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对策与思考

作者: 陈志亮 陈志颖

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对策与思考0

摘  要:基于协同创新的科研团队模式在农业院校中普遍存在,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重要。基于全国农业院校调研数据,对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发现存在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程度不高、对农业学科差异和特点考虑不足、对团队建设和管理重视不够、对团队发展潜力认识不充分等问题,提出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遵循学术自身规律和农业科研的特点完善分类评价机制、注重团队建设与管理,提升科研团队持久创新能力等加强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创新能力;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013-05

Abstract: The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comm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new era. By sorting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ategor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find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ow degree of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inadequate consideration of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discipline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ea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and insufficient awareness of team development potential, etc.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categorical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国家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科技创新是牵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担起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时代重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而农业院校是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的主战场,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有效激发农业院校原始创新活力,是破解农业“卡脖子”困局的关键所在。

科研团队(课题组)是农业院校最基本的科研单元,需要团队成员齐心协力。目前我国农业院校的人才评价仍有很多共性问题,具有重个人、轻团队的特征,导致“科研个体户”现象突出[1-4]。在与人才密切相关的绩效评价、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人排名轻实际贡献的现象普遍;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结题等评价过程中,过于重视团队负责人的成绩,而团队成员发挥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不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也挫伤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缺乏对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合作机制的评价内容,不利于发挥协同创新的优势,不利于科技联合攻关和资源共享[5-8]。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的建议,为高校教师分类评价改革贡献智慧。

一  数据资料来源

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法,依托课题“行业特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选取分布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的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福建农林科技大学和河南农业大学9所农业院校作为调研对象,发放调研问卷《行业特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调查问卷》,其中与本文相关的有教师参加科研团队情况、分类评价导向及指标构成、学校学科交叉建设情况和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情况4类问题共计12个题项,共回收有效问卷2 907份。

调研对象包括教学科研人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其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如图1—图3所示。通过对调研问卷的综合分析,并结合以上9所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负责人的访谈,梳理得出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科研团队评价机制改革提升农业院校科研团队水平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二  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的现状及问题

(一)  重视科研成果本身,轻视成果转化与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即“四个面向”),为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高校科研团队理应坚持“四个面向”,将实现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作为战略目标,有计划地突破科技难关,服务国民生计重大需求。

农业高校承担着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重要职责,而现有农业高校对农技推广服务不够重视,农业高校科研团队从事农技推广的意愿不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偏小,对农技推广服务的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同时,由于农业科研附加值较低,且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科研成果仍停留在论文上,停留在实验室里,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关注不够,从而出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的现象,亟需改革评价措施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指标体系中,应根据“四个面向”具体要求,立足科研团队实际,将评价指标进行分解。例如,将为解决种源“卡脖子”问题的实际贡献、农业技术推广产生的实际效益等作为评价指标,引导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立足国家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二)  重视科研成果数量,轻视学科差异与特点

由于从事基础研究与从事应用研究的团队差异较大,创新能力和水平应体现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分类评价。同时,在创新成果面前,科研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应客观公正地加以体现。

当前农业院校科研团队成果评价不利于团队建设,在科研团队内出现竞争与合作的失衡,表现为“四唯”倾向与“内卷”现象。在当前,对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考核依旧是量化指标为主,缺乏针对基础研究团队或应用研究团队相应的分类科学评价体系,轻过程、重结果,评价指标多以论文、奖项、项目和专利等数量为主,“一刀切”现象仍然表现严重,导致科技人员急功近利的现象,只追求科研的数量而不关注质量贡献,最终结果就是“垃圾成果”泛滥,却缺乏原始创新成果,呈现出假的科研繁荣景象。同时,科研团队所有成员的贡献都应该被认可,而在现实中,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评职称、聘岗位,都是第一作者为重,其他参与人员的贡献不予认可,这在极大程度上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挫伤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无法通过团队强大的凝聚力攻克技术难题。

农业科研本身具有周期长、公益性强等特性,需要科研人员吃得苦中苦、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对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评价应遵循学科规律,摒弃原来“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科差异,从一个更长的时间区间进行考核,避免造成农业科研人员疲于应对科研考核。另外,应科学确定团队成员在科研成果中的贡献,扭转现有过分重视排名、争取排名的不良倾向。

(三)  重视科研成果产出,轻视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

高校科研团队应有一个在学术研究、组织管理和国际学术声望方面都比较突出的负责人,能够带领好、管理好整个团队。科研团队创新文化、氛围、生态良好,具有明确的合作与分工责任,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发挥1+1>2的协同效应。科研团队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健全。

当前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管理的自主性不够强,团队管理意识和水平均不足。团队负责人为获取足够的外部资源,将过多精力和时间用在团队之外,而对于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差异、科研成果交流与利益分配等内部管理问题不够重视。缺乏科学的团队管理制度,多数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激励标准是建立在简单的科研量化的基础上,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激励效应不明显。团队文化与氛围建设薄弱,团队成员间知识共享不畅,容易将团队带向涣散、无力的状态。

科研团队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应改善团队管理模式,改善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的协同运行机制,给予科研团队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切实重视团队创新文化、环境和生态建设,建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公平竞争与开放合作的协调机制,达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  重视短期科研绩效,轻视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

为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应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够获得稳定的经费支持,有较好的科研平台,有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人员构成合理,学科具有交叉互补性。同时,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应重视团队人才队伍建设,有健全的人才培育举措。

当前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对人才梯队建设不够重视,往往重视引进大人才,而忽视了团队辅助支撑队伍。为了维持科研团队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和良好的科研平台支撑,而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科研团队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不光如此,学科交叉的力度也不够强,虽然认识到了交叉研究的重要性,但具体的对策却很少,表现在评价指标上,往往无从下手。

持续稳定发展的团队,长周期持之以恒的研究,才能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在对科技创新团队的考核评价中,应重视科研团队创新潜力的客观评价,给予有潜力的团队以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三  农业院校科研团队评价的有关建议

农业院校科技评价改革关系到广大农业科技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当前形势下,应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和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科技评价机制,科研院校科研团队的评价导向,应进一步适应“四个面向”,进一步符合国家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要求,注重内涵式发展,注重解决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注重解决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  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

农业院校的科研成果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在农业院校科研团队的评价活动中,应建立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三农”的社会公益性服务机制。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性质,设置专门的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以调动从业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成效为目标的评价导向。同时,农业院校各类荣誉评选中,要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向在农技推广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员倾斜。

(二)  遵循学术自身规律和农业科研的特点,完善分类评价机制

鼓励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研究,避免采用单一的同行评议产生的导向偏差。农业科研的全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研究主体的特殊性,如季节性的农作物,研究条件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复杂多变的农业科研过程存在时间节点不符、科研成果或结论的滞后性,存在不确定性和间接性等特点。因此,在农业院校科研团队分类评价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分类评价制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