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实践与思考
作者: 雷起宏 向金玲 李韩 梅菲 马丽华摘 要:该文梳理党建对高校研究生“三全育人”的意义,结合作者所在单位的相关情况,实践和总结党建引领下的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以求能对高校、院系的党建发展思路和研究生“三全育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党建;研究生;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017-04
Abstract: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Party building to the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building is practiced and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relevant work cas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solutions for the Party building and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Party building; graduate students;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近年来,在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孙春兰副总理都强调了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研究生人才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建设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重要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为重点,健全“十大育人”体系,全面开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征程。就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常态化,研究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各高校院系党建特色不断增强。由此,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开创新时代教育工作新局面,培育大批德才兼备的高质量研究生人才,落实教育部关于“三全育人”战略要求,高校必须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一 党建引领“三全育人”的意义
王占仁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一文中指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3]”高校必须坚持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院系在落实具体工作时,需要厘清的概念有: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指的是什么,以及党如何实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其一,党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指“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也就是做到对研究生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领导。 其二,高校各级党组织本身都兼有建设发展党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双重任务,把党的建设发展和研究生教育两份重任融为一体才是时代使命。值此双重任务之下,要想实现贴合实际情况的全面领导,就得以思想为引,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开展各项研究生教育工作;以育人为实,在落实各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同时加强党的建设。
其三,把所在院系的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好,有助于充分发挥模范教师的风范,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实践和思想政治等具体育人工程的质量;把所在院系的学生党员行列带领好,有益于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朋辈引领作用,切实形成优良的学风院风校风。党的建设是思想层面的巨大工程,有巨大的思想感召力;研究生“三全育人”是实际育人层面的伟大事业,有无限的社会影响力;党的建设和研究生“三全育人”同向同行、共生共荣。
各高校院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瞄准党建与研究生“三全育人”的关系,牢牢把握党建引领的大方向,深刻把握“三全育人”责任内涵;在党建引领下聚焦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和组织育人等“三全育人”服务体系;根据各院系存在的党建特色、党建成果和育人元素、育人逻辑,探索党建与育人对接模式,融合党建引领与研究生“三全育人”的协调关系,构建微观的党建育人体系。
二 党建引领“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
2019年以来,高校研究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武汉大学推出了《武汉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武汉大学课程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武汉大学科研育人体系建设方案》《武汉大学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方案》《武汉大学服务育人体系建设方案》等系列方案,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构建新思政观引领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学院层面切实执行方案要求,加快推进党建引领下的研究生“三全育人”改革步伐;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果显著,学生德行修养和科研素养不断提高。结合武汉大学和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实际情况,本文对高校研究生强化党建引领,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 党建引领组织育人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赋能。盛春、汪力在《提升新时代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育人质量的路径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作为组织育人的基本原则。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育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本质规定和必然要求。[4]”
一是树立大思政观,整合高校教师党支部教书育人的职业技能和党建引领的政治功能。打破专业教师只负责课程育人和科研育人的认知壁垒,搭建起高校专业课程老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共同培育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良好环境,将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融而合一。一方面,学院建立考核机制,鼓励导师科研团队或课题组组织定期交流、论文写作培训、学术沙龙、学科行业前沿报告及交叉学科论坛等,在各种学术环境中培育研究生学术道德和科研素养。另一方面,学院建立“研究生谈心谈话温馨行动季”等师生联系沟通机制,落地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导师作为党建引领的政治角色,以心育心,以灵魂育灵魂,促进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
二是践行新思政观,优化高校学生党支部囿于专业的隔层设置和高低年级的横向设置。学院将所有研究生党支部优化调整为纵向党支部,以同专业的导师所负责的学生为同一个党支部,助推支部学术研讨成果传承和科研成果孵化,激发学生党支部活力和创新力。一方面,研究生纵向党支部的调整贴合导师责任制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形成以导师为中心的党员教育培养良性机制;另一方面,纵向支部的调整和支部书记联系会制度的设置,有助于发挥研究生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之,学院设立德育导师联系制度,为每一个学生党支部配备一名德育导师,从专业方向和思想引领两个方面影响学生、培育学生,以专业方面的党建故事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院充分发掘导师这一制度优势,并配合导师去立德树人、三全育人。
(二) 党建引领课程育人
王学俭、石岩在《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一文中指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是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的重要教育教学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各项战略目标要求高校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5]”为此,深化教工党支部的政治职能,为研究生课程育人赋能。
一是教工党支部老师结合学科特色进行“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化育人课程,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强化研究生课程育人导向。学院地图历史与文化等四门课程先后中标近2年的武汉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居于学校前列。老师们一直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前仆后继。
二是致力于打造样板教工党支部,教师思政与课程育人同向同行,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师事业发展同气连枝。学院教师申请的《跨校跨学科研究生学术工坊与创新能力培养》等多个项目获批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教师们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有用人才。
三是教工党支部将课程育人背负在肩的同时,一手不断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和传输供血能力,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储备、改进教学手段,一手在提高学生学术戒律认识的同时加强自律,宣传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修订完善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和学术诚信常态化教育管理办法,以党建带动学风建设。
(三) 党建引领科研与实践育人
刘宏达、许亨洪在《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内涵、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提到:“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是教育部近年来提出的一项明确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是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6]”在学校和院系党委的引领和支持下,学院以党建为抓手,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实践育人活动。
一是牢固树立“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方针意识,积极响应和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举办“科研素养训练营”和“工程案例交流坊”,落实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提升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二是坚决遵从“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的党中央指示,倡导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智慧城市”等全国性研究生创新实践赛事,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融互动,拓宽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视野。
三是对接学校实践与社会实践,把科研成果浇筑在祖国大地上,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寒假“回访母校”、赴粤港澳大湾区和江浙沪等地进行行业调研、沉浸式党史学习等活动,让研究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社会责任感和爱民爱国情。
四是构筑政府、社会和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搭建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借助学院领导资源和校友互助优势,共计签订40余家实习实践合作平台。
五是形成实践育人经典品牌,不断鼓励学生打造志愿服务、扶贫支教和挂职锻炼等特色品牌项目,培育学生提高实践锻炼和思想政治意识的用手动脑能力,将党员党性修养的提升贯穿到实践育人的点滴当中。
六是为完善实践育人体系,为实践育人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学院专门配备具有思想引领力量的专职管理干部和专业指导老师。
(四) 党建引领管理与服务育人
充分发挥党员骨干的先锋模范作用,调动教职工的育人初心使命。冯刚《服务育人理念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融入和深化》一文认为:“正确理解服务育人内涵,坚持服务育人理念,探索服务育人机制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有效融合,是应对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新任务、新情况、新挑战,不断提升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7]”
一是汇集专业老师、管理服务队伍、离退休干部教师和校友等各群体力量,力争做到全员育人。学院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利用管理服务队伍的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优势,实现管理服务全过程育人;掌握离退休干部教师的信念支撑先例和各地校友的先驱经验所长,实现管理服务全方位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