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 刘金德 陈国庆

摘  要:当下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不凸显,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形式,淡化教学内涵;关注课堂教学,漠视过程考核;突出教学进度,忽视学科差异等问题。在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用探究性学习符合理工院校学科属性,符合理工科学生思维方式,符合科技创新的需求。可从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保障探究性教学顺利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设计课程专题教学内容、运用适合理工科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探索课程实践教学方式、发挥好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等方面加以推进。

关键词: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学习;存在问题;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1-0106-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exploratory nature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is not prominent, and there is an emphasis on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neglect of practical teaching; Emphasizing teaching form and desalting teaching connotation; Pay attention 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ignore process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teaching progress and ignore the discipline differences. The application of inquiry learn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conforms to the discipline attribut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the way of thinking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and the need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 can be promoted from several aspects: standardizing the education competent departments and colleges to ensur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inquiry teaching, manag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designing the special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us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Key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quiry learning; existing problems; practical approach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各学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继出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纲领性文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阶段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本专科阶段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1]”探究性是理工科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更是新时代教育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紧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予以明确阐释:“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理工院校的大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和本领的同时,还应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期间所言:“‘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3]”探究性正是理工科学生优势和特质的体现,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结合,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因此通过开展针对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学习的专门实践和研究,可有效提高理工科高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新时代培养出更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爱党爱国的高科技创新型人才。

一、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引入探究性学习,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4]”尤其是在探究性特点最为明显的理工院校更要充分发挥理工科学生的探究潜质,既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工院校若想充分发挥理工科学生的探究性潜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地入脑、入心,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该重视和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教学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问题

基于高中和本科阶段课程设置等原因的影响,理工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与文科院校或综合院校的学生有所区别,由于学生高中所学课程的不同,一般来讲文科院校多数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较好,而理工科院校多数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学分和学时等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设置是一致的,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还普遍存在,这种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与现实的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失去了血和肉,进而影响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和反感。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教社科〔2022〕3号),即指出“有的课堂教学与现实结合不紧密”[5]等问题,恰是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问题的说明。

(二)强调教学形式,淡化教学内涵的问题

为了突出课程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改变以往单一的课程形式,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各大高校不断鼓励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范围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单纯线上和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和研究项目也不断被推出,新形势下理工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及时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进而推动教育教学成果、理论研究成果的发表。与此同时,改革创新还应避免只重教学形式,淡化教学内涵的问题,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本科生和研究生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摸索,如“专题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对分课堂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被应用,这些教学方式方法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重视教学形式的同时,更要重视课程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结合,偏向一侧都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也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初衷。

(三)关注课堂教学,疏忽过程考核的问题

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任课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教学的效果,看中的是出勤率、抬头率、互动率和及格率等指标。近年来,各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和各学院日渐重视过程性考核,强调全过程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性考核也受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大高校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理论学养已有一定积累,正处在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更应在过程性考核上下功夫。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强调的是知行合一,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有所区别,更应突出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一致性,进而逐渐改变“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核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性考核最起码应该包括课上和课下两个大的环节,课上教学已足够重视,过程性考核中的课下则是不能忽视且需要不断探索推进的,最终告别课上课下两层皮的现状,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达到全过程、全范围育人的效果。

(四)突出教学进度,忽视学科差异的问题

教学进度的把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可将课程内容高效、及时地传授给学生,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避免教学过程中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因此,牢牢把握教学进度极为必要和重要。不过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强调进度而忽视学生学科间的差异,比如一部分“教师未能根据理工类和文科类学生的实际需要授课,课堂不能做到分层次教学。[6]”因教育背景、学科基础的不同,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即应根据不同学科的学生属性制定相应的教学进度,进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贯穿探究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若可充分发挥理工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探究性学习的潜质,上述问题皆可迎刃而解,这与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内在特质是分不开的,也是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要求,更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必要之举。

(一)探究性是理工院校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

理工院校涉猎专业非常广泛,而多数专业的学科属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探究、尝试和创新,通过各类实验和实践操作证明一个命题的合理性和可重复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枯燥乏味的宣讲,而是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证明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理工院校多数专业的学科属性中蕴含的探究本质恰恰弥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这方面的不足,也是理工院校学生的特质和优势所在。通过课上的理论学习和课下的实践,让所学知识由理论变为现实,证明理论的科学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探究性是理工科学生长期培养的思维方式

高中学段是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的主要阶段,尤其是一直接受理工科教育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探究性学习起到了主导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这种探究性经过高中阶段的培养训练,到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已经日臻成熟和定型,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探究性教学打好了基础。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好理工科学生的探究性潜质,课程内容则不再枯燥,课程的育人效果也将达到知行合一的最佳状态。基于此,理工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掘大学生多年培养的探究性学习潜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个育人过程活起来动起来。

(三)探究性是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7]”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科技、人才、创新被紧密连为一体,科技靠人才、创新也靠人才,人才则靠教育,归根结底靠教育。科技工作者多数有理工科教育背景,而激发其不断创新的内生动力就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包罗万象,涉及科技、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理论和知识,内容极其广泛庞杂,是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国家大政方针和指导科技创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