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培养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现路径
作者: 王忠君 石玲 王冲摘 要:随着2022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正式出台,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将成为培养风景园林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针对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从课程体系设计、实践体系设置、学位论文创新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以充分保障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科;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博士专业学位;专业博士教育;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S1-0010-04
Abstract: As the Academic Degree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the Catalogu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2022), the professional doctoral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al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o implement a training system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design, practice system setting, and thesis innovation. This system significantly can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the trai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doctoral postgraduates.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professional doctoral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doctorate; professional doctoral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当前,风景园林行业普遍存在以偏工程技术为主的不合理技术人才队伍结构问题,这不仅成为影响我国风景园林行业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风景园林学科竞争力提升的主因之一。为响应国家建设需求,提升我国绿色发展的底色建设质量,我国于2022年正式设置了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区别于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属性,面向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战略需求,重点解决城乡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致力于培养风景园林工程建设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 实施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必然性
(一) 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逻辑起点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抓手[1]。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赫然在册。发展博士专业学位是高等教育应国家建设之所需,主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路,是着力培养知识、技术、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手段。围绕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科学谋划并构建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对于规范和推进我国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虽然在风景园林行业博士学位并不是“从事职业工作的先决条件”,但面对城乡统筹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社会急需在城乡绿色人居环境营建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创造性实践工作中能够发挥“道”“术”结合效应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正是高等教育针对风景园林行业实际需要所做出的重要选择。
(二) 风景园林学科成长的历史性机遇
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实践能力要求高的应用型风景园林行业人才。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国家,正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2],正紧密地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国家战略工程,以“师法自然、创造诗境”为特色的风景园林学肩负着巨大的历史责任。风景园林行业能与国家重大战略产生紧密联系,为学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在当前国际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迫切需要创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知识及应用技术体系[2],培养的风景园林博士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3]。根据博士生分类发展的政策导向,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注于实践应用,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看家手段”的风景园林专业博士在我国现代化城乡建设中拥有广阔的应用技能施展空间。
二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研究进展
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新类型。2005年,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MLA)正式设立,标志着我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式开始,当年有25个硕士专业学位试点院校开始招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9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全日制培养,培养规模快速增长[4]。截至2021年底,我国设有风景园林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有196所,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80个[3]。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建设为博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徐琴等[5]、杜春兰等[4]、杨锐等[6]、林广思等[7]、周春光等[8]和李雄等[9]分别对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发展概况进行了多角度的回顾,均指出了当前风景园林教育面临的变化与挑战,并从营造学科环境、服务社会需求、提升学科竞争力等方面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提出要求。杨锐[2]结合最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调整的特点,阐述了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巨大发展机遇和逐步边缘化的巨大落差,提出新时代的风景园林应该加强学科专业中的科学和技术含量,构筑风景园林知识和实践体系。回顾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近20年(主要是2005—2023年)的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国外经验借鉴、国内实践等视角为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诸多发展建议,现有文献多集中于从院校层面考察院校在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培养目标设定、培养模式选择及培养制度设计等教育实践举措[10],较少关注教育模式设计与制度安排。本文以培养单位管理者视角对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对的新问题与培养过程进行分析,以促进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科学建立。
三 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新问题
与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风景园林行业领域实践需要,培养专业能力强、职业素养高、实践创新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为风景园林学科高等教育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其研究生教育规模将快速增长,培养体系建设与培养条件优化将成为重要任务。当前,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面临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生源多样与培养方式灵活
随着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取消,学术型博士学位也随之取消或转入其他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唯一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赛道”。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学位点目前所在的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农林类、建筑类、艺术类三种类型[7]。专业博士学位点依托院校背景的复杂性可以反映出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将会是多样化的。另外,风景园林实践的内容早已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面,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区域景观、乡村景观、风景区、城市绿地和雨洪系统等都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关注的对象,跨学科的综合性已经成为风景园林实践创作的主要特点。当代的风景园林除了在城乡人居环境内发挥生态、社会、美学效益之外,还向着广阔的国土范围延展,开展了大量区域性的自然保护地及国土空间景观规划[11],风景园林行业实践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社会实践系统,行业的多元化也要求专业博士的来源应是多样的。
面对营造美好人居环境的迫切现实需求,当前的风景园林行业需要大量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术高、实践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虽然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形式还未完全明确是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但通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历,不难想象为了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能会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就读方式同时并存。不同培养方式的博士生群体在就读期间的活动参与情况会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全日制学生多在实践能力提升方面有强烈诉求,而非全日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对理论和前沿技术应用研究的需求更加明显[12]。双重培养模式并重将导致多样化教育需求可能不会得到有效满足,以及专业学位博士职业能力需求与教育供给未必会有效匹配。因此,应对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定制化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各培养环节的制度设计,增加校外力量联合培养的有效参与,强化资源配置,采取灵活的人才培养方式,引导各方有效发挥力量,充分保证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 理论创新为主转向应用方法为主
由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取消后其二级学科归属并未完全明确[2],各院校的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过去学术型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惯性”还可能影响着高校对专业博士生的培养,其人才培养体系可能仍然有较重的学术学位博士生痕迹[10]。但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追求在工作场所“应用”知识,目标是“为实践而研究”,为改进专业实践、变革工作场所等作出应有的贡献[13]。与大多知识不同,风景园林的业务知识主要产生于园林应用情境,其知识多是行业实践场所和行业实践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知识更多产生于解决实践问题中[14]。所以,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的应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学术型博士可以侧重于理论创新,而专业博士的培养重点在于风景园林方法论的总结。在培养方式上,专业博士教育以能力导向培养为主,要求学生在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实践工作能力。风景园林专业博士的培养讲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应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迫切需要建立整体性的、覆盖面广的实践课程体系。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是以实践中的方法论创造为主要目标,实践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升将是培养成果的主要体现形式。
(三) 多学科融入与实践能力要求增强
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为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而服务的,研究生需要具备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园林工程技术创新、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10]。目前,传统的风景园林经验性知识已经滞后于中国式现代化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要求[2],尤其是适用于复杂风景园林系统的风景园林新科学技术与方法论急需总结、融合、创新。在当代的风景园林实践领域,许多先进的环境工程相关的科学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数字信息科技在风景园林设计的基址信息采集、环境影响评价、生境变迁模拟和场景交互式实时呈现等方面都充分得以运用[11]。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风景园林行业会越发重视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会越来越注重文化、体育、旅游和商业等多元业态的融入,多元化发展的风景园林需要通过生动的实践示范来创造闲适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美好生活空间。风景园林从规划、设计、施工直至管理等工作会大量使用文化创意、空间信息、智能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学与技术[11],新科技方法与新材料的广泛应用需要经过风景园林行业实践的检验,这也是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最佳课堂。风景园林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着力培养、增强应用先进科技方法解决行业实践复杂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