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区协同发展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现实问题与改进策略
作者: 杨卫明 魏延
摘 要:软件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驱动力,软件人才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适应地区协同发展的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软件人才是当前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该文以成渝地区为例,对建立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13所高校所依托的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地区高校软件人才培养存在目标趋同化,专业特色不明显;毕业要求指标不明,缺乏课程支撑矩阵;校企合作行业覆盖全,合作特色不明;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课程特色不足等问题。基于此,该文提出重构专业培养方案,凝练专业特色;深化校企合作,突显人才培养特色;以特色人才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能力阶段性培养;建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构建递进式能力培养模型,培养特色人才系统能力;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递进式培养特色人才六个方面的改进策略,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地区协同发展,为地区高校软件人才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关键词:成渝地区;行业应用;特色人才;专业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3-0133-05
Abstract: Softwar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and core driving force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talents are the key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practical problem of talent training in reg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o establish a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nd to cultivate software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ke Chengdu-Chongqing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s well as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supported by 13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at establish characteristic demonstration software colleg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re is a convergence of objectives in the training of softwar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are not obvious.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 index is unclear and lacks the curriculum support matrix.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dustry covers the whole industry, and the co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unknown. The curriculum is unreasonab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re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to condens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 training and deepen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engthens the phase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ies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characteristic talents as the core, establishe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mode,improve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and constructs progressive ability training model and cultivate characteristic talent system ability. The refin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and the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six aspects of progressive training of characteristic talents a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ftware talent training, and to promote regional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which play an exemplary role in the training of software talents in reg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hengdu-Chongqing area; industry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 talent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cultivation of talents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指出,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1]。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通知指出,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2]。落实东数西算工程,成渝地区和东西部协同,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融合发展为抓手,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中国软件“第四极”,发挥软件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驱动力,建成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之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鲜明的区域行业软件特色人才培养是地区协同发展的关键。深入贯彻地区协同和国家软件发展战略,推动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培养满足地区协同发展的软件人才,构建具有示范性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是当前地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渝地区高校软件人才为例进行研究。依托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计算机类专业,建立特色示范软件学院是推动成渝地区经济协同转型发展和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选取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工商大学7所重庆特色示范软件学院,选取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西南科技大学6所四川教育部和省特色示范软件学院,共13所高校的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案例研究。案例以公开的学院简介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成渝地区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3]。
二、地区协同发展的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对重庆7所特色示范性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四川6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公开学院简介和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3]。
(一)培养目标趋同化,专业特色不明显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本科教育的工作方针,是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层次和所要达到标准的总体设计和规划”,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3]。案例中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结合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和学科优势,概述了培养面向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的人才,既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具有一定的特色。但存在个别高校培养目标面向的行业领域过大较抽象情况。案例高校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有高级专业技术型、专门人才型、高级专门人才型、新型软件型、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创新型、复合型和科学研究型等。个别高校专业定位存在比较抽象的问题,比如专门型、高质量型等。专业特色是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通过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建设逐渐形成的[4]。案例中高校培养方案存在培养目标与行业结合不够,专业特色不明,没有体现行业特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特色性。
(二)毕业要求指标不明,缺乏课程支撑矩阵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一个纲领性描述,需要进一步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进行阐述,明确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掌握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描述[5],应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指标分解。分解的指标要实现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效支撑,完全覆盖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的12条要求,每个指标需要对应的课程和教学环节来支撑[6]。从公开的培养方案文本发现,案例高校对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毕业要求指标分解、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没有全覆盖。部分高校只有一个纲领性的培养目标和毕业学分要求。案例中,只有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建立了完备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缺乏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的权重分析矩阵。
(三)校企合作覆盖全,合作特色不明
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具仍然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主导产业存在一定比例的雷同。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区域产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成渝高校行业应用软件特色人才培养要展开顶层设计,与区域产业供应链协同创新结合,人才培养要体现差异性、层次性和系统性。案例高校的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供给方的合作,不是供需方的合作。案例中重庆高校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是根据申报创建重庆市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要求,高校与不超过3家相关特色软件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合作领域覆盖了汽车制造、行业平台、智慧农业、智慧教育、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领域与合作内容具有一定的行业特色。校企合作内容主要有课程开设、案例资源、实训平台、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学科竞赛、科研成果转化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合作内容覆盖全,产教融合深度不够,没有突出特色。
(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专业课程特色不足
课程设置及其结构关系要体现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8]。根据特色示范软件学院专业建设要求,校企合作内容要进课堂、进课程、进实训,课程设置要合理,行业融合特色要鲜明。研究表明,案例中高校特色示范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公共基础)、专业教育(学科基础、学科核心、学科方向)、实践教育(课程实践、独立实践、工程实践)和个性化教育(跨学科教育、第二课堂、国际交流、创新创业)3个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尽相同,其中四川大学的软件工程培养方案覆盖最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行业融合最好,特色鲜明。案例高校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在155~172,实践教育学分占比最低大于21%,最高大于41%,创新创业最高4学分,个性化教育最高大于8学分,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要求。案例中只有全国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个性化教育突出,专业特色较明显,部分高校存在专业方向与行业课程融合不尽合理,行业特色不鲜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