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探索

作者: 朱德煌,华伟平,李灵,罗斌

课程思政视角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探索0

摘  要:环境生态工程学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且该课程的模块内容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因此,在该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要性。目前在该课程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仍存在对生态文明定位和认识不清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制度不完善、实施方案不系统等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从生态文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制度的制定和方案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该课程的始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态文明;环境生态工程学;教学探索;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97-05

Abstract: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s a cor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ajor, and the modul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this course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such as unclear ori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neven teaching staff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mperfect systems, and unsystematic implementation plan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roposing to make improvement from the orien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the formula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aiming to imple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cours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cultivating compound talent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teaching exploration; teaching quality

环境生态工程学是一门新背景下的综合环境学、生态学、工程学等交叉的新兴学科,是以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的技术、管理理念进行自我设计和调节,以达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相统一的工程体系[1-2]。环境生态工程不同于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其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凸显生态控制工程、在大气污染治理与控制突出大气污染的生态机制和生态防治的设计、对废弃物处置更强调是对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再利用,环境生态工程更注重环境生态恢复工程、评价和效益分析,打破对污染物传统的处理技术,明确生态的处理技术[3]。自2012年教育部把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开始,并于2013年正式招生,总体上该专业呈现平稳有序的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共有77所高校,其中2019年是批准高校设置该专业最多的年份,高达13所院校(图1)。设置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高校层次主要集中在普通高校,其比例高达77.92%,而“双一流”高校设置该专业仅为22.08%,这与我国“双一流”高校的数量较少有关(表1)。总之,我国对环境生态的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把生态文明纳入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强调对生态文明的重视,凸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因此,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可见,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具备发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生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知行合一的时代责任与担当,但如何在其专业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对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作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中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从专业的角度、所讲授的知识点以及形式都需不断地创新,把学校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场所,教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传播者,学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受益者和践行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价值观,建设美丽中国,可见生态文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把生态文化观、生态福祉观、绿色发展和绿色消费等理念贯彻始终,让大学生了解生态文明观的理念,掌握生态文明的思维,推进生态文明的技术,服务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要求。以课程实践活动,比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绿色消费、湿地的恢复与构建、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生态工农业、生态城市以及生态产品等,倡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专业知识的学生服务于生态实践中。

生态文明自古以来就提出社会发展的生态理念,从孔子的“钓而不纲”强调不得过度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到孟子的“仁民爱物”的思想凸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理念,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庄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以及“因时制宜”和“强本节用”等,均体现我国古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智慧[4],对于如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仍具备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态文明要求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不损害后代子孙的利益。我国在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可见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并成为我国国家发展的战略。生态文明打造的是生态福祉,打赢蓝天保卫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土壤、水废弃物、人居环境的防治行动,推进绿色发展。因此,环境生态工程学课更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课程的始终,通过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把生态文明落实到学习和生活中,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5-6]。

为了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思政,结合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把“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课堂中,以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现代工程师为目标,契合新工科背景的工匠精神,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基于环境生态工程学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思政的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明确生态文明对环境生态工程的意义,利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并对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思政进行展望。

一  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推行课程思政,全国高校各个专业前后加入到课程思政行列,但各个高校课程推进状况和实施效果千篇一律,存在为课程思政而思政,把思政强加于课堂,导致教学效果差,而对于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思政,较与其他课程更易于实施,尤其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在实施教授过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不清晰

生态文明的本质是实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相统一,包括涉及生态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落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从传统注重经济效益向注重质量效率和优化增量的转变,尤其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主动承担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责任与担当[6]。在我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仅有十年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其他专业发展的历史较短,所以存在培养目标和培养理念的问题。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也是近几年才在环境生态工程学课中兴起,可知对“生态文明教育”认知的重视程度仍不够,同时如何把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与其他专业对此教育区分不清,尤其像马克思主义专业、生态学专业以及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工程学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包含人文生态文明和科技生态文明,注重运用生态工程科学技术对废弃物、土壤、湿地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等,既要保证对生态以及环境的治理,又要保证资源最大利用化和循环利用,最终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正由于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认识不清,导致无法正确传授相关的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而影响该课程思政的效果,更多注重在生态文明的政策表面或文字层面,无法切实把“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推进,进而影响育人的目标[7]。

(二)  “生态文明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生态文明贯穿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的始终,但目前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基本以一名教师主讲,同时以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为主,极大程度限制该课程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生态文明与环境生态工程是相辅相成的,一旦脱节直接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该课程可实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8],发挥各个教师的专业和研究特长,但由于各个学校对教师每年必须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导致模块化教学推进困难。目前“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与开展仍集中在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该课程与相关企业以及国土自然资源、环保部门以及林业部门挂钩密切,培养的人才应符合这些部门的需求,但如今讲授该课程“生态文明教育”仍集中在校内的教师,校企合作或学校与相关单位的合作教师较少,尤其是“双师型”的教师仍存在较大的缺口,实行校外导师聘任制度还不完善,最终导致教学与实践的脱节,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与成长,而校外导师具备实际生产与运用技术,可使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形成互补机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三)  “生态文明教育”在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中实施制度不完善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思政教学模式开展的时间较短,各方面的相关制度仍很不完善。近几年,由于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才使环境生态工程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课程中,但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对生态文明的论述仍较少,导致在环境生态工程学课程制定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时也未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办法,因此,在涉及生态文明时教学内容重形式,轻制度规范的指引,最终在环境生态工程学课堂推进其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力度不足。生态文明教育更多停留在喊口号,落实力度不足,环境生态工程学教学质量低,同时如何把生态文明与该课程紧密连接也缺乏制度规范和引导,生态文明存在环境生态工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从生态恢复、湿地人工设计融入生态文明理念、污染处理的生态机制、土壤污染的修复生态、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与资源回收利用均与追求碧水蓝天、绿水青山以及我国提出“双碳”(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建设美丽中国梦等生态文明方面密切相关。生态文明是历史的产物,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依存,所以制定“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规范制度,包含教学理念和考核办法,有助于推进该课程思政向纵深方面发展,更有助于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思政实施方式不系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