目标应当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扎实专业知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达到以下育人效果:一是思想政治素养提升。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主义精神。二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教育研究生在专业领域中坚持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解并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发展。通过思政育人,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研究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  育人主体

1  主体职责

育人主体是关键,承载思政的具体实施。在专硕思政育人过程中,教师、研究生和管理者各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教师作为理论引领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专业课程,树立正确价值观;作为道德示范者,以身作则,展示高尚道德情操;作为学术指导者,开发和调整思政内容,结合专业知识提供指导。研究生是学习者和实践者,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参与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也是自我管理者,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管理者作为组织协调者,统筹安排课程思政活动和资源,确保教育质量和效果;作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并落实符合高校特点的思政育人政策,提供支持和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