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作者: 王昕 蒋莉莉 蒋梓瑶 张振香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新时期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新举措和新方向,从根本上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能,是培育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合格接班人的有效手段。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引导本科护生端正学习态度,稳定专业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积极意义,从而达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6-0156-05

Abstract: As a new educational ide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requirement, new measure and new direction to strengthe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which fundamentally responds to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for whom to cultivate people,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ociety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fficiency of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is an effective means to cultivate qualified successors to serve the people, serve the motherland and serv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raining of nursing undergraduates'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guide them to correct their learning attitude, stabilize their professional thoughts, and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virtue" in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nursing; undergraduate;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e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实践观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效能,是培育为人民服务、为祖国服务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合格接班人的有效手段。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专业性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教育,使各类教学与思想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护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把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块阵地,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提升本科护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具备精深业务技能、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又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的优秀护理人才。

一 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 有利于培养未来合格的护理事业接班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护理本科生做为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肩负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任,培养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和有担当的护理人才是高等护理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护理本科生在象牙塔里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少,只对其进行专业课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求。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社会的有效途径,可使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加对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深切感受时代背景,通过思政内容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社会实践是培养和造就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有效手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青年学生逐步形成了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正因为社会实践的这一功能和属性,赋予了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必然肩负思政教育的任务,要在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挖掘思政教育的内容。对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形式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思政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这就要求高校和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思政元素的内涵,精准把握学生的年龄和学业特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育形式,在教学手段上开展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充分把握学生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特征和本质,使学校、教师、护生和社会四位一体真正形成提质增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引导和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树立能力培养意识,激发爱国热情,掌握真才实学,造就优秀品质,成为对祖国对社会合格有用的护理人才。

(二) 有利于改变护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已经逐步开始注重护理本科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融入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成分。但却忽略了必要的实践,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理论而非实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学生不能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很好的理解,走不出“高分低能”的怪圈[2]。目前,社会实践能力教育的实施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为主,但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教材。而许多教材是模仿其他学校相关专业而设置,这就导致执教教师对课程的内容还不能深入消化,难以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而仍旧以传统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主。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通过具有靶向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作为理论学习进一步的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实验中心、教学医院和实习基地等可以提供实验、培训、调研及观摩等的直接实践平台,使学生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实践中产生的疑惑和困扰去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实践。

近年来,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倡导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中,渗透于各个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就业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加强理论的学习,并掌握创新理论的思想与成果,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为今后的就业指明方向,为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两相融合,能够彰显创新创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思想的引领者,通过将思政课程的理论,用于就业创业的指导,进一步践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理,让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主动应用到实践中,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三)  有利于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社会实践是提高护理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具有适应环境能力的新型人才,是护理教育的当务之急[3]。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持续坚持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在教学课程设计和安排上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在培养过程中正确把握思政教育方向,实现教育培养目的。通过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成才意识,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教育尤其是就业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将对就业创业的教育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思想进行细致解读,并且多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思想交流平台及就业创业的实践讨论平台,进而引导学生对于就业创业活动有更新的认识,并尝试从个人人生价值、个人未来发展及长远职业规划等角度解读自身实际的就业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对今后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一定的看法,进而投入到相应的就业和创业活动的筹备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综合竞争力。

二 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融入思政元素的认识局限性

从对高校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历史过程中发现,社会实践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举措,始终包含着两方面的目标[4]。一是将社会实践作为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验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并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通过行动参与加深对理论学习的认知,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理论和课本知识的应用。二是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反复提出,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与祖国同向同行,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5]。要完成这两个主要目标,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融入思政元素理所当然。但是,当前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型实践多,创新型实践少;社会调查性实践多,调查结果产生社会效益少;社会实践活动多,提升实践能力少。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理念、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制约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与有效性,限制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6]。

(二) 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思政内容需进一步加深

“实践思政”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新理念,其可行性、趣味性和有效性会摆脱传统说教式思政教育的束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浸润式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让青年学生在行走的路上触动、感受、领悟和成长[7]。“学生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而其中创新实践能力最为重要”[8]。由此可见,在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本身就是创新实践活动的一种新的形式,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体现。课程思政视域下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创新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形式,是摆在高校和教师面前的全新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为课程思政视域下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抗震救灾战役抢险,救死扶伤彰显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始终是医疗护理专业一脉相承的主旋律。参观八路军战地医院,聆听护理前辈讲述唐山大地震救援的亲身经历,学习汶川大地震抢险英模的先进事迹,切身感受身边的伟大抗疫精神。一个个特定历史环境的实践地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丰富的实践教育素材。课程思政联系这些特定的地点、人物和事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这些具体的思政教育素材,使学生身临其境,声临其境,感同身受,有感而发,真正发挥实践活动本身所带有的思政教育元素的正面引导作用,达到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