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胡邓华 舒涛 薛伦生
摘 要:课程思政已经在高校全面展开,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嵌入到具体课程中,是每一个高校专业课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该文在全面学习课程思政内涵、特点及功能的基础上,以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性质和学生情况,探讨思政元素发掘方法,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其有机地嵌套到课堂中,最后进行基于现代教学技术的思政设计和实践。实践证明,只要充分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合理设计课程思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实现“知识—能力—素质”良性循环。
关键词:通信技术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设计;思政视野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2-0189-04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universities comprehensively which is the important measure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moral education". How to effectively excav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embedded them into class imperceptibly is a problem, which must be solved by university teachers.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s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firstly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been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then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and course has been analyzed and the exploration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has been discussed, finally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have been embedded into the teaching which has been carried out based on modern teaching technology. Practice has been proved that as long a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taped fully related to the curriculum and the curriculum is designed with them reasonably,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students' vision will be broadened and the virtuous cycle of "knowledge-ability-quality" will be realized.
Keywords: Fundamentals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 mining; curriculum desig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vis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为如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依据,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入了全面化、体系化以及规范化的新阶段[2-3]。
课程思政是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传授与思政引导相结合,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与敬业情操,增强学生职业自信心,教育学生遵守公序良俗与法规党纪[4]。课程思政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课程知识,了解新技术发展,熟悉教学组织方法,还要结合课程知识点发掘思政切入点,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政元素,思政引导与课程知识相关联,做到潜移默化的教书育人。全国高校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已多年,国内学术界关于课程思政开展了深入全面研究,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有效的做法,但依然存在着“理论不清晰、视野不开阔、宏观把握不足、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效果不明显”等问题[5]。在当前“大思政”背景下,本文以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研究,探索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实施途径。
一、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地位与知识目标
通信是信息化社会的基石,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依托于通信技术而蓬勃发展,通信广泛应用于社交、商业、娱乐、工业、人工智能及军事等各个方面。通信技术已经成为高校电子类专业的通识课程,它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6]。通信技术基础课程面向空军工程大学兵器科技与技术本科专业开设,主要介绍通信定义、信息与信号等基本概念,信源数字化、传输信道、信息传输与交换、现代通信系统与通信网络、通信协议与应用接口和通信的可靠与安全等知识内容,重点突出各类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将现代通信技术和原理有机结合,侧重于应用,而不拘泥于琐碎的技术细节,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现代通信基本原理,学会通信组织方法,了解现代通信系统及技术的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通信技术基础课程面向非电子通信类本科专业,学习者前期没有系统学习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分析和随机信号分析等课程,在该领域基础知识不是特别扎实,故在课程设计中重点放在“是什么”,弱化功率谱与带宽、信噪比与误码率关系等“为什么、怎么样”的理论分析,课程共40学时,其中理论30学时,实验10学时,课堂讲授与原理实验相结合,将枯燥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增强学生理解认知能力,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特点和知识目标定位,在课堂组织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
二、思政元素的发掘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主要包含爱国、敬业、奉献及其他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7]。通信的历史演进伴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它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通信发展大致分为古代通信、近代通信和现代通信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比如古代的鸿雁传书、烽火台,蕴含着戍边与国防精神;近代的红军无线电报,蕴含着为了建立新中国而无畏牺牲的精神;东方红通信卫星,蕴含着在建设新中国过程中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现代的5G、物联网和智能驾驶等,蕴含着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民族自豪感。发掘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题材很广阔,大致可以从人物事迹、技术发展及时事要闻等几个方面中进行。
(一)切合本专业优秀人物和事迹,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
空军工程大学作为军事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服务部队,专业特色明显,国防属性显著。在我军历史和当前时期,关于军事通信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十分丰富,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积极挖掘相关思政点,润物细无声地将其融入课堂,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历史担当。比如,在讲授概述章节时,可以引用毛主席给通信兵的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增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自豪感;在讲解无线通信章节时,可以引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豪言,学习革命英雄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主义精神,树立无线通信在战争中便捷性的特点。在讲解扩频通信章节时,可以引用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中李白同志的光辉事迹,反思通信保密问题,强调军事通信保密、通信抗干扰与抗截获的重要性[8]。
(二)跟踪本专业技术发展前沿,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目前,5G技术已经大面积商用,我国建立了100多万个5G基站,已经实现地级市5G全覆盖,推动了流媒体、网络直播、远程医疗和虚拟实现等行业的快速发展。物联网在智能家居、工业生产和智慧农业等领域也大放异彩[9]。量子通信技术越来越成熟,我国建成了从北京到上海的世界上最长的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发射了人类首颗“墨子号”量子卫星,构筑了天地链路,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10]。可见光通信逐步进入人类的视野,其频谱上升到太赫兹,能够弥补无线通信稀缺的频谱资源,具有绿色环保、高安全性和抗电磁干扰等特点。
通信新技术朝着高速率传输、高容量和超低时延的方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学生将新技术运用到本专业,与未来职业场景相结合,比如,再入航天器通信黑障问题、无人区域机动越障通信问题和通信保密问题,启发学生探索精神,勇于学习掌握新技术、敢于将新技术应用到本职业,为行业添砖加瓦。
(三)结合时事要闻,合理衍生思政要素
通信技术包含物理层传输问题、网络互连和服务应用等问题,逐渐成为其他行业的基础,没有通信就没有信息化,当前国家工业4.0计划极大程度依托于信息与通信技术,该领域已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热点[11]。“华为芯片事件”“中兴事件”,看似是禁运芯片,打压我国5G技术发展,实则揭露了美国阻碍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野心,通过思政激发学生们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北斗3号成功组网,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通过思政除了为祖国感到骄傲之余,还需引导学生参与祖国的建设之中,学习通信导航技术,启发卫星定位和授时功能在本行业应用。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下的“健康码(行程卡)”,生动阐释利用通信基站,收集人员定位,开发防疫应用的实例,教育学生按规矩办事,不要心存侥幸。从时事要闻中衍生思政要素,有机顺畅地融入到本课程专业知识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爱国、奉献职业理想,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军事人才。
三、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映射关系
课程教育是大学专业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是塑造学生专业素质的必经之路,思政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两者互不矛盾,同向而行,互相促进,有机融合,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知识传授为主线,思政教育为辅助,思政教育以知识为切入点,知识传授占用时间长,思政教育占用时间短,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育,不能喧宾夺主,必须辅助教学内容,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恰到好处。思政内容是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不必单独设置单元、单独讲解,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12]。采用上述思政元素挖掘方法,对通信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落实思政教育的具体效果,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映射关系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