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与水环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作者: 吴一平

水资源与水环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0

摘  要:在当今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该研究以水资源与水环境课程中的一节——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内涵为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该文详细阐述该课程思政案例的教学设计、方法及实践过程,详解如何充分利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以期树立学生节水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精勤求学和科技兴国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最终践行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水利工程;都江堰;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5-0115-05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hange,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is central to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s economy,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This study uses a section from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vironment course-specifically, the Dujiangya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its implications-as a case to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in the curriculum. The paper provides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se, including its teaching design,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t explains how to effectively utilize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inherent in the course to seamlessly integr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bjective is to impart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hile subtly incorpo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water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to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ommitment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and national pride. Ultimately, this approach seek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vironment; hydraulic engineering; Dujiangy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拥有悠久历史的宏大工程,修建于两千多年前,被誉为“活的水利博物馆”。这个水利工程以其独特的“无坝引水”特征而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江堰水利工程都被视为古代水利工程的瑰宝,是世界水利的明珠。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卓越的水利技术,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资源的智慧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在如今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屹立不倒,向人们展示着古老而伟大的文明。都江堰沿用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等重要作用,这对于将成都平原打造成“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可谓功不可没、造福千年。因此,都江堰促进了川蜀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大发展[1]。本文围绕都江堰水利工程讲授的专业背景与知识主要包括:工程主体与修建过程、工作原理与功能作用。首先,在没有炸药和机械等的条件下,工程修建遇到了诸多难题,李冰父子率领民众探索出冰火相激之法,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开山凿石,耗时八年打开宝瓶口实现引水。其次,工程选址和布局借助了弯道水流特点,体现了利用自然、因势利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鱼嘴和飞沙堰的工作利用了弯道水流规律实现了分水、泄洪和排沙。最后,三项主体工事通力配合、协调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及系统工程的科学思想[2]。依据专业知识内容,可以挖掘的思政要素很丰富,不仅有科学思想、哲学思维和系统理论,也有品性担当和民族精神,更有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利用科技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使命感,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一  案例教学展示

(一)  案例描述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拥有众多河流。从川西到川东,地势落差接近7 000 m,形成了一个明显的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在这个地区,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是岷江。岷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之一,从成都平原的西侧向南流去。岷江的水势湍急,特别是在丰水季节,当岷江从上游的高山深谷中涌出时,水量浩荡,逐渐形成洪水。这些洪水顺势淹没了成都平原,给当地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古代的蜀地,即今天的四川省,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岷江的特性,常常被称为“泽国”“赤盆”,意味着这片土地非涝即旱。除了洪水的影响外,岷江还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其他的问题。由于四川省地形复杂,岷江上游洪水带来了大量的泥沙,这导致河道淤积,河床不断上升。随着河床的上升,船舶航行变得异常困难,限制了交通和贸易等方面的发展。这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水患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与洪水相反,在枯水季节,岷江的水被玉垒山拦截,无法东流入成都平原。这导致了农业无法得到足够的灌溉水源,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支柱,而岷江的特性使得古代蜀地的农业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增加了人们生存的压力。因此,早年成都平原饱受旱涝之苦。秦国吞并蜀国后,为了进一步扩大势力、攻占楚国并实现整个天下的一统,决定将成都平原打造成重要的基地和军事粮仓。然而,成都平原一直受到岷江水患的困扰,给这一战略目标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国派遣了精通治水的李冰担任蜀郡太守,并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李冰父子沿着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详细了解了当地的水情和地势情况。在深入研究后,他们提出了“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理念。按照这一理念,他们决定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既要分流洪水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又要引水灌溉农田,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经过八年时间的不懈努力,李冰父子克服了各种困难,率领一众工匠成功地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一工程以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为核心,采用无坝取水的方式,实现了限量引水、泄洪排沙以及灌溉农田的目标。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岷江水患的根治,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3-4]。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不仅仅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水患问题,还为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农田得到了有效灌溉,农作物得到了充足的供水,从而增加了农业产量。与此同时,灌溉系统的建设也促进了农村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另外,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实现了泄洪排沙,减少了岷江泥沙带来的淤积问题,航运贸易得以畅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总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成功建设是秦国吞并蜀国后为了统一天下而着手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李冰父子的智慧和毅力,使得这一工程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为解决岷江水患、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都江堰的成功经验也为后世的治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5]。

(二)  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

1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首先,教师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对知识点的解析和说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其次,课程以案例为依托,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思想和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同时,多媒体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相关的信息和实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此外,小组讨论互动是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通过讨论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见解。代表发言则是对学生个体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通过代表发言,学生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并将自己的观点传达给整个班级。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程内容。通过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和综合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  教学设计

第一步:课程导入。

授课教师首先介绍水文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从定义上明确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和运动等变化规律和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6]。其次,讲授水文学的核心内容——水文循环。通过介绍地球上水的分布、总淡水和容易利用淡水所占的份额等让学生们明白全球淡水资源极为短缺和宝贵;通过强调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8%,而且我国不仅是水资源型缺水国家,也是水质型缺水国家[7],让大家产生更强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进而,激发大家要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建立起水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图1)。再者,讲授我国主要受大陆季风气候影响,水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极为不均,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严峻[8]。从而引出水利就是为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水进行时空调控以防治旱涝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而通过调控地表和地下水资源,达到除害兴利之目的而修建的工程被称为水利工程[9](图1)。最后引导出,虽然古今中外各类水利工程不胜枚举,但这节课讲解世界上唯一留存、无坝引水、两千多年来屹立不倒且沿用至今的享誉国内外的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到这里就引导出了本节课的案例。

图1  案例导入环节

第二步:案例介绍。

在课程中,首先会对都江堰的工程概况进行讲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会播放一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介绍视频,以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都江堰的自然条件、位置布局、主体工事、功能作用、修建过程等方面的背景知识。这样,学生们就能够从整体上对都江堰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识。视频中将详细介绍都江堰的自然条件,包括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气候特点等。同时,通过展示都江堰的位置布局图,学生们可以了解到都江堰工程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以及与周边区域的联系。此外,视频还会介绍都江堰工程的主体工事,如堤坝、分水堰、引水渠等,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图2)。学生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工程构筑物的了解,深入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除了工程本身,视频还会展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学生们将看到修建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人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并逐步完成整个工程的建设。通过对修建过程的了解,学生们将深刻认识到都江堰水利工程背后的艰辛努力和智慧积累。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直观地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各个方面,从而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学生们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这种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的方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历史文化的全面认识与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