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视域下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颜泽海 舒婕 任劲松 范永庚 王梦媛 何莉琼 张晓娟

“三教”改革视域下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0

摘  要:混合式教学模式被视作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混合式教学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数字技能的同时,对教师能力和教材内容提出新要求。“三结合、三阶段、五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成功尝试,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跃升,为培养适应性强、高效能的数字化学习者及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数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4-0119-05

Abstract: The blended teaching model isregarded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reform the "three teaching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Blended teaching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improving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digital skills, while at the same timeit makes new demands on teachers' skills and textbook content. The successful trial of the "three combinations, three phases and five links" blended teaching mode has promoted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IT courses, la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adaptable and powerful digital learners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riple Teaching" Refo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blended learning; digit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是深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支撑,2019年3月,教育部与财政部发布《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1]。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提出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深入推进“三教”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提出更高要求[2]。“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工程,主要目的是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内涵发展质量不高以及社会适应性不强等根本性问题,内、外环境的变化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浪潮下,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R和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数字化转型如何深入融入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大量的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刚好融合了数字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并在应用层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此,研究“三教”改革视域下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对于进一步推进“三教”改革,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一  问题的提出

混合式教学是从国外兴起的教学手段。Graham[3]认为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中介教学的结合,这是被广泛接受的概念。Allen等[4]根据在线课程占比将课程分为传统课程(占比0%)、网络辅助课程(占比1%~29%)、混合课程(占比30%~79%)和在线课程(占比80%以上)。目前的定义各有侧重,内涵却是一致的:核心在于巧妙融合线上与线下两种学习环境的独特优势,通过有机整合各类学习元素,确保学习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有序衔接与逻辑连贯,从而构建一个高效、全面的学习进程。此过程旨在系统性地优化学习成果,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优化。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与线下教学方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策略重组。它要求教育者深刻理解线上学习的灵活性、资源丰富性与线下学习的互动性、实践性的互补特性,科学规划教学活动,以期达到“1+1>2”的教育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学不仅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更是对传统教学设计理念的革新与超越。

目前针对混合式教学,大多进行经验研究,一是诠释取向的研究,如王雯等[5]从经验的角度阐释了信息时代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四个过程要素,以及教学环境七个要素的辩证关系,提出信息化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作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出发点,提升教师信息化“双师”教学能力,建设适宜数字化时代的教材。二是规划或政策取向的研究,其实就是行动研究。如邹宏秋等[6]从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政策层面进行梳理,认为目前“三教”改革存在教师信息素养不高、教材内容滞后、教技分离和监管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教师数字化素养提升、新形态教材开发、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应用实践进路。三是基于量化的方法进行研究。如邓小华等[7]就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对中职学校教师对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的现状及关系进行量化的研究,研究结果呈现高价值感知、使用意愿强烈、使用行为不及预期,三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总体上看,学界关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导向正逐步转向应用实践层面,强调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力图构建一套可操作性强、易于教师掌握的教学设计框架与方法论体系。这一体系应聚焦于如何具体实施混合式教学,包括但不限于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学习活动的混合编排、技术支持的无缝集成及学习效果的即时反馈与调整策略等,以促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灵活运用与持续优化。

为了进一步厘清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按“1名教师+1名研究生”为一组,分两组对3所职业院校20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访谈采取半结构化式,并进行了访谈前培训,半结构化题目根据德尔菲技术通过3名职业教育专家教授的确认,访谈过程在被访谈对象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开展,并进行全程录音。访谈结束,通过2名研究生分别对录音进行转录、整理、核对,最后得到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应聚焦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理论知识难吸收,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将教学知识点转化为技能难。

学生对新生事物敏感、接受度高,但是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学习的意识。

传统教材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点的静态化、单一化、机械化罗列等不足。

解决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内容单薄、同质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不足的问题。

解决部分学校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短缺的问题,释放教师发展空间,同时养成数字化时代学生泛在学习方式习惯,提升数字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贯彻落实。

解决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开发不足、“岗课赛证”融通不畅问题。

解决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师生数字素养评价动态更新不及时问题。

针对以上的难点问题,确定了建立信息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教学的协同机制,着力于“岗课赛证”融通,以掌握常用的工具软件和信息化办公技术,能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具备支撑专业学习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熟悉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理解信息社会特征并遵循信息社会规范,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一定的认识并能运用,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队协作、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  “三教”改革视域下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  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实施路径

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选取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进行,由18名信息技术课程教师5 100名学生参与构建。模式构建遵循组织团队、调研摸底、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反思整改和效果评估的实施路径。充分考量了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设计出的教学方案符合学生需求、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开放性和动态性,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二)  “三教”改革视域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  教法

探究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构建了信息技术“三结合 三阶段 五环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它将线上和线下学习的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图1)。

图1  “三结合 三阶段 五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确定了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三结合 三阶段 五环节”的教学模式后,我们进一步细化教学的实施路径(图2),并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此外,采用深度访谈、德尔菲技术、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编制构建了一套具有良好信效度的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线上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内容和组织管理、学习效果评估、学生反馈与评教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51个主要评教点。评价体系包括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多方面的综合评价,采用线上、线下、测评软件和人工采集等手段,量化、质性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情、诊断教学结果、评价教学成效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效能。同时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包括分析教材能力、构建知识体系连贯性、布置任务合理性和反馈的及时性等方面,强化课程改进环节,优化课程评价的运行机制。

2  教材

编写了一本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新型数字化教材并用于教学。教材结合《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PS Office的考试大纲的要求编写。首先将教学内容重构为七个部分,教师团队充分考虑到知识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风格,学生专业背景,行业和职业需求背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将每个部分按照适切性,分教学模块、内容、知识点进行线上、线下重构。

其次是采用任务导向的编写方式,通过“任务描述—技术分析—任务实现—能力拓展—应用实训”的递进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素养。任务案例均来源于教学管理、专业学习实践及职业岗位实际,旨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再次,数字教材设计突出动态化、情境化和模块化,融入多媒体元素、互动案例与虚拟实验,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利用微课、慕课等在线资源,结合实际工作场景,构建任务驱动型学习单元,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从而突破传统教材的局限性。同时,引入大数据分析,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动态调整学习路径,实现个性化推荐,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数字教材还同时支持多种终端访问与学习。

最后,配套建设了一个和新型数字化教材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库是开放式的,积极对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平台和省级平台,整合专业行业案例、技术前沿讲座、技能实操视频和虚拟仿真等多样化素材,确保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将数字化资源作为省级精品在线课程配套资源,促进混合式教学对教师、计算机教室、电脑等资源的优化,提升课程教学投入产出。

3  教师

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学校混合式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先导性,信息技术教师相比于其他科目老师在课程性质、数字素养方面具有先天的巨大优势。因此,依托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校园建设、混合式教学改革等措施,以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为引领,提升各科目教师团队的数字素养,提升教师学习、应用数字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并融入教育教学的意识与习惯养成,是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先手棋”。让教师明确数字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鼓励教师主动接受新技术,克服因技术复杂或担心风险而产生的抵触心理。通过教师职业能力数字化技能提升专题培训、公开课、研讨会和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激发其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并融入教育教学的热情。同时,提升数字技术培训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包括数字化教学设备、软件、平台的使用技巧和方法,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自学数字技术,如浏览教育类网站、参加在线教育平台的课程等,建立教师之间的数字技术交流平台,分享学习心得和教学经验,共同提高。并鼓励教师运用数字工具和技术开展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项目驱动等方式,使教师在行动中构建数字化的相关知识,提高数字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支持教师参与数字化教学项目,通过具体实践促进数字化应用能力的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