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 曲霏 王念 李东亮
摘 要: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理论,运用fsQCA方法,以地方本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为样本,探讨课程体系、教师素养、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组态效应。研究发现,电子商务专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归纳为“设施-文化”驱动型和“设施-文化-课程”驱动型两种类型。因此,高校要重视基础设施、校园文化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机制;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综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7-0074-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this paper uses the fsQCA method to explore the configuration effect of curriculum system, teacher quality, infrastructure and campus culture on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of e-commerce major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of e-commerce special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facilities-culture" driven and "facilities-culture-curriculum" driven. Therefore, colleg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campus culture and curriculum syste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commerce major talent training.
Keywords: e-commerce; quality of talenttraining; influencing mechanism; fsQCA(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verall talent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十分迅猛,从拼多多、美团优选等各种电商平台,到直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型产业模式,电子商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下,全球实体经济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为线上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活力,不仅可以解决商家的燃眉之急,还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1]。在高等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2]。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市场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是掌握实践技能的交叉复合型电商人才。
电子商务市场的迅猛上升使电子商务人才的缺口巨大。电商行业由原先的一人混职逐步发展演变为专人专职,具体岗位有平台运营、主播、客服和文案写作等,岗位职责分工独立且相互影响。因此,市场对电商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掌握多种技能的电商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作为电子商务人才的主要供给端,对电商人才的培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能满足市场对电商人才的需求。因此,市场存在对高质量电商人才的迫切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鉴于此,本文在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提出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并以地方本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多重因素并发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复杂因果机制,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电子商务专业培养高质量的、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一 理论基础与概念模型
(一) 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郭洪铭等[3]认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应是德才并育、理技融合和经世实用。庄西真[4]认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既满足社会当下对人才数量和规格的需求,又为未来发展做好必要的人才储备;二是看能否适应人的发展需要,既能保证对公民基本素质的培养,又能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人才培养质量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促进自身发展的全方面综合性人才。
(二) 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复杂多样。韩娜娜等[5]认为这些因素包括学校整体氛围和资源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基本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于泳海[6]认为可以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来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王光菊等[7]提出中美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差距主要来自导师队伍、课程学习、考核机制和资助体系。郭南芸[8]认为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强化校企融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影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主要有课程体系、教师素养、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四个方面。首先,课程体系对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教师通过讲授专业课程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在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市场环境下,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门复合交叉型学科,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专业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会影响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其次,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均为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出身,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新媒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冲击下,教师紧跟形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再次,学校建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会为学生开展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学生通过对相关图书和线上资源的学习,可以充分了解到相关理论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并通过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创新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学校建设智慧教室有利于打造高效率课堂,配备专业教学的实验室用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最后,校园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会使得学生有进取心,学校定期举办的学术讲座也会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视野,社会实践活动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师素养、基础设施和校园文化四个前因变量进行组态分析,来探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二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多重因素决定的复杂过程,传统回归分析只能研究单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难以测量影响因素之间的不同组态对结果的不同影响程度。fsQCA是一种兼具定性与定量要求的分析方法,能够得出不同因素的组合对结果的复杂因果机制。该方法既适用于15以下的小样本和100以上的大样本研究,也同样适用于15~50的中等规模样本研究[9]。本文包含的52个样本属于中等规模样本,且中等规模样本下,理想的条件变量个数是4~6个,本文确定4个条件变量符合要求。因此,本研究采用fsQCA展开分析。
(二) 数据来源
本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于问卷星和纸质问卷,问卷对象为地方本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大二至大四年级的学生,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试者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4个前因变量和1个结果变量的测度题项。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每个题项进行打分,取各题项的均值作为变量取值开展后续分析。本研究共回收问卷54份,剔除无效问卷2份,获得有效问卷52份,有效率为96.3%。
(三) 数据校准
数据校准是给各案例赋予集合隶属分数的过程。具体方法有直接校准法和间接校准法,本文采用直接校准法。考虑到数据是李克特五级量表,且结果大部分偏向于4和5,故在使用calibrate程序对各变量进行校准前,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计算出其平均值和标准差,再以平均值作为交叉点,将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分别作为完全隶属点和完全不隶属点。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及锚点见表1。
三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一) 必要性检验
在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之前,需要对前因变量进行必要性检验。通常用一致性(consistency)来衡量前因变量对结果的必要程度,即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源自前因变量的影响,当一致性大于等于0.9时即可判定该前因变量为结果的必要条件。由表2的结果可知,当结果变量为“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非高人才培养质量”时,所有的前因变量及其否定变量的一致性均小于0.9,说明他们均无法独立构成导致“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非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仍需要通过组态分析来探究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由哪些因素共同影响的。
(二) 条件组态分析
构建模糊集真值表产生三种解:复杂解、简约解以及中间解。其中,复杂解不包含“逻辑余项”,简约解引入“逻辑余项”,但是没有评估它们对于解的合理性,中间解基于研究者的理论和实际知识作为指导来纳入“逻辑余项”,通常要优于复杂解和简约解。Fiss将在中间解和简约解中都出现的前因变量定义为“核心条件”,将只在中间解里出现而未在简约解里出现的前因变量定义为“边缘条件”[10]。二者对结果的贡献程度不一样,核心条件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而边缘条件只起到辅助作用。组态分析结果见表3。
1 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组态分析
1)“设施-文化”驱动型。组态H1为基础设施*校园文化*~教师素养,表明学校只要建设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即使师资队伍不太强,仍然可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组态被称为“设施-文化”驱动型。大数据时代对电子商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交叉复合型人才,学生不仅需要通过图书馆丰富的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拓宽知识的边界,还要进行实验操作来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因此,学校基础设施的完善,会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质量及实验技能,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另外,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到这种积极的氛围中去,学习氛围浓烈的学校,学生们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状态,不断提升自我,进而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2)“设施-文化-课程”驱动型。组态H2为基础设施*校园文化*课程体系,表明学校设有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无论是否具有很高的教师素养,都可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一组态被称为“设施-文化-课程”驱动型。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校园文化建设、课程体系构成了促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主线。其中设施和文化建设占据主导地位,课程体系起辅助作用。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实训室来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其实践能力,以便于更好地匹配社会需求。学校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强化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增强凝聚力,带动整个校园形成合力向上的氛围,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课程体系作为辅助性条件,传授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促进其科学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三者的组合会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
2 非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组态分析
考虑到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因果非对称性,为全面深入探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其非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组态。
1)“课程-设施-文化”制约型。组态NH1为~基础设施*~校园文化*~课程体系,表明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设施差,校园文化缺失,课程体系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专业教师素养如何,都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一组态被称为“课程-设施-文化”制约型。如果学校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网络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获取知识需要,体育馆设施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锻炼需要;校园内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都比较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即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且所学的课程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这些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造成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