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任职培训原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作者: 尉洋 于锦禄 赵兵兵 张小博

军队院校任职培训原理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0

摘  要:为适应新形势下对机务技师不断提高的岗位要求,提升机务技师任职培训质量,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组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从开展精准学情分析、延伸学习时空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结合问卷调查与教学实践,对任职培训混合式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指出应在基础补差、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教学形式选取和网络保密工作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为类似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原理类课程;任职培训;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021-05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constantly improving job requirements for mechanic technician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chanic technician posting training. The course group of "Principles of Aero Engines" carried out blended teaching reform, explored and practiced from conducting accurate learning analysis, extending learning time and space, and developing knowledge transfer ability. Combining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reflects on the effect of blended teaching in post education. It points out that the focus should be on the basic remediation, the conten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work, the selection of the teaching format, the network confidentiality work, etc.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similar courses to carry out blend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words: blended teaching; theory courses; post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机务技师正在一线维修保障工作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逐步成为航空机务维护的主力军[1-2]。任职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机务培训的主要类型之一,如何提高机务技师任职培训水平,在有限的培训周期内迅速提高机务准技师的能力素质,使之快速具备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能力,让任职培训真正见实见效,已经成为当前任职培训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机务技师任职培训的主阵地,军队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由于机务技师任职培训的特殊性,存在着诸如授课时间短且密集、学生层次水平相差较大及教师对学生了解程度不够等问题,采用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很难破解这些现实问题,往往教师、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收效却不够理想。而混合式教学模式则提供了一种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丰富的计算机信息资源,混合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媒体将网络学习环境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几乎国内外所有的研究者、实践者或是政府和教育机构都已经达成了共识——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3]。就国内而言,“混合式教学”理念最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4]教授引入,之后国内学者也对混合式教学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张其亮等[5]设计了一种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以“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课程的学习者为调查对象,对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验证。王杨等[6]则探讨了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李巧云等[7]则研究了混合式教学在植物学的应用,史俊伟等[8]则在工程制图课程上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原理类课程(包括飞机飞行原理、航空发动机原理等)属于任职培训中的理论补差板块,绝大部分内容具有通用和非涉密的特点,适于开展基于互联网学习资源的混合式教学,在与军校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有效破解教学难题,是切实提高机务任职培训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为例,介绍了本课程组在机务技师任职培训中所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为其他同类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  混合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混合式教学的主要思想就是融合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其主要特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观看视频、课堂互动交流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需求展开的,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想法并与教师、同伴交流,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获得学习的主动权,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究者。教师不再掌控课堂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而重点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变成指导者、促进者和资源开发者。

二是科学设计线上线下教学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知识、能力及思维的构建,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设计,针对课程内容体系和重难点分布情况,将内容划分为线上自主学习内容和线下精讲研讨内容。事实性、概念性和前沿性知识在课前进行线上学习。线下课堂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类高阶认知训练,包括课程核心及重难点,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透彻的讲授并可根据实际组织学生研讨交流,实现高阶教学目标。

三是精心开发混合式教学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离不开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支撑,目前主流的做法是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开放、互动及协作的教学平台,开发慕课、虚拟仿真、专题网站和数据库等资源。

四是加强对学习过程的多元考核评估。即采用“线上+线下”和“课前+课上+课后”的多元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估,做到实时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考评方式转变为形成性评估方式。

二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组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十余年来持续推进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力求建设一门具有“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9])特点的“金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在本科教育连续4年开展符合军队院校特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何将这些有益的经验转化到机务任职培训教育上呢?课程组在2021年度机务技师任职培训中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  利用慕课平台,开展精准学情分析

机务技师任职岗前培训的周期通常较短,学习内容又相对较多,分配到每一门课程上的时间非常有限,课程起止时间通常不超过两个星期,在短暂的时间内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纯面授形式教学,很难完成全面、细致及有效的学情分析。教师不完全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学历层次和学习期望,就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讲授,找到学生的“关注点”,授课质量难以保证。

混合式教学则非常有利于教师开展精准的学情分析。当前的混合式教学工具非常多,包括腾讯课堂、雨课堂、学习通、钉钉及以学堂在线和中国大学MOOC为代表的慕课平台等,这些混合式教学工具都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学情分析工具。课程组就提前安排学生在本课程所在的学堂在线平台进行选课学习。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讨论,检测机务技师学生的知识水平,并相应地进行一些教学内容上的调整。通过前期调查,课程组就发现机务技师学生的数理基础相对较差,对于一些基本的流体力学、热力学概念没有掌握,而这些概念又是理解航空发动机工作原理的基础,因此为了确保教学效果,专门安排第一节课讲解热工气动的概念,例如马赫数、临界声速和流量公式等,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二)  打破课堂限制,有效延伸学习时空

混合式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其所运用的现代信息化技术有效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可以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有未能及时掌握的知识点,就可以利用线上资源进行多次学习,或者在讨论区进行发帖留言,寻求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生的帮助,从而有效解决面授时间有限的难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利用线上资源进行拓展学习。

在以往机务任职培训中,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知识点多,交叉性强,但是课时数相对较少,教师讲授难以保证全面性和系统性,学生也普遍反映课时数较少、课程安排过于密集和所学内容难以及时消化理解。基于此,课程组向机务技师学生开放提供了以下资源。

1)课程慕课:包含49个微课,400余道测试题,于2017年登录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2020年获评国家首批线上一流课程,学生可以随时利用手机进行慕课学习,并可在慕课平台发帖留言,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及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

2)航空发动机特性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虽然任职培训学生都来自一线,对发动机构造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对于航空发动机各个部件的工作原理、气体流动状态及变化仍比较陌生,课程组以小涵道比加力混排涡扇发动机为对象,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研发了航空发动机特性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解决真实航空发动机实验存在风险高、费用大及实现难等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实验平台;该系统于2020年被评为国家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粒子图、流线图等方式观察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气体流动情况,以加深对航空发动机工作原理的感性认知。

3)发动机数字化资源系统:课程组建立了分类清晰、内容丰富的航空发动机数字化资源系统,该系统包括590个视频,2 000余张图片,并不断更新;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了解航空发动机历史、发展现状及最新的行业动态,进而拓宽自身视野,提升知识储备。

利用这些课程组自主建设的线上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延伸机务技师学生学习时空,提升教学效果。

(三)  注重内容创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主要指获得知识、谋得继续发展的岗位适应能力。当前,随着军事科技的迅猛发展,空军航空装备正在加速升级换代,未来战争形式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求,作为未来空军一线机务保障的中坚力量,机务技师必须同时兼顾当前岗位要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尤其是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而航空发动机原理作为专业基础课,实际上就担负着向学生传播行业最新动态,关注行业最新技术的任务。在传统的教学中,通常是利用课上的一些时间讲解一些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的新技术。但是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在满足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留给创新性教学内容的时间十分有限,短暂的课堂讲授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机务技师而言更重要的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予以引导,在实践中培养探索的兴趣和知识获得的方法,进而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