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非”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及其培养机制探索
作者: 陈建军 胡春龙 徐泰华 刘源 段先华 杨习贝摘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提出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目的在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入选“双一流”的高校,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但是,“双非”高校面临着人才引进、生源质量、发展空间等诸多困难。为了能够在高校排名中争先进位,获得更多的优势资源,学校将发展的竞争机制转嫁到教师身上,特别是青年教师,其肩负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多重压力。在教学、学术、晋升和家庭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双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遇到极大的困境。基于此,该文在对“双非”高校发展现状和青年教师发展瓶颈调查的基础上,针对青年教师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构建有利于提升“双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机制,以有效解决“双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双一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术成长;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07-0145-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in 2015,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universities selected as "double first-class", the state has given great policy support. However, for the no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they are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ies in talent introduction, enrollment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so on. In order to get ahead in the university rankings and gain more advantageous resources, the university transfers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of development to teachers, especially young teachers, who shoulder multiple pressures such a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alent cultiv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academic, promotion and family factors,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teachers in no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has encountered great difficulties.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no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young teachers, aims at 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faced by young teachers, constructs a training mechanism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young teachers in no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The purpose is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young teachers in non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young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academic growth; teachers team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国家又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双一流”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才,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主力军的青年教师,是促进学科发展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相较于“双一流”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拥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占我国高校主力军的“双非”高校(未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多为省属高校,也称之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比如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生源质量、经费投入和科研平台等方面与“双一流”高校差距甚远,这些也成为了青年教师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中,高校青年教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既面临着发展所带来的优良资源与巨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青年教师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快速成长并有所建树,值得所有教育机构和教师本人深刻反思和探索研究。
一 “双非”高校的发展现状
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不少“双非”高校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因为,绝大多数“双非”高校都是地方院校,其发展与所处的区位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度有着较大的关联。在人才引进逐渐市场化的冲击下,不少“双非”高校的发展存在诸多瓶颈,具体原因包括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高校区位优势不佳和对外筹措资金欠缺等。而青年教师的发展受到高校自身条件的影响,在学术成长、教学改革、职称晋升等方面遇到诸多困境。
(一) 发展资金不足
充足的教育经费是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高校的建设形式表现为“政府出资,地方办学”[1]。
“双一流”高校建设经费除中央财政拨款外,各级政府仍会给予配套或专项经费及校友的捐赠等,办学经费较为充盈。
“双非”高校的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拨款严重不足,教育经费总量有限,对于那些位于省会城市之外的高校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与较发达地区的高校之间差距更大。虽然“双非”高校的收入也有一部分来自校友的捐赠,但受生源质量和学校平台的影响,“双非”高校毕业生后期的发展相对弱于重点高校生,校友捐赠并不理想。
在办学经费严重短缺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趋于虚化,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发展。
(二) 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在高校师资逐渐趋于市场化的情势下,一流而稳定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高校生存的根本保障。
1 “双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受限
受区位因素影响,一些位于省会之外的高校因配套待遇低而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与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受高房价等因素影响,一些年轻博士毕业后选择到非一线城市的高校就职,但这些高校在青年教师发展需求方面明显投入不足。
2 青年教师发展空间受限
一些“双非”高校办学起步晚,社会资源积累不足,再加上自身平台资源有限,教师学术影响力低,不论是纵向项目还是横向课题获取的机会都远低于“双一流”高校。由于“双非”高校自身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社会实践较少,青年教师获得的发展机会和社会认可度都低于“双一流”高校,严重影响了部分青年教师的发展。
部分高校为体现办学特色将有限的校内资源大量投入到特色专业建设中,导致其他专业发展不平衡,严重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另外,部分高校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引进院士、杰青等高端人才,严重挤压了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
(三) 职称评审福利待遇体系不完善
随着职称评审权下放至高校,职称评审中的不公平现象也逐渐凸显。很多“双非”高校行政主导学术,频繁调高职称评审标准。面对不断调高的职称评审条件,一些青年教师望而却步放弃了职称晋升,在价值取向受到影响后,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负面情绪也不断显露。
很多“双非”高校在建设需要与资金短缺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教师的福利待遇远低于重点大学,甚至比一些技校、职业学校或专科类院校还要低。很多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较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当学校的福利政策与教学科研任务不对等时,无法正常晋升职称的青年教师在聘期届满后会选择另谋高就,给“双非”高校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有的青年教师因获得感与幸福感无法得到满足,而影响到积极向上的心态,导致懈怠工作,不求上进,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止步不前。
二 “双非”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困境
青年教师的发展受到“双非”高校自身条件的制约,在教学成果和科研产出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 教学任务与科研考核矛盾加剧
1 教学任务繁重
一些“双非”高校人才引进的配套经费不足,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要求不切实际。很多高校教学量规定过高,青年教师在满足教学任务的条件下还要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量。
一些“双非”高校的专业师资配备严重不足,对于专业化要求较高的学科,有些青年教师不具备专业背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备课,导致无法充分发挥科研优势。
对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部分高校还要求新进教师参与辅导员、学业导师或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还要求承担学院中一部分服务性工作,比如科研秘书、教学秘书等。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将有限的精力分散到各项工作中,难免会影响青年教师自身优势的发挥,甚至导致其抓不住重点工作,盲目地做一些无头无尾的事情。
2 科研压力增大
由于各种因素,一些“双非”高校原有的师资队伍科研竞争力有限。为了在“双一流”建设的浪潮中分得一杯羹,学校将科研压力通过考核等方式转嫁到青年教师身上。
引进青年教师原本是学科教学需求而非科研需要,但实际上,青年教师在承担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完成更重的科研任务。一些资历老的教师在学校中处于优势地位,固守着课时量较高的课程,而缺乏竞争优势的青年教师,只能通过讲授多门课时量少的课程来完成教学量的考核,疲于应对,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教学与科研是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在实际政策执行中,科研与教学却呈现出鲜明的对立关系。部分“双非”高校规定的教学量过高,青年教师在满足教学任务的条件下,科研产出必然会受到影响,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部分“双非”高校中,不完善的教学科研管理制度阻碍了青年教师的发展,降低了青年教师自我提升的积极性。
(二) 职称晋升与家庭生活矛盾增大
就职初期,青年教师面临各种适应难题,比如教学技能的提升、科研领域的选择等,不但承受着职称评审条件不断上调的压力,又面临着买房结婚、生育小孩、赡养老人等重任。人的精力有限,往往会造成学术成就、职称晋升、生活改善、价值追求不能兼得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青年教师想要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有所收获,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面对学校考核和职称评审条件不断升级加码,青年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很多“双非”高校并无有效的科研奖励政策,在科研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很多老师发表论文或者参加学术交流都需自掏腰包,很难通过科研实现创收。处于三四线城市的“双非”高校,福利待遇不高,发放的安家费过低,而各地房价又普遍上涨较快。因此,新入职的青年教师面临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