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通识课保护生物学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杨天友

摘  要:为全面落实高校课程思政的要求,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在对学生的选课动机、生态文明素养进行评估的基础之上,通过深入挖掘保护生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政元素,将生态文明热点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等融入课堂教学,同时利用本土生物资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爱护环境的情怀和生态价值观,同时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保护生物学的专业知识,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关键词:生态文明;课程思政;保护生物学;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2-0092-04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ly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courses and cultivate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motivation for choosing classes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through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conservation 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paper integrates hot issu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tc.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and uses local biologic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and practice,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and environmental values of loving hometown and the environment. Meanwhile,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students can effectively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 thei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omplish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conservation biology;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出台了多部关于课程思政的方案。此外,各省的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工作,也陆续出台了课程思政有关的诸多文件,要求各高校在人才培养和课程大纲中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

与此同时,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等也得到了极广泛的探索和长足的发展[2-4]。虽然诸多的学者的研究发现,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境[5-7]。但是,在课程思政育人的大格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正在积极的探索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8-12]。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13]。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增加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将我国的生态文明战略和生态文明的意识观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现了课程思政与时俱进的特点。

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早期主要是生物及生态类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近年来很多高校开设包含生态文明内容的通识教育课程,但是由于生态文明教育观念落后、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缺乏、生态文明教育专业教材缺失、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和选课的动机不足等原因,导致在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也有部分课程出于“思政”的需要,而将生态文明的内容生硬地加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没有做到自然流畅融入课堂教学,从而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保护生物学课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关系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除了最为重要的基础生物学、环境学科(环境保护、环境规划、环境工程)、应用生物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林学、草地学),还涉及农学、医学(公共卫生)、社会科学(法律、哲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和历史)、教育学(环境教育)等各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

保护生物学作为高校通识课程,由于涉及的学科众多,教学的内容与多数专业开始的课程有关,使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专业背景和关联度,因此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便可以提升选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学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与保护生物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是如何使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与保护生物学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课程思政”的关键。保护生物学所讲述的主要内容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理念是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保护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保护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策略

(一)学生的选课动机和生态文明现状调查及分析

通过问卷法对选课学生的选课动机进行调查。了解学生是基于学分需求、授课教师的授课风格,还是对课程内容的求知等原因而选择的该门课程。同时结合选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对调查的结果和成因进行分析,为后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选修保护生物学课程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进行调查,并结合选课动机、专业背景等进行分析,为如何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保护生物学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二)提升教师自身生态文明知识和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首先高校教师必须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史、意义、根本要求和目的。这样的教师才有意识和能力在保护生物学课程中去挖掘可以与生态文明意识相融合的知识点,并进行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和课堂讲解。

(三)强化课程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选课的动机不足,以及对选修课程的不了解,是目前高校通识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14]。通过课程学习前的问卷调查,发现有一些学生是为了选修课的学分,而随机选择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之时就缺乏学习的兴趣;学生认为该课程与自己专业的相关度不大,对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没有多大帮助,而消极对待通识课程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对保护生物学课程的进行详细的讲解和阐述,让学生知道保护生物学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作用和重要性。此外,还可以进一步讲解保护生物学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情况,从而使选课学生充分了解该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从而提升学习的兴趣。

四、生态文明教育在保护生物学课程中的融入

(一)将生态文明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

信息化背景下,网络热点问题能够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关注。将生态文明方面的热点新闻和保护生物学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15-16]。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人类意识到了与自然相处的重要性。尽管现在还不能准确地确定新冠病毒在自然界的宿主,但是每次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都与环境的破坏有着较大的关联[17]。因此,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将人类几次重大的传染病疫情(COVID-19、SARS、MERS-CoV、Ebola virus等)发生的病原体、发病机制、传播途径等进行专题介绍,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进一步拓展介绍中国在抗击疫情中所取得的成绩,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二)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法规融入课堂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部署安排。这些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政元素,首先要对其进行系统的梳理,探寻这些生态文明的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关系,寻找两者可以有机融合的内容,并基于前期学生的选课动机和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对保护生物学课程内容进行设计。

(三)将生态文明的机构改革融入课堂教学

在政府机构改革之前,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责、权职能不明确。如原来自然环境保护与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发改委、水利部、国土自然资源部、农业部、住建部、林业部等多个部门[18]。这就会导致管理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为此,国家为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能,重新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机构。这样可以在专业课程中将国家的机构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保证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当地政府机构改革的案例,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构改革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如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其核心区是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缓冲区内有贵州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为印江县林业局)、石家岭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为印江县林业局)、桃花源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单位为松桃县林业局);同时还涉及太平河闵孝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单位为铜仁市渔政管理站)、贵州江口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单位为江口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此外还建设有梵净山太平河风景名胜区、木黄风景名胜区(管理单位为铜仁市旅游局)。由于自然保护地性质不一样,管理部门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这就导致各管理部门在管理一些具体事务上存在较多矛盾和分歧。铜仁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成立了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局。从而通过机构改革来理顺我国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

(四)将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融入课堂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在多篇论述以及多个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如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求是》杂志的文章中以中外多个古文明的实例,来论证生态与文明兴衰的关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文章还指出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关于自然生态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专门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政策法令。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国传统的生态文化的传承。可以将上述内容融入到保护生物学课程中有关中国及世界保护学的进程这一部分内容当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