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通识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张玉超 刘旭东 杨旭

摘  要:通识选修课是大学生拓宽视野、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在通识选修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十分贴切且必要,可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通识选修课程中,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文以通识选修课为对象,探索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和实施策略,使思政之“盐”溶于课程之“水”,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到课程学习中,通过通识选修课发挥思政教育作用。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2-0166-04

Abstract: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is an important link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and promote professional learning. It is very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neral elective courses, which can beco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un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elective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ans to realize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aking the general elective courses as the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und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of the curriculum, so as to make the "sal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dissolve in the "water" of the curriculum,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integrate into the course stud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general elective courses.

Keywords: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reform in education; establishing moral integrity in cultiv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目前,我国在加强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定共识。一般认为,通识教育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识”,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二是“博雅”,在专业培养之外更要注重培育人的性情、兴趣和趣味;三是“全人”,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1]。

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齐头并进、不偏不倚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为目标,通识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识选修课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建立合理、优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重中之重[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3]”通识选修课是大学生拓宽视野、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十分贴切且必要。高校通识选修课是在常规课程之外建立的选择性课程教学模式,课程的内容多是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关而有一定的拓展,学生选择选修课程也多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因此选修课程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学生也十分积极地参与到选修课程的学习中。在选修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4-5]。

一、通识选修课教学现状

(一)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通识选修课在教学管理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区别于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虽然是由学生自由选课,但部分学生并没有足够重视,有的同学只为获得学分,参与度不高,个别同学会在选修课堂上复习专业课程内容。通识选修课大多又安排在晚上上课,部分同学较为疲惫,状态不佳,也会有同学忙于课外事务而经常请假。由于种种因素,通识选修课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二)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从通识选修课的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来说,其更适合融入多元化的思想政治内容,在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职业道德修养。但在目前的教学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没有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应调整原有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思想政治元素,将其良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师教学技能需进一步提高

根据课程内容提炼思政元素后,如何有效地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传递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与思政课堂不同,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施者是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在课堂上教师不光需要对专业知识有良好的把握,更需要具有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的能力。对于以专业知识讲授为主的专业课程教师来说需要针对性地对自身思想政治理论进行完善和提高,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单位组织集中学习来完成。专业素质和政治理论素质双高的教师才是课程思政能够有效实施的保障。

二、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案例库

通识选修课要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文献检索、教学情景案例撰写、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等方法,从课程中挖掘各类思政元素,如历史元素、科学精神元素、工匠精神元素、行业特色元素、爱国情怀元素及价值观导向元素等等,以文字、案例、动画和视频等形式汇总成“思政教学案例库”,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挖掘的每一项思政元素都要牢牢地恰当地切合每一个对应知识点,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无声无息地接受着正能量的感染,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

(一)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是非常重要的。如现代生命科学进展课程中,讲到疫苗的产生和应用,可以融入我国疫情防控情况及中国新冠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在有些国家因疫情蔓延而水深火热时,我国已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可以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图文展示、典型案例介绍等方式,介绍白衣战士“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的伟大事迹,介绍一线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以及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疫的决心和行动力。通过这些思政内容的融入,使同学们在掌握疫苗的应用和贡献的同时,更有深切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在饮酒与健康课程中,会为同学们介绍酒的历史,我国是一个酒类生产大国,也是一个酒文化文明古国,酿酒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应用酵母菌酿酒的领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独特的酿酒工艺在国际上也备受赞誉,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讲课过程中融入此思政元素,让同学们了解、热爱自己的文化,并继承和发扬,增强文化自信。

(三)科学精神

科学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研究规律并用于改造客观的知识,现代社会的进步依赖于科学的进步。每位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过程都是充满困难和挑战的,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坚持真理、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敢于挑战、团结合作和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和敬佩的。在现代生命科学进展课程中,会给同学们介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经历,尤其是介绍我国本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女性科学家——屠呦呦,通过纪录片观看及图文介绍的形式,使同学们了解屠呦呦团队的研究历程,几十年中,他们经历百次失败;在简陋的科研条件下,他们依然不放弃,寻找各种方法将青蒿素提取了出来,最终为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被授予诺贝尔奖后,屠呦呦表示这份荣誉不是她一个人的,而是团队所有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课堂中融入此类思政元素,使同学们受到科学家优秀精神和品质的感染,并激励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更加优秀。

(四)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以社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饮酒与健康课程中,讲到世界酒的历史和分类时,会重点介绍酱香酒及茅台酒,结合同学们去酒厂认知实习的所见所闻,了解茅台酒酿造的独特工艺之外,更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茅台人的工匠精神,他们对酿造条件历经百年尝试,直至今日对堆积温度严格把控,对发酵时间合理控制,对发酵方式巧妙规划,为了创造更适宜的条件,他们在高温车间里挥汗如雨,这种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践行这一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绿色成为最动人的色彩。在现代生命科学进展课程中,讲授环境生物学章节时,会给大家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图片及案例,从生态的角度唤醒同学们对地球的热爱,呼吁大家保护环境,爱护生态。在饮酒与健康课程中,介绍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了解其在土壤中的分布最为丰富,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土壤中的微生物资源是人类最大的财富,呼吁同学们保护土壤中的菌种资源,爱护环境,爱护我们生存的家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