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与实践

作者: 梁琛岳 赵英利 于胜尧

摘  要:地球科学概论是地质类院校或综合性院校面向大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入门课,承担着学科启迪和价值塑造的重要作用。在课程建设中还存在教学方式难于创新、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及考核评价标准和手段单一等问题。立足科学育人的教学理念,梳理课程知识体系;建立多样化教学方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细化成绩考核与评价,总体实现课程内容“碎片化”、教学内容“科普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过程“智能化”、结果评价“多元化”的目标,为塑造学生宏大的地球科学观,深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为未来地质学科基础课程创新性建设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质学科;课程建设;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029-05

Abstract: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and an introductory course for first-year freshmen offered by geological colleges or comprehensive colleg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ubject enlightenment and value shaping.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insufficient dep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singl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methods. Bas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has been sorted out step by step;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has beenestablish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ere excavated; th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were refined. The evaluation has generally achieved the goals of "fragmentation" of course contents, "popular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intelligent" teaching process,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of evaluation.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to deeply comprehe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geology in the future.

Keywords: geological disciplin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graduate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课程思政“学科育人示范课程”项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示范项目”(SK2021101);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2021XZD039)

第一作者简介:梁琛岳(1986-),男,汉族,山西朔州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构造地质学。

地质学(geology)是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与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基础学科不同,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具有独特性,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化历史和动力学机制的一门学科,也是揭示各圈层相互作用、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需求、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宏观知识体系。地球科学概论与地质学基础均是地质类院校或综合性院校面向大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启发研究地学兴趣的学科启蒙课,是地质类乃至地理类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衔接地球科学相关各专业的“底层建筑”[1-2]。课程几乎涉及地球科学全部基础知识点,从宇宙成因、天体演化、太阳系形成到地球起源、组成元素、矿物、岩石和地质年代,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到岩石圈、地幔和地核,从岩浆、地震、变质、地质构造和板块构造等内动力作用到河流、湖泊、海洋、地下水、冰川、风与风化和大气作用等外动力作用营力,从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到环境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与人类关系,各章节知识点环环相扣,彼此衔接又各具特色,贯通了整个地球科学体系,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地学知识完备的地球科学基础课程体系。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球科学相关专业学科入门课,课程知识点多,内容信息量大,具备将地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基础,在塑造学生地球科学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球科学相关基础概念、研究方法与工作技能,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和从事地球科学相关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新时代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地学人才的培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相应的,对地球科学概论等学科基础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课程目标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涵盖了有关地球基本知识的介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地球的发生与演变史,地球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是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课程。该课程是面向地质类(含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土地资源管理)、勘查技术与工程类(含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地球物理学和测绘工程)及土木类(含土木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或选修课程,担负着地学专业知识结构底层框架构建、专业入门知识启蒙和地学价值观启迪的重要作用。课程目前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总学时64学时,包含实验教学14学时,设计在线课程16学时。授课对象为本科大一新生,授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

知识目标:以地球物、空、时为主线基本思路建立现代地球观,掌握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及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以物质观为主线,掌握主要造岩矿物和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构造变形的基本类型和特点。将现实观贯彻到底,掌握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性质与产物。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地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将“所见”地质现象与“所思”地质知识相联系。能够将“演化观”融入实践能力,牢记地球是演化的,不同时期具有独特的生物和演化轨迹。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以地球科学面临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为出发点,充分理解地球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及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问题中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激发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的兴趣,明确地质人的历史使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刻苦钻研,将地质精神、科学精神融入到未来的学习当中。

二  课程建设情况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建设发展历程总体上可划分三个阶段。

奠基阶段(2000年之前):建立并完善了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地球科学概论和地质学基础两门课程是原长春地质学院基础主干课程,历经多位前辈的建设,如张宝政教授、仇甘霖教授、吴可亮教授、邱国安教授、叶茂教授和马瑞教授等。完善了课程的授课内容和课程体系,紧跟国际国内地学形势,将先进前沿进展融入教学体系,奠定了目前课程知识结构框架。

突破阶段(2000—2015年):合校以来,教学团队以研带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与课程内容。以叶茂教授为首的教学团队,将PPT引入课堂并提升了实验课教学理念教学,教学内容更新快捷。引入大量实验所需标本,将实验课提升了一个台阶,提高了实验课教学质量。2007年实验教材采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地学基础课程实验系列教材《地球科学概论实验指导书》(叶茂、马瑞、孙加鹏主编)。期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2004年获批吉林省省级精品课程。

创新阶段(2016—2022年):丰富线上教学资源,创新性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期间出版译著1部(《地球科学导论》),再版实验课指导书1部。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创新性引入对分课堂模式进入实验课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多元化理论课授课模式,强调师生互动。紧跟时代步伐,大力发挥线上课程效应,2020年获批吉林大学本科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完成录制64节共计532分钟的地球科学概论智慧树平台课程。2021年获批“地质学基础”吉林大学本科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同时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育人元素,将知识点与地质精神、思政元素向融合,将课程培养方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目标。

三  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课堂知识点多,教学方式难于创新

地球科学概论是奠定大一学生地球科学观、打开地学视眼的基础课程,是了解基础地球科学知识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的教学内容仍是以教材为主,且该课程的章节较多,涉及的知识点多且内容相对松散,教师受学时影响,每一章的知识都是泛泛带过,不能深入展开。课程教学基本是以念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完成,整体互动性、趣味性弱,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期待性不高,只是被动接受,听课和看书区别不大,没有新鲜感,对杂而乱的知识整体接受度和自主探索度不高,学生多数情况下只是应付考试、被动学习,满足于及格,自主探究意识薄弱。

当原有教学尚未完全摆脱或者更大程度依赖于课堂讲授和传统的知识灌输,从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程度、学生学习自主度、实验课和实验内容设置及考核等方面来说,已不能满足和适应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地球科学人才的需要,亟需要讲知识碎片化,化零为整,结合在线课程,强化重难点,突出课程的应用特征,即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寻找矿产、能源、水资源,乃至保护资源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二)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地学基础知识点的讲授为主,重在培养基础地质工作技能和地学知识的应用,而弱化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爱国爱校爱专业情怀的培养,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为祖国地质事业献身的激情和对地球科学学习的热情,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害怕地质工作艰苦而对今后地质工作产生了恐惧和畏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大一结束就转专业或者大学毕业就转行了。尤其是现今大一新生接触新鲜事物速度快,来源广,再加上习惯于闲散舒适的生活,缺失对于地球科学行业“三光荣、四特别”这一地质之魂的传承,不能很好领悟艰苦创业、开拓奉献精神的内涵,缺乏追求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和职业追求。但地球科学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底层建筑”,承担着矿产能源勘探与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质灾害防治、地震火山预报等重大任务,亟需以强化育人为导向,融合思政元素,培养新时期地学人才[3-4]。

(三)  考核评价标准和手段单一

以往的教学注重结果评价,评价标准和方法不够丰富,仅重视在期中或期末对学生知识点掌握度的考察,缺乏对“德育效果”的评价,导致学生在考前突击背诵,不求甚解,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们不积极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巩固,难于培养学生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课程建设未来要科学引导,以激发兴趣为目的,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将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政元素相融合,“融盐入汤,同向同行”[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