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赵治巨 赵素芹 蔡振禹 王铮 杨立芹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无疑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点话题。地方院校作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人才输出的主要平台,面对新时代创新人才需求,地方高校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目前各地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该文通过剖析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有问题,提出小规模“实验班”模式,并对邢台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实验班”的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等实践改革进行具体的介绍,以期能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拔尖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应用型高校;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5-0141-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has undoubted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circl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main platforms to support the output of talents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ing the demand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how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at present. This paper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the model of small-scale "classes". It also introduced the target orientation, training scheme and teaching mode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in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of our university. The study expects to be a helpful reference for the other applied local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talents.
Keywords: top-notch talent;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local university;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practice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的改革与革命的到来,催生了很多新技术、新产业产品等新生经济业态,这也意味着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在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背景下,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何培养一批能够引领新形式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各类高校面临和思考的难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施精英教育并不是大错特错,相反发展拔尖人才培养才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早在2011年一些211、985高水平大学已经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相关培养工作[2-4],如东南大学的“吴健雄学院”、四川大学的“吴玉章学院”、西南交大的“竺可桢学院”等。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也前赴后继地进行了拔尖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绩[5-6]。但地方高校多为应用型综合大学,办学特点鲜明,自身发展多受当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多以满足区域支柱产业、特产产业和未来的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为发展目标,故如何打破区域局限性,建立一套各地方高校行之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成为迫切需求。本文综合近年来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机制,以邢台学院为例,提出小规模“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图建立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四位一体”为目标的“精英培养”教学模式,探索适用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和模式。
一 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精英教育”的意识并不陌生,早在多年前,我们中学时期教学模式已经融入了“精英教育”的思想,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分配到不同水平的班级,如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组成“宏志班”“快班”“卫星班”等。不同于普通班级,其班级教学资源丰硕,配备学校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最优秀的师资力量,班级学生也是重点培养对象。随后,国内重点高校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在众多学生中进行选拔,挑选出优秀的学生组成“精英班级”,如清华“姚班”等[7-8]。其班级集中了学校优势资源,对这些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促其拔尖、成才。地方高校虽有意借鉴国内重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但因自身发展条件、办学目标不同,在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 教师队伍意识不足,重视不够
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提供适应区域发展的大批量人才,其人才培养多滞后于当地经济和社会改革。为了能支撑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其生产、管理岗位需求,校领导和老师普遍存在习惯于进行大众化教学和管理,没有发展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识。其次,部分老师为完成自身考核指标,过于注重科研工作,把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科研工作上,对待教学工作存在敷衍了事的思想,认为上课是“浪费时间”。故在人才培养执行过程中、最终质量上都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二) 生源质量不高,教学资源不足
相较于国内知名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在生源录取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中学相对优秀的学生或特长生通过高考或者保送直接进入高水平院校,其选择地方高校的意愿少之又少,学生潜力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如果地方高校完全复制高水平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那只会东施效颦。再者,相较于高水平院校,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办学资源等明显落后。地方高校在地理位置、工作条件、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等方面对领域内专业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师资水平整体不高,教师队伍缺乏能胜任培养拔尖人才的优秀老师。即使有部分较优秀的教师有意愿、有能力去承担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但由于缺乏经费、没有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撑,工作举步维艰,事事受限,只好作罢。
(三) 教学严重模式化,评价过于标准化
一直以来受“填鸭式”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于知识的传输,照本宣科。缺乏教学灵活性,没有考虑针对专业特色、学生个性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和单一。此外,我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唯分数论”,自古以来都是以分数论英雄,用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以至于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考试内容也是所谓的“书本重点”,答案也是标准化流程。学生被模式化的教学套牢,缺乏个性发展、独立思考的机会和能力,实践和创新完全被忽略,最终培养出社会上评价的“高分低能人才”。
二 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毋庸置疑,地方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与高水平院校相比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那地方高校到底能否实施“精英教育”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应该如何定义和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呢?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从拓围、增量、提质、创新等方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要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兴趣。本文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 兴趣至上
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直指目前教育存在的弊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变成了中国大学亟待解决的课题,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探讨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9-11]。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完全习惯老师的灌输,不喜欢否定,不喜欢冒险,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学习激情和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做的开心,做的主动,做的认真。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心、探究本质的兴趣本就是人类的天性,鱼类为什么可以一直水下呼吸?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鸟儿为什么会飞等,因为想知道这些答案,所以人类一直在发明创造,一直在进步。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应该逐步发现自己的学习、科研兴趣,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取得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对科研的热爱,比如德国诗人歌德的兴趣论[12]、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兴趣说[13]、旅美数学家张益唐对数学的痴迷[3]等,他们的兴趣是推动学习和科研探索的根本动力。当然,兴趣也不是显而易见的,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培养兴趣。学生在没有上大学之前大部分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接触太多其他丰富的事物,故我们在人才培养时要注重学习的多元化,让他们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领域,从而再支持强化他们的专业兴趣。
(二) 勇气为先
不同于古代的教育方式,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对待老师讲的知识要肯定与遵从,相反,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一定要具备否定、质疑的精神。敢于向现有的科学定论挑战,向先辈发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要创新,必须学会问,问的透彻,创的更新”[14]。美国科学史家罗勒说:“科学的本质是对于知识的探索,而非知识本身”[15]。对待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多批判、多假设,你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解决方式。“领跑者”需要敢于探险的精神勇气,知识的“无人区”才是拔尖人才应该到达的目的地。勇气易于消磨且难以培养,“精英教育”要慎重教学的设计,更加注重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探究的习惯与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挑战路上的坎坷,有能力突破知识的界限。
(三) 教学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一方面是学习环境。古今中外,无论是小式书院,还是大至学堂,都为师生学习营造了一个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优良环境,学生可以在学术氛围中不断接触、激发与创造,潜移默化地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是资源环境,创新教学方案,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批交叉创新的“金品课堂”,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科研的兴趣。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激励者,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故教学环境建设的最高和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师资力量的建设。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生,没有拥有前沿学术、热衷教学的优良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注定是失败的。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他们能肩负得起“精英教育”的重任,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科研态度、敢于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勇气,养成科学大家的气质品格[16-18]。
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
借鉴于高水平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邢台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以下简称“化工院”)集中各院系优势资源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着眼点,实施创新英才培养计划。目前“实验班”由学院重点实验室责任人管理,由各院系优秀教师、专业骨干、外聘专家共同指导,是师生共同科研创新的团体。化工院“实验班”的成立,能够给有潜力、有努力、有志向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力求培养一批批知识、能力和素质共同齐飞的多样化、个性化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