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管理对提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探讨

作者: 李忠岘 陆俊汕 杨杰

加强教育管理对提升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探讨0

摘  要:该研究对云南24所高校3 15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知云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针对学生个人及家庭、高校存在的系列问题,提出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指导,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保障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加速体现成效,形成多方联动机制,从而制定有效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教学管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成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4-0023-04

Abstract: The research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3158 students in 24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Yunnan Province, so as to know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province. In view of a serie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individual students, famili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era based on Xi Jinping's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etical thinking, 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ork system that adapts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builds a team of full-time and part-time teachers, builds a guarantee system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trengthen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ccelerates the realization of results, and forms a multi-party linkage mechanism,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local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mproving effectiveness; measures

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研究的热潮,也涌现出了一批批创业的实践者,有力地推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为本地创业创新教育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高标准创新精神、意识、理念和创业能力,有新的择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把自主创新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等,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挑战,然而由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学生个人及家庭、学校和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大众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认识、投入和匹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参差不齐,文章通过对云南省24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提出建议。

一、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对象以高职学生为主,本科学生为辅,在借鉴现有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设计了云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效能调查问卷,问卷经历了两个阶段的修改与完善。随机抽取了大二、大三的学生进行问卷初调查检验,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问卷进行多次修改与调整,直至最后形成正式的调查问卷。

(二)调研实施情况

以云南82所普通高校为基础,根据区域特点抽取24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地高校间距离远,再加上受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采用传统的纸质问卷进行调查,势必增加调研周期和难度,故采用了网络调查方式——网络问卷调查法。程序会将设计好的问卷形成调查问卷二维码,将二维码发给老师、学生和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利用手机扫描或普通电脑点击链接即可进行答题。调查对象为24所高学校的3 158名学生,发出问卷3 158份,收回3 158份,回收率100%,经过整理分析,对标检验,确定有效问卷3 149份,有效率99.72%,无效问卷9份,占比0.28%;符合抽样调查要求,能保证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学校管理方面主要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教师队伍及创新创业管理机构及保障机制建设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全面真实反映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状况。

(一)教育教学管理

主要从学校的授课形式、教材及教学内容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综合分析。高校创新创业类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教材选用情况见表2;学校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方式见表3;学校采用教育教学方法见表4。

小结:当前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形式以课堂班级教学为主,形式较为单一,教材以理论性强、内容丰富的普及性读物为主,教学针对性不强,只能起到创新创业理论知识讲解的作用,对学生的触动不够;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仍然以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其次是课堂上或小部分课外的意识思维训练活动,最后是针对赛事和专项活动训练,没有摆脱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形式的学生被动式学习。

(二)课程与学分设置

主要从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时间、课程学分设置及开课形式进行分析,以反映高校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数据显示:有83.96%学生反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有93.27%的学生反馈学校此课程学分设置为1~2学分。所以大学三到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一门公共课程在大一开设完成,后期没有延续课程,到毕业时,学生已经基本没有记忆,课程学分比重小,难以引起学生重视。

(三)教师队伍与管理机构建设

通过对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机构设置情况分析,得知高校对该创新创业教育软实力的投入力度。数据显示,有61.77%的学生(1 945人)知道学校有固定创新创业教师,14.26%的(449人)认为没有,有23.98%的(755人)不知道情况;有56.27%的学生(1 772人)知道学校设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17.4%的学生(548人)认为没有,26.33%的(829人)不知道情况。

小结:知道学校有固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学生占比61.77%,知道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管理机构的学生占比56.27%,通过国家政策支持的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和学校配套措施的落实,目前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投入和改观。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太多的共性问题,不同的地区间即便是国家给予同样的政策扶持,地域不同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当地经济环境、管理部门重视程度、学校管理及学生与家庭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一)体制机制创新存在瓶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式推动下全面展开,经过多年的发展,从理论研究、技术转化和知识产能更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基本是套用国家的模式,为自己学校和学生量身定制定的制度不多,配套措施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和紧密,总是存在冷热不均的尴尬;学校内部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大多仅起到管理教学和教师作用,对外沟通、配套政策制定、管理职能、培训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和成果转化支持与孵化等归属不同部门,实际运作起来,即困难又费力,且收效不佳。

(二)教育教学改革困难重重

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存在问题。在专业教育中、日常教学中、业务活动中、实训实习中和岗位实习中,成功者或榜样力量不多。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仅因形势需要而设置,其与专业嵌入度和融合度自然不高,教师不太重视,最终导致学校教改的大潮触及不到或忽略,甚至把课程当成负担或边缘课程,弱化了该课程效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良莠不齐

数据显示有38.23%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在上万人学校中,有专业创新创业教师的一般不超过10人,有的甚至仅有1~2人,其余老师基本是由学校的辅导员、招生就业人员,工作量不足的老师、行政人员、上不了专业课人员或者新进老师组成;企业导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或有创业经历的人员基本没有。

四、对策与建议

高校是一个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要从内部管理着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夯实保障机制建设等,坚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担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党和社会培养人才。

(一)创新人才培养引导机制

首先,改变传统意义上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去自己创建企业,以及处理企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理念。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力度,调整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主的选拔模式,改革现代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大力提倡创新素质教育、加快创新教育。借鉴发达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的成功经验,从学生的中学时代就开始并努力抓落实,发掘学生潜在的创业能力,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从一开始就为后续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打好基础。其次,充分发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价值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的职业教育核心理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自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最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创新型和实干型人才为任务,把好国际经济形式、行业(企业)发展和科技前沿的脉络,培养出能够推动知识、技术和思维能力创新的应用性综合人才,为本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好“三个课堂”作用,树牢学生创新创业理念

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内容、技术与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下功夫的同时,积极在校园内营造创业教育的气氛,逐渐形成创新创业的浓烈氛围,并受到发展环境的长期影响,塑造出更多具有创业意愿的创新人才。在校园内努力创造促进创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助力的平台。

重要的第一课堂——扎实打好校内理论教学根基。一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深入探讨学生易接受、愿参与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直接触摸到整个在校期间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润泽方式,感受到学校 “三全化”教育氛围形成的全过程。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政校合作”,大力推进“走出去、请进来”,让企业的技术能手或骨干师傅承担实践性强、技术要求高的课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