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科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探索与实践
作者: 胡志超 王云超 冯薇 周梅
摘 要:针对工科混合式课程的教学设计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方面存在的不足,该文梳理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工科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的“五化”原则,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具体介绍实施方法和途径。最后,以机械设计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为例,开展教学实践探讨,旨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进工科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的提升。
关键词:混合式课程;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五化”原则;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2-0158-0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shortcoming of course design of engineering hybrid teaching mode in highlighting "student-centered", the paper sorts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design of hybrid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a "five principles"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hybrid teaching in engineering. Furthermor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course design are introduce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Finally, taking the hybrid teaching course design of machine design as an example,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discussed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ybrid teaching course design of engineering.
Keywords: hybrid courses; teaching design; student centered; five principles; evaluation system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互联网+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形式的“新常态”。2020年,教育部启动国家一流课程评选认定工作,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单列成类进行建设。首批推出的5 1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有868门[1]。《2021年地平线报告》列举了六项未来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及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技术,混合课程模式位列其中第二[2]。在新冠肺炎疫情“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特殊境况下,混合式教学更是呈现出了井喷式发展,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教学实践者重视,成为教育界的实践和研究热点。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进行简单再组合,其需要教师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需要教育技术的支持、需要师生的协作与配合。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和互联网结合产生的效果是本就不愿意听课的学生,凭借手机屏幕的掩护和网络信号差等理由实现毫无顾忌的逃课,从而导致学生考试不及格率大幅攀升。另一方面,线上上课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是客观事实,学生很难像线下上课一样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造成互联网+传统教学效果差的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教师没有根据互联网的特点进行传统教学设计的改革,正如约翰·杜威说的“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毁了他们的明天”,因此,教学设计是混合式教学的关键,也是混合式学习得以实施的引领[3]。如何实现“互联网+”促进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时代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有何不同,混合式教学该如何设计,是所有教育者需要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然而,纵观近几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及其研究,较多仍停留在线上线下教与学的简单组合或结合阶段,只是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缺少对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原则、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等的系统探讨[1,4-8]。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融合的教学设计的系统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在分析目前教学设计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混合教学经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教学的“五化”设计原则——教学对象差异化、线上线下融合化、教学内容层次化、教学主体学生化和评价全程化,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教学设计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并通过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实例说明了实施过程和效果。
一、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混合式教学发展较为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且大部分混合式教学为受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的非主动式转型,对其理解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已有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国内高校教师已经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混合式教学,但大多数在线学习仍然只是辅助、补充和促进课堂面对面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未发生本质改变[9-11]。具体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教为中心的主要现状仍未改变
虽然很大比例的教师在尝试混合式教学,但从线上教学具体实施的相关数据来看,绝大多数教师是在开展促进型混合式教学,即以线上学习作为课堂面对面教学的补充,线上学习不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课堂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大部分教师将线上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和“续曲”,要求学生在线完成预习、复习及知识拓展等相关任务,而以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因为线上学习而发生本质改变[11]。其混合式教学的课程设计仍然围绕着“教材、教师、教室”原来的三中心展开,线上教学仅仅是把原来线下的部分讲授内容搬到了网络上,用了信息化的“教室”而已。由于网络课堂的便捷性、高效性及非面对面场景,相对传统教学,线上教学节奏更快、交流更不直接、互动更少、更加充斥密集知识点,反而更体现以教为主。
(二)教学课程设计偏重程序化和形式化
