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类招生培养中的竞争与合作
作者: 刘飞 罗均 何彦摘 要:大类招生培养是近年来高校采用的主要招生培养方式,其较好地适应以交叉性、创新性、多样性为典型特点的高等教育变革。大类招生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识、交叉、多样的培养特点,需要高校、学院、师生多方介入,因此大类招生培养中高校之间、学院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以学生为中心,各方良性竞争,广泛合作,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招生培养方案,是提高新时代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类招生;合作与竞争;人才培养;通识教育;专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4-0007-04
Abstract: The category-based enrollment and training is the main enrollment and training method adopted by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which better adapts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characterized by cross-cutting, innovative, and diverse features. Category-based enroll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combin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education, cross-cutting, and diversity require the involvement of universities, colle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there i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mong universities, colleg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well as among students in category-based enrollment and training. Taking students as the center, all parties engage in healthy competition, extensive cooperati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enrollment and training programs. Thi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ategory-based enrollment;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alent cultivation; general education; specialty education
大学的使命是人才培养。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有所不同。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1]。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改革和发展,有两种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二是学科建设的内涵向加深基础、向高新技术领域扩展[2-3]。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综合,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4]。
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产业技术变革和市场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培养引领未来的兼具开放思维和专业知识的卓越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7]。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正朝着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化方向发展,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加强基础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课程综合,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途径[8-9]。
一 大类招生培养适应技术变革与市场需求
在内在驱动和外在变革的双重推动下,高等学校大类招生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的政策。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高考招生时将相近学科门类的专业合并成一个大类招生。新生入学后,首先进行1~2年的大类通识教育,再结合就业、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选择具体分流专业,进行专业分流及后续的专业教育[10]。
据统计,截至2022年,78%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大类招生。以西南某985大学C校为例,2021年起,该校全面实施了按大类方向招生计划,除建筑、外语、博雅、艺体类之外,其他都按照大类招生,并依此设立了6个大类招生方向,分别是数学与物理的理科实验班,环化与健康、工程与能源、电气与信息类工科试验班以及法学与新闻类的人文科学试验班。每个大类包含数个到数十个专业不等,涵盖若干学院。以工程与能源类为例,该大类涵盖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土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能源与动力工程、航空航天工程、采矿工程和工程力学等24个专业,覆盖机械、土木、材料、能源与动力、航空航天、资源与安全等6个学院。学生高考填志愿时,直接选择大类招生专业。经过大学一年级的培养,大一结束后,学生大类分流至具体的专业。
