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把控
作者: 任永志 朱云龙 李玉祥 张琳 孙伟民 李立
摘 要:2021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纳入每年学位论文抽检的通知。在此背景下,提升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将2021年本科生论文质量的把控工作进行梳理及总结,并对当前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通过数据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学位论文;规范性;论文格式;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053-05
Abstract: In 202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a notice about the sampling inspection for the undergraduates' dissertations. In this context, it becomes a necessit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graduation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s. In this paper, we take the quality control work of undergraduates in 2021 of the photoelectric engineering major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data in the workflow of quality control and make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Keywords: graduation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s; dissertation; standardization; thesis format; photoelectric engineering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也越来越高。科学研究能力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必备能力之一,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完成高等教育的关键步骤。作为毕业设计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本科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1]。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严把论文关”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共识。2020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强调进一步深化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改革,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严肃处理学位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2021年1月1日,教育部印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要求本科生毕业论文也将纳入每年的抽检范围,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因此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区别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本科毕业设计往往不做创新性的要求。但本科毕业设计在工作的完整性及论文撰写的规范性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并不低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提高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质量及学位论文的撰写质量面临许多挑战。一方面,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长较短,一般不超过半年。以哈尔滨工程大学为例,不包括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阶段,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时长为14个教学周。因此学生分配给学位论文撰写的时间往往并不充足。这导致本科生的学位论文存在较多明显的不规范问题。另一方面,本科学位论文写作是本科生第一次接触正式的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其对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性也缺乏足够认识。在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管理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的执行过程及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具有普遍共性。如果院系能够及时审查,提早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能够极大提升整体的毕业设计工作及撰写论文的质量[2]。
本文中,笔者总结了团队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21年毕业设计管理和审查工作的工作经历,对143份本科毕业设计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探讨毕业设计过程发现的共性问题,从院系层面为提升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提供相应的管理建议。
一、开题阶段
毕业设计开题是本科毕业设计的第一个阶段。院系在这一阶段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学生确定本科毕业设计的工作内容并找到合适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后续的阶段中,由本科学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作为第一负责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把控。
为尽可能契合学生的研究兴趣,院系向全体符合资质的教师征集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并将征集到的题目向全体学生公示。在2021年,哈尔滨工程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总计征集到教师提供的课题论证书226份。这些课题论证书按研究方法和内容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其中实验研究类122份、工程设计类52份及理论仿真类52份。
实验研究类指的是以实验手段为主,探索研究客观对象的性质及产生该现象的内在机理。工程设计类指的是通过实践,设计实现某项功能,使其满足工程应用方面的需求。理论仿真类则是通过理论分析或计算机仿真等手段,探究客观现象的产生机理。内涵的不同导致这三类课题在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评价标准上也各有侧重。其中工程设计类的课题要求学生能够制作、完成预期的产品。因此工程设计类课题对理论深度要求不高,但对动手能力有较高要求。而理论仿真类不需要动手做实验,但要求学生对课题的内涵有较高的理解。实验研究类则较前两者更为均衡,更为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
学生经自行调研,与课题指导教师咨询、沟通,达成双向选择意向并最终确定论文题目。经统计,143名学生中选择实验研究类题目的共计82名,占总人数的比例约为57%;选择工程设计类课题的学生,共计37名,约占总人数的26%;选择理论仿真类课题的为24名,占比约为17%。
从选题的饱和度来看,工程设计类题目被选择的比例最高,达到约71%。但剩余的待选题目,依然为学生更换课题留下足够多的选择余地。整体来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普遍倾向于选择运用实验手段完成探究的一类课题。因此学院需要充分调动相关研究方向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题目。
达成双选意向后,学生需要对论文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调研,从而确立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制订相应的具有可行性的工作计划。为了检查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准备情况,选题结束后的两个星期内,学院组织了毕业设计的开题答辩。开题答辩主要考察三个重要方面的内容:(1)是否已经充分了解课题产生的背景及预期的工作内容?(2)课题是否具有可行性?(3)是否充分调研课题未来可能面临的难点?
