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反思与重构
作者: 金香花摘 要:优化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必要举措,又是促进乡村教师新乡贤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以Y地方高校为例,反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存在培养目标“去农化”,课程设置与乡村教育需求相脱节,实践教学场域脱离乡村教育环境,“地方高校-地方政府-乡村学校”的协同育人形式化等问题。地方高校要立足乡村教育实际重构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定向发力、精准培养本土化的乡村优质师资,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128-05
Abstract: Optimiz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public-funded normal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high-qual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paper takes 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example to reflect on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public-funded normal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roblems are as the following, the "de-agriculturalization"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curriculum setting being out of touch with the needs of rural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being divorced from the ru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mong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local governments — rural schools" being pointless formaliti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construct the training mode of public-funded norm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make targeted efforts to cultivate localized high-quality rural teachers to provide new energ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local universities; normal students; talent training mode; reconstruct the path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任务。可见,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乡村教师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1]。因此,教育部等六部委于2020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继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地方高校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是依照各省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制定并实施的乡村学校预期优质师资的定向补充政策,是地方政府探索乡村教师质量提升与优化的实践结晶[2]。地方高校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乡村教师行列,改善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助力乡村振兴。然而,地方高校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实施以来,虽然对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短缺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3],但随着高质量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改革,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与使用过程中的矛盾日益显现。不断改进和优化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中的现实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迫在眉睫。
人才培养模式是决定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不断优化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对高质量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Y地方高校为例,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并立足乡村教育实际重构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定向发力、精准培养本土化的乡村优质师资[4],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力量。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优化的现实逻辑
如前所述,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而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又是乡村教育师资队伍补充的源头活水。因此,优化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的必要举措,又是促进乡村教师新乡贤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来,经过共同努力全力以赴完成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乡村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及今后时期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也对乡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支撑。可见,优化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之举。地方高校应立足乡村振兴推进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为乡村教育精准“扶贫”提供生力军,充分发挥乡村教育在高质量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二)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乡村教育的必要举措
随着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逐步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等硬件设施差距,但是教学水平等软件差距问题凸显。乡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匮乏依然是乡村教育的短板,成为制约城乡学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瓶颈[2]。提高乡村教师水平是乡村教育的治本关键。可见,优化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是积极应对乡村发展新态势下推动乡村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必要举措。地方高校只有根据乡村教育振兴的需求,结合乡村教育的特点,不断深化公费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公费师范生培养对乡村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才能优化乡村教师供给,让乡村学生享有更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4]。
(三)促进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建设的现实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和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期待乡村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书匠角色,担当起新乡贤角色以示范引领服务乡村振兴[5]。但是,目前乡村教师结构性缺编和专业不对口问题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不强、知识不足、能力不济,融入乡村社会的程度不深[6],尤其是掌握现代先进教育技术的中青年教师较少,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建设[7]。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新乡贤群体的重要后备力量,其素质直接决定未来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影响乡村稳定与发展。可见,优化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建设的现实需要。地方高校只有立足乡村振兴需求培养具有扎实学识、高尚道德品质、广泛爱好和才能、知农乐教善教的一专多能教师,才能促进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建设服务于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反思
以Y地方高校为例,反思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发现Y高校不仅缺乏一套针对公费师范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而且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方面与乡村教育实践脱节,难以满足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居民对优质乡村教育的需求。
(一)培养目标“去农化”
培养目标是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据首要位置,而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就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然而,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对Y高校师范类培养方案(2020版)中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发现,Y高校不仅没有专门的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而且其培养目标表述也侧重于以未来城市教师的标准加以设计。如Y高校师范类(含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为“立足××,服务××,面向××,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信念与国家认同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团结意识,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扎根基层,勤奋进取,具有专业能力,能够胜任中学各学科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合格/骨干/优秀教师”。从以上培养目标表述中可以看出,Y高校公费师范生培养目标设计与普通师范生无异,且“去农化”现象普遍,使得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呈现迷离化,参与乡村教育的热情度不高,助力乡村发展的能力不足[4],普遍缺乏职业前景规划及专业发展目标[3]。
(二)课程设置与乡村教育需求相脱节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在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对Y高校公费师范生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发现,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及多元方向培养课程设置上几乎无“涉农”课程。以Y高校公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例:目前Y高校开设的公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为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学原理、教师语言与书写技能、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辅导、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及教育研习;选修课程为中学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设计与有效教学、中学生品德发展与德育、儿童发展、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外教育名著导读、教育传播学、教师礼仪修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发展及综合实践活动。从以上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Y高校公费师范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较普遍地与乡村教育脱节,没有着眼于乡村教育的实际需要。此外,从上述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大纲上看其教学内容也几乎无关乡村教育等。这种城市倾向的课程设置因缺乏知农教育,易使公费师范生对乡村教育抱有偏见;因缺乏到乡村任教所需的知识、技能、情感,无形中削弱了公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导致其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不能真正建立,从而造成“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8]的尴尬局面。据笔者对Y高校大三、大四的公费师范生进行调查也发现,其职业信念不够坚定,“毕业后愿意到乡村学校教书”的仅占37.9%,而“如果在就业期间有更好的职业,也不排除会违约”的高达64.2%。
(三)实践教学场域脱离乡村教育环境
实践教学是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在校培养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其目的就是让他们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了解一线教学环境,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然而,通过对近5年Y高校公费师范生教育实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Y高校实践教学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仅有一次集中的1周教育见习和10周教育实习,而且实习单位基本都在城镇学校,也没有强制要求公费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同时Y高校能够为公费师范生提供的乡村学校的实习岗位较少;即使有也因为乡村学校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公费师范生都不便到乡村学校实习;即使到乡村学校参与教育实习,也因讲课任务过重、乡村学校教师指导乏力等,公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地方高校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一般安排到乡村学校任教,但这种间断性、集中一次性的,疏离乡村教育的实践教学,使得公费师范生不能切身感知乡村教育、感受乡村环境,导致其乡村教育教学技能无法很好地得到锻炼,乡村教育情怀和服务乡村教育的理想也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无法真正为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建设提供质量保障[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