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验课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赵明敏 路妍 王东 东保柱 闹干朝鲁 周洪友
摘 要: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贯彻落实专业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中对植物病理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意义重大。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实验室保藏的古旧标本、挂图及教具等,举办诸如题为《植物病害标本的“红色之旅”》展览活动。通过新旧教具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老一代教师们的艰辛和现有学习条件的来之不易。要学习老一代教师的优良传统和诲人不倦的作风,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要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在实验课采集标本时结合新农科背景下如何利用好新时代的大数据预测预报植物病害和田间诊断植物病害,重点讲述病害识别诊断和绿色防控在人类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意义和地位。通过调查和学生反馈,在实验课教学中设计相应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既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也能够有效提高实验课学习效果,加深记忆,而且还能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农、爱农、奉献农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就业观。
关键词: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1-0172-04
Abstract: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student"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plant pathology experiment course, which is useful for the education plan for outstanding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the ancient specimens, wall charts and teaching tools kept in the laboratory are used to hold the exhibition activities such as "Red Tour" of plant disease specimen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old and new teaching tools, students can feel the hardships of the old generation of teachers and the hard-won conditions of our current learning. We should learn the traditions and tireless teaching style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of teachers, cherish the present happy life, abide by the discipline and study hard. How to make good use of big data in the new era to predict and forecast plant diseases and diagnose plant diseases in the fiel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was combined when collecting specimens in the experimental class. The significance and status of disease identification, diagnosis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human food safety were mainly discuss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and feedback from students, we designed correspon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in experimental course teaching. On the one hand, we realize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s learn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could als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ect of experimental course and deepen memory. On the other hand, it could also help to establish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values, learning and loving agriculture, dedicating agriculture and serv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of employment view.
Keywords: Plant Path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actice; education concept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是为中国特色农林经济培养高层次农林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已在全国涉农高校进行实施[1]。植物病理学课程是内蒙古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中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工程和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全面、系统掌握植物病害原理和防治技能,认识到植物病理学在全球粮食安全、人类食品与营养健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因此,在专业课实验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改革研究,是适应党和国家对专业课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践行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职责[4-6]。这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弘扬热爱农业、献身农业、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和学习热情。为进一步提高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为推进国家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也就是指教师各类专业课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目前,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已有很多报道,在实验课和实习类的实践教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报道较少。课题组前期曾对植物病理学开展了关于植物病害标本制作的美学与艺术效果[7]、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文化元素[8]挖掘等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均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认真研讨,针对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课程思政教育进行了实践,重点研究了实验课教学中如何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思想政治素养。
一 基于植物病害标本的“红色之旅”教育
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病原、发生、发展及防治的一门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实验课的展出率占比为25%,说明了实验技能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植物病害标本是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植物病害症状及其植物病原形态识别的重要学习教具。一般来说,植物病害标本分为腊叶标本、浸渍标本、玻片标本和实物标本。植物病理实验室保存了一些古旧标本,最早的有1953年制作的腊叶标本。这些古老的标本不仅是植物病理学学科发展历程的见证,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课程思政的素材。让我们睹物思人,讲述老一辈病理学家们艰苦奋斗、献身教育事业的感人故事。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保存的郑是琳老师于1963年亲手制作的燕麦病害标本。当时郑是琳老师克服困难,亲自带领学生到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开展专业实习时,与学生共同采集制作标本。例如在植物病害症状观察的实验课上,我们与党建活动相结合,以植物病害标本的“红色之旅”教育为主题,将燕麦病害症状的旧标本按照年代顺序进行展示(图1)。实验课老师授课时进行新旧比对讲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上了一堂课程思政课,进一步了解了本校的植物病理学老一辈教师的历史故事。学生反馈他们从这种创新的实验课教学中受益匪浅,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而且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
二 基于实验操作中的科学严谨精神教育
植物病理学实验课多数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病原形态的观察。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①显微镜的发现及其意义。②显微镜的使用及其操作细则,以及如何爱护仪器设备。③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做好学习总结,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课指导教师为学生讲授什么是实验记录,为什么记录实验记录,如何记好实验记录。④在病原形态观察中,强调仔细观察的重要性,认真比对不同病原形态特征,然后形象化地绘制病原形态图。例如,子囊菌门菌物的病原形态观察实验课上,以小麦赤霉病的病原为例进行详细讲解。首先讲授小麦赤霉病症状、病原的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通过设问:哪个是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哪个是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强化学生对小麦赤霉病病原形态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认真观察病原形态特征并绘图(图2)。⑤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小组之间团结协作。不浪费实验资源,不能乱扔乱倒实验垃圾,重视实验废弃物的回收和归置。⑥实验课教师结合同学们在实验室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学会如何完成一个严谨科学实验的观察,讲解什么是科学研究等等,逐步培养同学们的科研素质。例如,实验课教学时,将实验室内马铃薯病毒鉴定的科学试验搬到黑板上,详细讲解植物病毒鉴定的流程。特别是对于这种活体寄生的病原,需要借助实验室分析手段进行诊断。将马铃薯Y病毒接种于模式植物本氏烟上,侵染后14天观察病毒侵染症状(图3)。采集上部具有典型症状的叶片组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马铃薯Y病毒粒子(图4)。随后对植物病毒粒子形态进行识别,并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这个鉴定实验中对所需样品制备的技术要求很高,要求学生认真严谨地完成操作。
三 基于田间植物病害诊断的植物保护思政教育
植物病理学的植物病害田间诊断是学习植物病理后要求掌握的一项专业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在田间识别常见的病害及其原因。我们在教学实习动员时,需要给学生讲解植物保护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课题[9]。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农业科学家皮门塔尔(D. Pimentel)2001年在Sicence杂志上的观点为例。皮门塔尔提醒世人注意,在当今世界,尽管高新农业在不断发展,但毁灭作物的病虫害随时有可能爆发。许多植物致病菌及其载体,对曾制止了它们的生物控制产生了抗性;某些效果明显的化学物质,如杀真菌剂溴化物因环境的关系被禁用;全球化的深入交流把病毒、细菌和真菌等植物病原体扩散到新地区;而全球气候变暖,极大地扩展了昆虫(载体)的活动范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对植物病害的快速诊断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植物病害发生的前期,实际上其特征是不明显的,很难通过肉眼来开展判断。因此在海关检测进出境检疫对象时一方面需快速完成检测,另一方面需准确诊断。如有疏忽漏检导致病害发生,将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学习植物病理学,以及学会植物病害田间诊断意义重大,可延展到保护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方面的思政教育。这使得学生意识到学习病害诊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