围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开题检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有:(1)所选课题难度较高,学生可能无法在预期时间内完成对应内容;(2)对研究课题的调研不充分,不了解课题面临的核心问题及当前存在的解决方案。
开题检查中发现的第一个问题,通常有两种可能情况:(1)课题本身难度较大,解决问题的周期较长,不适于本科生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在开题答辩阶段提醒学生与论文指导教师沟通,对论文题目和毕业设计内容进行修改。(2)学生基础知识储备较差或能力不足以解决毕业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答辩委员会将在开题答辩阶段考察学生是否具备完成课题的能力和素质,并提醒学生关于课题的难度。
开题检查中发现的第二个问题的产生原因,一般是由于学生对毕业设计开题答辩投入精力不够或学生缺乏指导教师的指导。因此答辩委员会在答辩工作结束后,通知该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配合督促,使其尽快熟悉课题并了解课题产生的背景、当前的研究进展及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后续工作制订合理计划。
二、中期审查阶段
为了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能够按照制订的计划顺利执行,在本科毕业设计的中期阶段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也非常有必要[3]。中期检查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1)当前进度是否达到研究计划的预定目标或当前工作量是否饱满?(2)论文题目是否内涵过大, 导致可能无法完成后续工作内容。例如,在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客观条件限制,很多本科毕业设计无法完成后续实验工作。因此这一类实验相关课题需要去掉题目中关于实验研究的内容,改为采用计算机仿真等手段替代完成相应研究工作。
2021年中期检查发现,约有5%的同学题目存在较大问题,需要修改课题。调查后发现,产生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毕业设计展开前,没有进行充分的课题调研,因此导致后续工作与预期产生偏差。该部分同学经与论文指导教师协商后,修改了论文题目。检查还发现约有20%的同学课题工作进度显著落后于研究计划。院系层面对学生和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督促。一个星期后对该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二次检查。检查发现,该部分同学的工作进度已经追赶上了研究计划,从而保证了课题后续工作的完成。
三、格式内容审查阶段
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撰写成毕业论文后,学院组织了一批有经验的论文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的格式和内容进行初步的审查。审查任务是发现并解决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从整体上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2,4]。检查中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如下。
(一)摘要部分
本科毕业设计一般只包含一到两个重要的工作,因此500字左右的篇幅足以涵盖毕业设计中全部重要的信息。论文审查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包括:(1)摘要中的研究背景篇幅较大,重点不突出。建议将摘要中的研究背景用一两句话进行概述,否则会显得过于啰唆;(2)简单罗列研究内容的问题。摘要作为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应具备一定的可读性,因此需要将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3)摘要英文存在较多语法错误。常见错误例如英文标点后未保留一个空格,名词前缺少冠词等;(4)关键词的选取不当。摘要关键词一般为3到5个,是文献检索的重要依据,因此关键词的选择应非常慎重,建议学生与论文指导教师沟通后共同确定。
(二)绪论部分
对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绪论部分至少需要包含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内容安排三方面内容。
背景部分的撰写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学术问题的产生背景或问题的发生场景。作者需要用学科领域专业语言阐述学术问题产生的科学或技术原因及影响因素,据此凝练并明确提出论文的研究问题(学术问题或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指出探讨该问题的研究目的和解决该问题的总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可行性。这一部分常见的问题有:(1)语言没有经过凝练,表达过于口语化;(2)背景部分与课题关联性较弱。
国内外研究现状要求简洁明了地描述论文将要探讨的学术问题的产生背景或问题的发生场景,并指出探讨该问题的研究目的和解决该问题的总体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对于工程性很强的研究问题,在指出研究目的的同时,还应指出具体的总体技术指标及其实现目标的可行性。
检查中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1)研究进展没有紧密贴合待研究的问题;(2)研究进展的内容只是简单罗列,没有分析当前研究对课题的指引。
(三)正文部分
正文部分出现的问题较为集中在图片表格、公式的格式等方面。图片及表格常见问题包括(1)引用的图片截取不清晰,或没有标明引用来源;(2)绘制数据的图片与正文采用的符号不统一;(3)实验或仿真得到的数据陈列在正文,没有将其绘制成表格。公式中常见的问题有:(1)公式中的矢量没有加粗,以区别标量;(2)公式中的字体与正文中数学符号的字体不统一。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支撑起论文论点的重要依据。因此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列于参考文献中,并且只应列出正文中以标注形式引用或参考的有关著作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