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跨境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中文化的理性选择

作者: 李桂真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具备严谨的科学性与突出的前瞻性,揭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指导着多元文化格局下世界文化融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作为一种跨境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也是跨文化教育与交流的前沿阵地,必然面临来自异质文化的影响与冲击。该文指出应以马克思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化对于文化的本质与功能的认知,强调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效用;以理性的思维、世界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跨境教育中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坚持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独立性,强调中方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责任主体地位,捍卫民族文化安全;以人为本,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搭建文化融合的平台,互通互鉴,融合发展。唯有如此,方可推动新时代的中外合作办学规范化的、可持续的和良性发展,将中国的高等教育放置于国际化平台,取长补短,实现优势发展,为世界高等教育规划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跨境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7-0022-04

Abstract: Marxism's thoughts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ith its rigorous scientific nature and outstanding foresight, reveals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ethnic cultures and guide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orld's cultures under the pattern of multiculturalism. As a kind of cross-border education, the field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s also the frontier of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chang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deepen the cognition of the essence and function of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s cultural thought, an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effec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trea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ross-border education with rational thinking, world perspective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and implement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education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We should uphold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national cultural independence, stress China's role as the principal responsible player i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safeguard national cultural securit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ut people first and encourage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vely-run schools to build platforms for cultural integration, mutual learning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earn from and complement each other on an international platform, achieve advantageous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standardized, sustainable and sou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the new era, and contribute China's programs to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world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Marxism; thoughts of culture; cross-border education;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当今社会,通信手段日新月异,时空紧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常态,各种文化开始超出特定的地理空间,走向文化世界化的发展趋势[1],不同文化之间交融互渗、交相影响,文化冲击与跨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跨文化教育等成为时代主题。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跨文化冲突的不断涌现表达着全球化时代的声音:持续的文化交往、深层次的文化理解与深入的文化融合。

在中国,作为跨境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成为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形态[3],以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学生“不出国的留学”的优势,成为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历经数年努力与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性和权威性逐步加深,从秩序取向到法制取向再到质量追求,中外合作办学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诉求。新时代的中外合作办学,有法可依、有理可据,让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蓝图更加清晰,布局更宽广,以创新姿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外合作办学组织与机构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亦为跨文化冲突的主要发生地。跨文化交流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

因此,进一步阐释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核心观点与时代内涵,深化对跨文化教育的本质、动力和功能等方面的认知,坚持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独立性,同时多渠道、宽路径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进而在国际化平台上取长补短、实现优势发展是中国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彰显大国担当的理性选择与应有之义。

一  深化对文化的本质与功能的认知,强调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效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在适应时代、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由自觉的活动[4]。同时,马克思指出:文化具有凝聚人心、形成民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增强社会黏合性的功能与效用,并且也只有通过人对其他人的关系才能得到实现和表现[5]。根据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我们可以说,文化对于建构人类的观念,维系人与自然、社会的内在关系,衔接人类的代际传承具有突出价值与显著的功能,而文化交往与融合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趋向,某种民族文化也只有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比较与交流中,才能彰显自身的民族性,确认民族归属,产生民族认同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助力各民族的生产力发展与改造世界能力的提升。

潘懋元[6]先生在其《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曾指出:适应现有文化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高等教育文化功能的核心。高等教育如果丧失了对现有文化的适应功能,不仅创造文化不可能,而且选择、传递文化变成了没有意义的活动。教育的永恒性在于其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成长因素和作为社会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与人类文化的传承方式。将马克思文化功能论投射于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称为对外交流活动中的常态。经过历史的沉淀,中华文明与文化历久弥新,需要推向世界,而中外合作办学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为对外宣传中华优秀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和强化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提供了有益的平台。应该充分利用好中外合作办学这一跨文化交流的平台,发挥中外合作办学的文化功能与效用,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彰显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呈现与文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二  以世界文化发展的视角看待跨境教育中的文化差异,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秉承全球视野,实施国际理解教育

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历史观,指出每个文明国家与个人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与交往越频繁,历史也越是世界历史[7]。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也验证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前瞻性与科学性。追寻世界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打破了交流屏障,民族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世界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放眼今天的世界,可以看出,世界走入全球化时代,国际间、文化间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发展称为时代发展的主题,国家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的格局,世界的整体发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认为,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其著作《民族学笔记》孕育了马克思“世界文化”的理论[8]。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持有的文化辩证思维和文化批判精神[1]。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历史的发展是世界的,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世界性的、国际性的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向。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文化交叉与重叠领域在扩大,以全球视野看待文化生态与发展,是必然要求。因此,文化发展研究必须放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过程中去[9],我们需要客观认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和文化流动性所导致的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性与相似点。

在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指导下,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全球化时代的中外合作办学更加需要世界历史观与全球视野,更加需要批判精神。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就应当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世界文化发展的视角看待跨境教育中的文化差异,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资源和价值支撑[10]。

从思想上讲,要坚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我们不能以一种民族文化的价值观为标准去评价其他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都有存在的理由、权利和价值[11]。从实践上讲,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要秉承全球视野,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在马克思世界文化发展观的指引下,在跨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推行国际理解教育,就是要秉承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积极了解世界文化发展动态,注重世界文化的差异化与多元化发展,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在深化中外合作办学的同时,针对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仇视等心理进行疏导,稳定社会秩序,建立平等世界格局,进而从根本上改变文化矛盾和冲突,从而达到世界和平与发展[12]。

三  坚持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独立性,强调中方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责任主体地位,捍卫民族文化安全

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与独立性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重要观点,世界性的文化共性与民族文化的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详细论述了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差异性、世界文化的演变等问题,并指出,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文化的产生与环境密切相关,在文化交往中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民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13]。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历史是独特的,其本身也是各民族长期积淀的、独特的文化标识,也是各民族立足实际、继续发展进步的思想源泉与精神力量[10]。由此可见,根据马克思文化思想,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客观面对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与多样性,坚持民族平等理论与民族文化独立性,强化文化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必然要求,文化交往是秉承“世界文化”理念和坚持文化的民族属性的统一。将马克思文化思想投射于高等教育领域,我们就要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统一。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潘懋元[6]先生曾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但如果丧失了民族的整体意识,不能让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参与到国际交流的平台上对话,那就不是真正的国际化,只能是西方化甚至是殖民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