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中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
作者: 李静 侯晓强
摘 要:2021年新版师范类专业认证强化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该文在对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涵义和基本计算原理解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经验出发,基于“定性评判权重归一化为定量综合权重”和“评价对象分解精细化为对应支撑关系”的交互考量,进行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算法改进。此评价方法直观明了,操作方便,也引导认证聚焦重点,找到专业持续改进的路径。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操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057-05
Abstract: The new version of teacher train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in 2021 strengthens the evaluation of course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and calculation formula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teacher-training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tarting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consideration of"normalization of qualitative evaluation weights into qualitativecomprehensive weights"and"decomposition and refinement of evaluation objects into corresponding supporting relationships", the algorithm for the achievement of course goals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was improved. This evaluation method is intuitive and easy to operate. It also guides the focus of certification and finds a path for professional continuous improvement.
Keywords: normal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course goal; graduation requirement; degree of achievement; operation
2021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强调以“毕业要求”为核心的“主线”要求和建立基于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底线”要求,要求认证专业提供“主线”与“底线”相关指标点的自评补充材料,引导认证工作聚焦重点,提升认证工作实效。在“说、做、证”的认证过程中,明晰课程与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说明用于重点支撑各项毕业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和重要实践环节的关键支撑作用;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及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修订教学大纲,完善考核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等;按照“产出导向”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课程化,支撑毕业要求有效达成。为了验证这一过程的实效性,需要将“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作为申请受理“门槛”。为此,要求建立学校、院系两级的质量保障制度,并建立保证基于产出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制度,说明基于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结果而开展的持续改进工作,这是“底线”要求方面。为此,有必要对2021年新版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操作展开研究。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涵义
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历史与特色的积淀,也是国家政策的具体体现,其是专业理想追求。为了发挥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指导作用,把培养目标在师德规范、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等方面进行具体化,形成符合大学四年毕业时所具有的人才规格,便成为了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成为了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实践教学等活动的依据和方向,即“反向设计、正向施工”。2021年新版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一方面,从结果考察,对毕业生在师德规范、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和学会发展等方面水平测量或问卷调查,看毕业生是否达到了毕业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从过程出发,看影响毕业要求实现的所有因素(主要是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视支撑大小来推理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前者容易操作,后者比较复杂,但意义重大,可以透视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等运行情况,推测产出质量。为此,从产出导向的角度考察学生应该获得什么?又应该通过哪些课程学习哪些教学方式来获得?又应该通过怎样考核判定学生获得好的效果?利用这些达成反馈信息,对毕业要求统领下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持续改进,改善学习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实施“学生中心”教学,促进课程目标的高效达成。
