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国际化教学体系优化探索与导师能力提升
作者: 张磊 屠世浩 曹安业 李桂臣 严红 何江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国家对绿色开采、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采矿工程国际化教育教学已成为热点和难点。这使得建立新型采矿工程国际化教学体系和改变采矿工程传统化教育教学迫在眉睫。该文介绍当前采矿工程国际化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建立采矿工程国际化教育的先进模式,完善采矿工程国际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并指明采矿工程国际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化;采矿工程;绿色开采;教学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5-0059-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integration and the national goal of "double carbo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mining engineering in China has become a hot and difficult point. It is urgent for the state to establish an international teaching system of new mining engineering an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mining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teaching of mining engineering, establishes the advance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licies, improve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points 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Key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mining engineering; green mining; teaching system; optimization
矿产资源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对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离不开高质量的矿业人才培养[1]。而随着近些年来国际局势不确定性增加,国际竞争的逐渐加剧,培养高素质矿业人才,提高我国矿业产业活力,培养面向国际化竞争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不论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还是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亦或者是促进我国矿业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而国际化人才培养两个重要支撑点就是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构建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2-3]。本文立足于“双碳”背景,针对世界能源大国之间的博弈较量,针对性探讨更高国际竞争力的矿业人才培养问题,着力提高学生国际素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 国际化采矿人才培养需求突出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4]。2021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5],大力推行绿色开采,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水平、站在国际前列,我国高等教育采矿工程专业需要主动承担重任,这对其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快速发展,而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招生人数、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6],但仍同发达国家顶尖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如今面对新一轮的挑战,国家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国际局势更加复杂化,如何适应我国能源格局的变化,尤其是在我国更多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影响力更加彰显的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与学科建设应做出相应的改变。
在如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采矿工程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我们要充分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优秀专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7]。现如今,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参与推动世界文明新征程的重要保障。而与此同时,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更加成为了考验中华民族智慧的一大考题,这也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通过上述两点原因可发现,培养我国采矿工程国际化人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 采矿工程国际化教学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际化教学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施国际化教育。而如今面对我国的飞速发展,传统国际化教育模式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教育模式在一些方面无法满足我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无法培养出国家真正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在诸多问题中,国际化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8],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是一味地将外语和专业知识机械结合起来,不仅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且讲授的知识无法应用到现场实践;其次是传统模式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观看PPT和阅读文献为主,对采矿行业的前沿科学认识不足,无法深入了解和认清采矿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采矿工程国际化教育需要建立起统一标准,传统模式下学生对采矿行业前沿的认知大多来自授课教师的讲述,课后又缺少了解国际化前沿知识的媒介,导致学生对其兴趣逐渐降低,而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仅有授课教师一种渠道,若增加授课教师的数量,统一教学标准,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媒介,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学生、教师乃至国家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 建立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模式
(一) 理念统一化
首先培养采矿工程国际化人才需要统一理念。2021年7月,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发挥基础研究厚度和学科交叉的优势,构建高校绿色开采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并且高校还需突破绿色低碳重大技术,为营造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培养科技化人才做出重要保障[9]。在高校培养国际化采矿人才时要以国家的需要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核心追求,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绿色开采相关的专业人才,课堂上可以将教学视野面向“三下”开采、煤与瓦斯共采、充填开采和煤炭气化等绿色开采技术[10-11]。例如,美国煤层气的开发已经实现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同时加强地表植被种植增加植被碳汇,探索地下煤层碳封存技术[12];澳大利亚政府加大了可再生能源的投入,以实现2050年碳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60%[13]。
(二) 目标明确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将双语作为一种交流手段,是学生了解国际前沿知识的桥梁,但是国际化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双语教学[14],双语教学仅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基础教育,而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不仅要培养好学生的双语能力,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领导力,培养成为适应世界格局变化,能引领国家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15]。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拔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地位,提高我国人才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积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求,努力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并能够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样的努力将推动我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接轨,为国家发展和全球交流作出更大贡献。
(三) 方式多样化
线上教学方式在近些年受到了更广泛的青睐,与线下教学相比:线上教学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丰富了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收集信息更加快速、便捷,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学生与老师直接沟通的效果。同时线上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上课气氛不足,缺少教师对学生的巡视,教师无法直面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缺乏严格管控,即使学生擅自离开,教师也无法制止,同时还存在网络卡顿、互动不便等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线上教学连接国外的企业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同时可以采取“互联网+”的教学模式,通过观看国内外采矿行业高校录制的MOOC,增加学生对外界知识的获取渠道,拓展学生的眼界[16]。在双语教学中采取小班讲授,减小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感,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次数,以达到着重培养的目的。要扩大教育开放,就要同世界一流高校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在国际化教学课堂上可以进行“1+1”教学模式,聘请国外采矿行业高等院校的教授进行全英讲授,国内教师作为助教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不仅解决了语言问题,也增加了学生对采矿前沿知识的兴趣。
四 完善评价体系
(一) 考核方式多样化
传统教育教学的考核方式单一化、僵硬化,考核方式为提交一篇关于国际化采矿行业的论文,导致授课教师无法真实地评测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新型国际化教育下可以将考核方式变得多元化,多一些平时成绩的占比,少一些结课论文的比重,使用“平时成绩+结课论文”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平时成绩可以从课堂表现和现场实践两方面展开,课堂表现为学生的考勤次数和发言次数,通过听取学生对国际化采矿的设想进行评分。在现场实践方面,授课教师可以将国际上先进的采矿技术和采矿理念引入课堂,将学生带进采矿工程实验室,教师辅助学生,让学生设计实验,打开学生科研思路,亲手操作实验仪器,将课堂上所见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以此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除实验室教学之外,授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带进矿区,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请教矿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讲解矿用现场的各项设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现场,了解我国采矿行业的最新动态。在结课论文方面,改变传统教学的“个人论文”转变为“多人论文”,通过一学期课程的讲述,让学生寻找国际化采矿中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通过分组撰写论文+PPT的方式,在课堂上与其他组别的学生分享自己课程成果。
(二) 完善教学效果评价
根据以学生为中心、以成就为导向的OBE理念[17],采矿工程国际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为依据。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因此,“学生是否达到课程目标”应该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包括对国际化采矿课程的认识、对采矿行业的专业外语的掌握程度、对实践中实验室仪器的使用程度和对矿用设备的认知程度等;教师的自我评价包括教学的适用性、教学的先进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以及外语语言能力等评价。教师和学生应从上述指标对自己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提高自己,为采矿工程国际化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一门课程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考核,更是对教师乃至采矿行业整体的考核。
五 教师国际化素养提升
(一) 拓宽国际视野
要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应当拓宽教师自身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视野不仅包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更涉及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全球事务的开放包容态度[18-19]。
第一,教师应该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了解并关注世界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社会热点和国际动向。只有通过积极获取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了解全球化趋势和挑战,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新、全面的国际化知识,拓展他们的眼界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