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杨扬摘 要: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作为重庆大学工程学部所有研究生必修课程,经过一段时间课程思政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难掌控、思政教育实施过程带有教师主观色彩和很难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等问题。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挖掘学术规范课程思政元素、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三个举措,通过采取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使思政教育体现在工科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教学中,逐步完善学校思政教育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研究生;学术规范;教学实践;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035-04
Abstract: A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all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course of Academic Norm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after a peri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iculties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cluding how to reasonably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elements, teachers' different subjective color and solution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education target. We analyze the specific reason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enhancing the teacher's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mining course ideological elements and blend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the corresponding teaching reformation solutions, we hope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can be embodied in the teaching of academic norm, and improve the graduate-student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Norm; teaching practice; course reform
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1]。学术规范的意义是有助于彰显学术研究的价值,使学术活动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有助于学术积累和创新,强调规范的学术研究制度,有助于推动学科发展;同时有助于解决学风建设问题,规范和惩处学术研究活动中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新入学的研究生由于之前没有进行系统的训练,因此对学术规范缺乏最基本的认知,进而造成研究生在学校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标题分级不明确、图表绘制不规范和文献引用混乱等最基本的学术规范问题,甚至有抄袭、剽窃、篡改及伪造他人成果等更为严重的问题。所以,研究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不一。为了科学有效地规范工科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行为,重庆大学开设了学术规范与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专业必修课(以下简称“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该课程是重庆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改革研究生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实践举措。对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进行了设计,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的主要框架如下:介绍学术规范的基本知识,着重讲述学术研究、学术规范的概念,学者治学的素质,学术忠诚与道德,出版与知识产权,文献包括电子文献的检索和各种基本的学术规范,提供和评析了工程类学科学术不端与遵守规范的典型案例。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和锻炼,使学生掌握学术活动中的基本规范,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崇尚科学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研道德,为后继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科学研究等打下坚实的基础[1]。
一 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困境
教育部在2020年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纲要》提出,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育部自颁布《纲要》以来,本课程组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迄今为止在思政建设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很难将思政元素全面地融入授课过程、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2-4]。课程思政的主要出发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很难掌握,力度过大学生听着乏味、课程太“水”,力度过小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结合不同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合适地选择思政元素对症下药,尽可能地寻找并选取同学们感兴趣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实现学术规范知识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然而,现有高校机制仍不健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带有浓重的教师主观色彩,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实施过程中,一旦教师孤立讲解思政内容,有可能出现教学内容割裂的现象,不利于研究生系统开展学习,并且不能保证思政要素在课堂中系统地呈现。
笔者基于主题关键词“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和“学术规范”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 找到不到十篇与研究生学术规范相关的论文,且主要面向法学、文学等非工科类专业,对工科背景下的学术规范介绍较少[5-11]。从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实际来看,虽然绝大多数大学在自己的网站上都公布了学校制定的学术规范条例及规定,但真正将思政要素系统化、规范化和课程化地融入学术规范课程的高校比较少。关于学术规范与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思政方面的研究更鲜有涉及。现有关于学术规范与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教改的研究论文也只是对政策制定的大致方向做了简单的介绍,并没有对具体措施、效度及背景进行全方面的总结;而且,现有课程的研究从高校教师和研究生角度来说比较宽泛,缺乏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二 思政建设融入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实践与探索
重庆大学工程学部现开设有16学时的学术规范与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拥有教师团队十余人,分别来自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和资源与安全学院等,开课对象面向工程学部所有学院所有研究生,教师团队100%均有出国留学经历。本教学团队前期已建立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取得成效,需要课程组围绕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剖析与反思,探索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策略。
(一) 注重课程组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让教育者先受教育,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同时要有高超的育人水平。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1 增强教师对专业学科思政教育功能的认识
学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的协作配合,对于优秀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以德育人,给学生做好道德榜样,而不仅仅是具备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高校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自然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学术规范课程,将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政素养的培养。突出教师对学生知、情、意相统一的教育和引导,专业学科教学平台要进行充分地利用,进而有效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2 明确课程思政在研究生学术规范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专业学科知识专业性较强,始终是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中,会削弱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然而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学术规范课程是每一位新入学的工科研究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其未来三年甚至更长学术生涯开始的基石。为了促进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的教学教育改革,要让学校、教师、学生注意到“思政元素”在专业学科中融入的必要性。只有在思政内容与教学实施过程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有效避免“生拉硬扯”“照本宣科”。思政内容体现在学术规范教学中,能反哺教学效能,进而达到育人功效。例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古代传统文化所颂扬的礼貌待人、文明谦让等方面的内容,能在保证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在不经意间促进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
3 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水平
专业课教师是教学实践中的主体,能起到指导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的作用,为了确保思政内容和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在教师对思政理论系统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思政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思政理论水平的提高是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的,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课程实际进行系统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掌握,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规范,从而使专业课教师能够很好开展教学活动。任课教师应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部、学校要求,为学生提供参考价值较高的思政教育内容。在任课教师中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促使教师掌握新的思想政治动向,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有机融入。
4 提高教师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当下,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爆炸、网络信息满天飞,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对错误言论进行有力抵制和批判,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不仅能保证专业课教学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也是促使学生抵制错误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要坚持思政教育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教师政治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例如,社会学教师可将当前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辩论,最终总结归纳出见解独到且正确的思想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使得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准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为学生顺利成长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5 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
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借鉴,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实际,完善专业课教师的绩效考核管理,将专业课程实践开展中思政教育的结合情况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从而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大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学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水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针对性地改进专业课教学,避免专业课教学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例如,目前学校教育工作将课程思政教学引入教育体系建设中,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研究,从而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化自身思政内涵,真正做到以德育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将考核机制落实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和年终考核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联系起来,进而发挥体制机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