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生物与制药企业工程管理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 贾晓强 周晓 王智文 张雷
摘 要: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2023版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拟增设1门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专业企业特色的专业限选课程——生物与制药企业工程管理。该课程的设立旨在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生物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企业工程知识。课程将教授学生如何培养相应的道德与价值观、工程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如何将工程管理学原理应用于生物工程实践,课程内容将涵盖项目管理、风险评估、质量控制和成本分析等关键领域,并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该课程有助于学生培养出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在生物与制药行业的工程管理岗位上工作做好准备。
关键词:生物与制药工程;企业工程管理;课程建设;产教融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4-0127-04
Abstract: The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t Tianjin University is planning to introduce a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in the 2023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ogram for the Bioengineering major, title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 Bio and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This course aims to integrate modern business management concept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bioengineering,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essential knowledge of enterprise engineering. The course will teach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appropriate ethics and values, engineering literacy,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as well as how to appl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inciples to bio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curriculum will cover key areas such as project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cost analysis, and will employ teaching methods like case studies, simulations, and field visits to enable students to combine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ability to solve real-worl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repare them for futu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ositions in the bio and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Keywords: 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enterpris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urricula construction;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l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 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1]。为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在2023版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根据《天津大学关于修订2023 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师生意见,删除了之前的本科通识课程管理概论,拟增设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专业企业特色的课程——生物与制药企业工程管理(以下简称“本课程”)。本课程拟在介绍现代管理学在企业管理特别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类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基础上,进一步邀请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专业老师以及国内知名生物与制药类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开设若干个结合一线管理案例的专题讲座,通过校企深度联合,大幅提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管理和工程理念,为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贡献力量。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实习经历比例显著提升。例如,2024年,高达78.4%的应届毕业生有过实习经历,其中不乏多段实习经历的学生。这一数据表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通过实习来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自身竞争力。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预计2024年将达到1 179万人[2],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丰富实习经历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将处于不利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交织、相辅相成,共同承载着塑造卓越人才的神圣使命。理论教学侧重于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实践教学则侧重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的验证功能是其独特魅力所在,它不仅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桥梁,更是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点认知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并努力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从而培养出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新时代我国工程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3]。
一 课程设立优势
经初步调研,我国国内同类知名高校生物工程等专业目前并无与本课程类似的专业限选课程,因此本课程设置属于国内首创,存在课程资料和授课经验缺乏等问题,需要在课程开设之前详细制定课程规划、教学大纲,调研教学督导组、专业教师和学生意见,充分完善课程资料;并在第一年开始试授课时注意听取学生意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升学生课程体验。本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生物与制药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一线教学工作,具备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在自身科研工作中,非常注重与企业合作,联合开展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已与国内知名央企、国企、民企联合开展多个科研项目研究,与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交流频繁,具备丰富的生物与制药类企业工程管理一线案例以应用于课程教学与实践,并可邀请业内知名管理人员开展专题授课。
本课程涉及多学科交叉(图1),课程主要内容将涵盖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技术和发展史,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素、组织方式、质量和成本控制、经济决策和制度建设,化工企业工程管理的特点和典型案例,生物发酵工厂设计的新工艺、新技术及新设备,制药企业管理的特殊性和GMP要求等[4-8]。在推进高等工程教育的过程中,课程内容的设计必须严谨且层层递进,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应用。课程内容应重点围绕管理和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管理在现代社会和企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课程内容还需涵盖专业领域内的企业工程管理基本技能,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1 生物与制药企业工程管理学科交叉关系图
二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下课程建设的探索
根据生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结合生物工程专业发展规划,在课程建设初期,为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应对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进行更新。同时邀请来自国内领先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课程开发,以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并组织专项会议,确保专家能够与教学团队有效沟通,为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提供专业支持。针对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等专业,根据最新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调整情况,选择适合的专业开展教学。邀请校内外专家,包括管理学院的教师和生物制药行业的资深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认知。定期评估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持续改进。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系教学主任的监督下,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基于这些反馈,制定改进措施,并撰写教学改革研究报告,以指导未来的教学工作,确保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对接市场需求,培育专业人才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以及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9]。因此,我们要将工程教育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直接服务于国家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同时,要不断完善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关,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生物与制药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限于理论知识,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能够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培养出具备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为了对接市场需求并培育出对应的专业人才,本课程将全面覆盖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国际认证体系的核心要求。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认证体系的最新标准和指南,课程内容将定期进行更新和调整,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行业规范和最佳实践;采用项目驱动学习模式,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合作,开发基于真实生产场景的课程项目。这种模式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和技能。通过参与这些项目,学生将有机会直接应用所学理论,提高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技术发展,本课程将定期邀请行业内的资深专家参与课程讲授。这些专家将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提供行业内部的视角,帮助学生建立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二)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与教育资源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促进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探索和实施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影响。
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10],本课程将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育质量。精选行业内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首先,系统收集和整理生物与制药企业在工程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案例库,并通过案例研讨、角色扮演、决策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评估相关信息,并进行论证,最终形成综合判断;采用小组讨论、模拟演练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Clicker等工具进行在线互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致力于提高教学效果;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包括视频讲座、虚拟实验室操作在内的丰富学习资源。开发跨学科课程体系,如生物信息学与药物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再次,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和应用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常态化的教学反馈和评估体系,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最后,通过教学督导团、学生教学信息员、定期座谈会等多种途径,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