一般而言,对于毕业要求达成的综合效应,应从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来看,其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合的结果。理论知识学习需要开设专业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而实践知识学习需要开设见习、实习和研习等活动课程来实现,而两者融合需要进行教学实践体验和教育教学研究,特别需要开设学科教育研究方法的课程,促使学生毕业设计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达成[1]。这里,只有课程目标达成,才可以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达成多少,需要量化,要计算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中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原理
(一)基本计算公式
毕业要求有8~11个指标点,每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影响因素有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等方面,统一为理论课程与实践实验课程。直接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点的各类课程权重与对应的课程达标等级分数的乘积之和,取其最小值为该毕业要求的指标点达成度。再取所有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的最小值,就是毕业要求的达成度[2]。
同样,能够直接支撑课程目标分解点达成的影响因素有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两方面的相关活动项目信息,即为教学环节或考核环节。课程目标分解点达成度就是该分解点涉及到教学环节(考核环节)权重与对应的等级分数的乘积之和,取其课程目标分解点达成度最小值,就是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或达成系数。
(二)评判权重确定
评价初期权重来源于主观定性评定,专家们依据支撑作用大小来赋值量化,通过折算权重比值参与运算。
一般地,支撑区分度0~0.3为低支撑范围,0.3~0.7为中支撑范围,0.7~1为高支撑范围,为了方便计算,取各范围中间值0.15、0.5、0.85为低支撑L、中支撑M、高支撑H的赋值。由此归一化算出三个支撑的权重比值
L=0.15/(0.15+0.5+0.85)=0.1,
M=0.5/(0.15+0.5+0.85)=0.33,
H=0.5/(0.15+0.5+0.85)=0.57。
这样,在评价中,用量化方法给以主观评判赋值,以利于将主观评判权重归一化为定量综合权重,可实现达成度计算。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
(一)课程目标实现的教学环节支撑评判
由课程教研室成员会同专家一起协定某一门课程实现的教学环节对课程目标分解点的支撑情况,进行定性评判。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数学教学论课程为例来演示,见表1。
(二)课程目标实现的教学环节综合权重
分解课程目标,是为了细化支撑关系,由此综合全面信息来确定教学环节对各个课程目标的支撑值,实现定性评判权重归一化为定量综合权重,见表2。
(三)课程实现的教学环节等级分数计算
有了教学环节对课程目标的支撑权重,还需要得到各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实际等级分数,也就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达成度数值,见表3。
(四)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计算
课程目标达成度r,是所有课程目标分解点达成度的最小值。而每个课程目标分解点达成度就是教学环节支撑的综合权重值与该环节的实际等级分数(该环节的平均达成度)乘积之和。
如,求数学教学论课程达标系数r,先求教学环节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达成度ri(i=1,2,3),所以
1. 课程目标1的达成度
r1=0.8×M/(4H+3M)+0.9×H/(4H+3M)+0.75×M/(4H+3M)+ 0.75×M/(4H+3M)+0.797×3H/(4H+3M)=0.8×0.100+0.9×0.174+0.75×0.100+ 0.75×0.100+0.797×0.523≈0.803。
2. 课程目标2的达成度
r2=0.8×M/(2H+4M+L)+0.9×M/(2H+4M+L)+0.75×H/(2H+4M+L)+ 0.75×M/(2H+4M+L)+0.797×(H+M+L)/(2H+4M+L)=0.8×0.129+0.9×0.129+0.75×0.223+ 0.75×0.129+0.797×0.390≈0.794。
3. 课程目标3的达成度
r3=0.8×M/(4H+2M+L)+0.9×H/(4H+2M+L)+0.75×H/(4H+2M+L)+ 0.75×M/(4H+2M+L)+0.797×(2H+L)/(4H+2M+L)=0.8×0.109+0.9×0.187+0.75×0.187+0.75×0.109+0.797×0.408≈0.803。
即,r=minimum(r1,r2,r3)=0.794,为数学教学论课程目标达成度。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定量评价法的数据来源为课程教学大纲中支撑课程目标的各教学环节(考核)的考核结果,若课程目标i的达成度由N个考核点支撑,设第j个考核点的满分为Sj,学生平均分为Aj,权值为Wj,那么课程目标i的达成度评价值按式(1)计算
利用这个结果及其运算过程,可以改进课程目标,也可以改进教学环节的效果等。这样,有了课程目标达成系数,便可以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度。
四、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计算
(一)协定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点支撑评判
为了精细地把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情况,需要将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指标点进行分解,相互间的支撑关系便于直接定性评判。
下以毕业要求指标点Y1为例,取毕业要求指标点Y1分解点Y11、Y12、Y13,其支撑课程假设有课程X1、课程X2、课程X3,可以含有实践课程,但主要选取有关联的课程来评价,假设对应关系见表4。
(二)计算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点的支撑综合权重
基于课程目标分解点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点的支撑评判,形成评判系统,归一化为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综合权重。
首先求“课程X1、X2和X3对Y11的支撑综合权重值”(考查Y11所在列)
1. 课程X1对Y11的支撑综合权重值
(L+H+M)/(L+H+M+H+M+H+H+M+L)=R1-11。
2. 课程X2对Y11的支撑综合权重值
(H+M+H)/(L+H+M+H+M+H+H+M+L)=R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