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智慧通识课对大学生的育人功效探究
作者: 王明慧 庄莹
摘 要:在高校教育“大思政”的背景下,国学经典等人文社科哲学类通识课对实现全面育人起到了突出的典范作用。在周易智慧课程教学中,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自然融入教学实践中,使学生批判性吸收《周易》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与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周易》文化;课程思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061-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ommon cognition lesson of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such as classics of Chinese classics, have played a prominent exemplary role in the real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n teaching the course Zhouyi Wisdom, we take moral education and people cultivation as the guidance,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urriculum, naturally integrate promoting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into teaching practice. We let students critically absorb the essence of "Zhouyi" culture, cultivat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world outlook,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cultivate students to possess noble humanistic feelings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omote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 Zhouyi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education
人才培养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中心地位,面对文化多元化、信息多元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冲击,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发挥全体教师教育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目前,在“大思政”的背景下,国内各高校都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国学经典等人文社科哲学类通识课程由于基础性、广博性、整体性和综合性等方面的特点特别受到重视和加强,对于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实现全面育人起到突出的典范作用。本文结合周易智慧通识课的教学实践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对该课程在大学生的育人功效方面作一些探究。
一 教学重在思想性,坚持立德树人,贯穿思政教育
中华民族五千年德育思想是课程思政传统文化来源[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作为通识选修课,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显著区别,教学不以“说文解字”式的学术探究性为主,重在挖掘卦辞、爻辞和象辞中蕴藏的哲理和智慧,强化思想性,在课程内容设置中特别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化有机结合,特别是《周易》的哲理与当前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性。因此,课程确立基本教学原则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要有价值性和导向性,教学方法要有吸引力,教学效果要有实效性,既要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期待,使学生对课程有浓厚兴趣和高度认同感,从而真心喜欢、欣赏和接受《周易》文化,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知识批判性吸收,使学生内心自觉深度思考,将知识接收转化为心灵体验,完成知识向信念的转化。周易智慧通识课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课程教学目标,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融入点分布见表1。
注重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效评价等各环节的制订和设计,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明确思政教育的融入点,注重“思政”教育与知识教学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将德育元素自然融于全部教学过程中,实现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机统一,确定德育渗透教学成效评价方式和标准,以检验工作成效。在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中,明确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突出德育元素,突出时代特征,实现知识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例如,通过讲解乾坤两卦,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来自于乾卦大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坤卦大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时关联“习语近人”语录:“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二○一八年新年贺词);“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对社会而言,奋斗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对个人而言,奋斗是实现自身成长的阶梯。”通过学习乾卦,学生深刻领悟到要效法天道刚健自强之德,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通过学习坤卦,学生深刻领悟到要效法大地厚德载物、“直方大”的伟大品德,恭顺谦下,立德修身,谨言慎行,无私奉献。将培养学生谦虚、诚信的中华传统美德转化到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中。谦卦是易经中唯一六爻全吉利的卦,一个人无论职务地位能力高低,只要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去做事,这样就会亨通,无往而不利。中孚卦主要讲诚信,提出了人应具有诚实笃信、和悦谦虚的美德,诚信是立人之本,也是立业之本。大力弘扬诚信传统美德,对于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纯洁的爱情观、和谐的家庭观。咸卦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在于至诚至真,爱情讲究自尊、专一、真诚、宽容。家人卦主要讲治家之道,家人卦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和相依为命的关系,还讲了如何治理家庭,家教严,家风正,勤俭持家,严以律己,这些都对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幸福家庭有重要指导价值[2]。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以问题讨论带动课堂教学,结合事例和故事开展课堂讨论,如命运、仁爱、义利、爱情、家庭和成功等,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真心喜爱和自觉思考,把单一的教师讲授变成学生的自觉参与和体验,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亲近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提高道德修养,获得终生受益。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将立德树人融入考试评价全过程。在考试考核上,以学生撰写的专题小论文(占60%~70%)和试卷(占30%~40%)综合评定成绩。学生可自定题目和内容论述对《周易》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考评欣喜地看到,学生不仅仅单纯对《周易》文化知识有所理解,更多的是对人生、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为人处世智慧和原则的思考。通过撰写小论文,还进一步唤起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部分学生还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由周易“天人合一”思想出发,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观点,充分论述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现实必要性。期末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试题基本都是以运用《周易》文化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的开放性主观题,例如:结合周易“天人合一”思想,谈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谈谈你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感受;结合谦卦,谈谈对“君子以虚受人”的理解;结合家人卦,谈谈如何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结合大有卦和中孚卦,谈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的重要性。通过改革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使学生不再是以追求考分和学分为目的,而是以追求知识和价值为目的,真正实现“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 课程思政实施状况的调查和改进措施
为了了解课程思政的实效性,我们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上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单选和多选题,问卷及结果统计(共收取125份有效问卷)见表2。
在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基础上,对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虽然近年来课程思政教育在高校已广泛开展,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理念还不甚了解,因此,学校和教师还需要加大课程思政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不等同于“思政课程”,二者各有侧重、相互互补,“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应该是“思政课程”教学的重点,而“课程思政”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健康人格和道德修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且易被学生接受,尤其“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文化基础,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对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怀有重大促进作用。
2)学生选修本课程的主要目的绝大多数是对《周易》文化感兴趣,对算卦感兴趣的只占4%。80%以上的学生认可和接受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学生一致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生发展”。全部学生认同乾卦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对事业规划和人生奋斗目标的建立,坤卦厚德载物的大地品德对做人做事原则,咸卦、恒卦、家人卦对爱情观和家庭观,都会产生影响。90%以上的学生认为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提倡融入当代大学精神。对“成功人士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选“诚实守信”的占60%,选“谦虚谨慎”的占28%,选“拼搏精神”的占20%,选“持之以恒”的占16%,选“创新精神”的只占8%,出乎意料的是选“诚实守信”“谦虚谨慎”的远高于选“创新精神”的,而“诚实守信”“谦虚谨慎”正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思政教育重点元素。可见,本课程对学生的正面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实施课程思政有一定成效。
融入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3]。对于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的形式和途径,76%的学生喜欢教师通过“随时自然融入”的形式和途径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12%的学生认为可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体悟”的方式来融入,还有8%的学生选择“案例探究”的方式,选择“特意进行‘思政’教育”及“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为0。可见,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教学中,如行云流水润物无声,学生才会对课程思政有浓厚兴趣和自觉认同,教条式的空洞的政治说教不易被学生接受,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但学生选择“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出体悟”的只有12%,特别出乎意料的是选择“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为0,说明学生还缺乏主动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决定课程思政育人作用成效最关键的人是任课教师,如何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如何开辟构建与学生进行课上课下互动交流的途径和举措,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使课程思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 结束语
国学通识课肩负着育人的重任,本课程在解读周易文化的基础上,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自然融入教学实践中,不仅增进学生对《周易》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而且对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其高尚的人文情怀与道德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促进其全面发展,起到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今后将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方式创新,在课堂、网络和实践三方面共同着力,形成互补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本课程的育人优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高道德修养、思辨水平和为人处世的综合素质,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陈敏生,夏欧东,朱汉祎,等.高等院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教探索,2020(8):77-80.
[2] 王明慧.大道与人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3] 邱仁富.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理念[J].高校辅导员,2020,4(63):11-14.
第一作者简介:王明慧(1966-),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化学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