教师及教学管理者往往比较注意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管理的规范性,不太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12],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不到位。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学设计注重教学管理上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线上线下的学时分配、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及限定、考勤记录和线上教学的录像管理等。从课程大纲到课程的教学计划、教案讲义、教学情况登记、试卷分析等,各种教学材料标准、规范等,但往往导致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受到了束缚,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式教学、生成性教学等无法有效发挥。
(三)教学课程设计的线上线下融合度不高
现阶段混合式教学还未全面普及,绝大多数混合式教学仍停留在线上线下教与学的简单组合或结合阶段。教师借助线上教学的开展,利用其便利性,顺势将预习、复习及练习等教学内容设计为线上环节,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课堂学时不够、课堂效率低等问题。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掌握互联网的优势,没有将互联网的优势和传统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混合式教学需要根据线上线下的教学特点,结合具体的课程目标,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设计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和教学时间进行有效衔接和融合研究。
(四)以考核为目的形式化教学评价比较普遍
目前,混合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其教学评价只是增加了网络所赋予的电子化及统计功能等评价方式上便利,而评价方法并没有太多实质性改进。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评价方法以最终达成的学习结果来进行,以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或要求,通常是以期末考试成绩来确定[13]。这种评价方式简单直观,易于操作,但却存在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存在的问题。另一种评价方法针对上述不足,增加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考核,比如在课程成绩中增加了平时成绩,把平时考勤、作业、单元测验及期中测验等成绩按一定权重计入总成绩。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评价方法,评价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考核,为了计算最终的学生成绩。从一定意义上看,都只是对学习结果(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最终的学习结果)的考核,而不是为了改进教与学、促进教与学,从而导致“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教学评价方面留于形式。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14]。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传统做法最大的不同是,其是针对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学习困难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15]。
混合式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学习的自由掌控,给予学生足够的调节学习进度的空间[3]。
传统教学设计,主要从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展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需要从教学对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五个维度开展教学设计。结合近年针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的“五化”原则。
(一)教学对象差异化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搞清楚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及方法等亦不同,在教学设计上应该满足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的教学需求,尽可能保证所有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教学要求,同时给有高层次需求的学生搭建上升阶梯,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教学设计思想,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线上线下融合化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设计,突出线上和线下的教学优势,强调线上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相对自由、教学资源丰富和教学信息反馈的便捷性等优势,发挥线下交流互动和现场感染力强等特点,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无缝连接和切换,达到两线融合促进,发挥“1+1”大于2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层次化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和个体特长区别,依据具体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类别、层次和能力要求的不同进行层次化划分,为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的同学构建教学目标相同,但教学内容差异化、层次化的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尽可能为所有学生搭建适合其发展的学习台阶。
(四)教学主体学生化
教学设计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教学角色搭配,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角色转换。因此,教学设计要重点关注知识问题化、问题工程化、知识运用能力学生化、目标导向教师化等理念的落实,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导演”地位和学生的“演员”角色。
(五)教学评价目标化
教学评价要体现对教学设计产出的评价,即学生能力达成情况的评价,以评促教,教学相长,持续改进。教学评价目标化主要体现教学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的课前、中、后的学生形成性评价。课前期评价注重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评价,课中评价关注学生阶段性能力达成情况的评价,课后评价强调综合能力达成情况的评价。
三、教学设计实施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化、整体性的教学工作策划,决定课程目标和教学效果达成情况的关键影响因素,而教学设计实施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依据混合式教学课程设计的“五化”原则,具体介绍教学课程设计的实施路径。
(一)教学内容重构
教学内容一定要服务教学目标,即目标导向。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层次化原则,首先要对课程知识进行分类分析,明确哪些是记忆性知识,哪些是理解性知识,哪些是应用性知识。根据课程目标对不同类型知识进行能力层次划分。在此基础上,根据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有机分配。课前,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学习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并构建线上相关学习资源库,为学生弥补基础知识不足提供资料。针对低阶性知识,设计线上教学资源。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在线上为学生提供相关知识的工程背景学习资料。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问题化和工程化设计,组织学生开展线上或线下分析讨论。课中,设计工程问题的导入、确定组织学生开展工程问题分析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如团队讨论、自主探究、游戏教学和实验研究等教学方法)、构建引导学生应用重、难点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途径。课后,针对重难点知识及能力要求,设置不同难度和层次的作业任务,掌握学生的达成情况,并开展线上针对性答疑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