大类招生已经成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一种重要渠道。大类招生较好地适应了以交叉性、创新性、多样性为典型特点的高等教育变革,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大类招生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高校、学院(学科)、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对象,也引来了各方的竞争与合作。如何更好地协调各方力量,通过高效的合作、良好的竞争,实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优化,是大类招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 大类招生培养中的竞争
大类招生的初衷是使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知识交叉、多样的特点,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以便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通识、交叉、多样的培养特点,无疑需要多方介入,竞争由此而生。
(一) 高校之间的竞争
大类招生激发了高校间的竞争。传统的按专业招生模式,由于优势的专业招生名额有限,高考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通常可以在强校的非优势专业和非强校的优势专业间抉择。差一点学校的优势专业,通常能保证不错的生源质量。然而,由于大类招生的实施,各个学校都将自己的优势专业,划分到各个大类。因此,单个优势专业的影响力扩张到整个优势大类。而优势大类招生的名额要远大于单个优势专业的招生名额(通常在5倍以上),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优质生源选择强校的优势大类专业。“赢家通吃”的现象,导致学校之间,尤其是非强校的竞争更趋激烈。
(二) 学院之间的竞争
如果说通过大类招生将学生吸引到学校是第一步,那么进校后,校内各个学院之间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则更加激烈。目前各高校大类分流方案尽管有所不同,但低年级通识阶段教育的学生绩点,通常是作为专业分流的主要标准。普遍认为,一个学生的高考分数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如果该生成绩还靠后,那大概率整个大学期间,他学习也会比较吃力。大量的数据也表明,大类分流会导致学生生源的“两极分化”。越好的专业生源质量越好,而越冷门的专业,学生质量则越差。以C校工程能源类2022级分流为例,大一专业排名前30%的学生,集中在3个专业;同时,排名靠后的5%,集中在2个专业。如此悬殊的生源质量差距,让各个学院、专业不得不全力出击,竞争最好的生源质量。
秉持这样的观点,为了保证在通识教育结束后的大类分流时,能吸引优质生源加入本学院,各个学院的竞争几乎进入白热化。例如,全力开设适应于新时代的新工科专业,选派最优质的学术大师去上新生研讨课,拿出最多的招生名额给最热门的招生专业,辅导员组织各类形式多样、奖品丰厚的专业答疑讨论等。
(三) 学生之间的竞争
大类招生的另一个直观表现,就是低年级通识阶段学生之间的竞争。和传统按细分专业招生的一步到专业的方式不同,大类高考招生的时候,各个大类都将其最好的专业拿出来宣传,吸引生源。学生也抱着辛苦一年,加入最好专业的梦想,来到了大类专业。进入大学后,大类招生的低年级通识教育,学生再也不能抱着“60分万岁”的思想学习,而是为了大类分流时能进入一个好专业,仍要努力拼搏。如果大一不好好学,“金专业”可能变成“银专业”甚至“铁专业”。大类分流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将“高考”后移,大一也就成了学生口中的“高四”。 因此,低年级的竞争较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增加不少,躺平的学生也随之减少。这也是大类招生培养的一个积极的方面。
三 大类招生培养中的合作
大类招生培养旨在通过各个学院、专业间的相互配合、协作,使学生能同时接受良好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因此,尽管大类招生存在多样化的竞争,但大类招生也促成了各方的合作。
(一) 跨学科合作
目前,高校提出的大类招生通常覆盖了相关方向的若干学院,数十个专业。在低年级通识教育阶段,需要相关专业就通识课程进行良好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在招生宣传阶段,每个学院的招生宣传员将更多地总结、凝练本大类的优势,吸引高考生源加入对应的大类。在低年级通识课程培养阶段,各学院的老师,将就大类培养课程进行专门讨论。这些大类课程,通常会涵盖整个大类数十个专业的知识。需要各个专业的教师,充分交流、沟通,重构课程的结构体系,讲授模式、方法,以及和后续各专业课程的衔接等环节。以C校机械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该专业课程体系遵循了人类知识认知规律,形成了基于认知模型的“导论认知-理论教学-工程实践-终身学习”培养体系。将传统的分散层叠式的传统机械工程知识体系,重构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时代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中交叉整合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电气、热动和管理等不同学科知识、理论、技术,用来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科研成果、工程思政元素嵌入教学内容力度,教学内容再设计;重构了体现大工程观的多学科交融的机械专业课程新体系,打破了学科壁垒、专业藩篱限制,拓宽了课程知识架构,提升了学生系统性思考能力。跨学科课程体系,是大类招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优势。
由于大量跨学科课程的引入,需要机械、数学、物理、自动化、材料、经济和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相互协作。针对具体跨学科课程,良好的组织形式,是提升课程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以C校工程能源大类大一阶段开设的工程学导论课程为例,该课程覆盖了机械、能源、资源与安全、材料等七个学院的专业概论。因此,组织了相关专业的10余位老师,集中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各专业的老师从工程能源大类以及自己的专业出发,充分讨论、沟通,形成了该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在授课课程中,各学院的老师采用统一的课程资料,对学生进行统一知识传授。
跨学科、学院的合作,不是简单地将若干专业的知识累加,而是在工程能源大背景下,将各专业知识有机的融合。集中备课、集中授课的模式,对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掌握,颇有裨益。这也是大类招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