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机制探索与实践

作者: 丁珏 杨小权 唐小龙 翁培奋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机制探索与实践0

摘  要:学生自主学习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学生的学习力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该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提升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机制,重点讨论本科生全程导师对学生“输入热量”“施加作用力”的途径,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学习力。同时,结合上海大学力学学科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探索,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特征和内涵,分析学生学分绩点的变化率,建立学习体系动力学模型,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力;学习体系动力学;本科生全程导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2-0173-04

Abstract: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bility is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learning ability is the basi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system.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aspects,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perseverance and learning ability. Focusing on the "input heat" and "exerting force"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 students are guided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ability continuously.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ssence of chemical reaction dynamics, combined with the rate of change in the GPA, the learning system dynamic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student training of mechanics subject in Shanghai University,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learning ability; learning system dynamics; whole-process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talent training

基金项目:2018—2019年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一带一路’的能源电力工程教育国际化研究与实践”(无编号);2021—2022年上海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全程导师引领下本科生学习力提升机制的研究”(2021L11)

第一作者简介:丁珏(1973-),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博士,副教授,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师思政。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1]。高校学生学习力现状调研显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无自主学习习惯等现象[2];在校期间具体表现为在课堂中被动听老师授课,缺乏自己主动的思考;作业拖延、抄袭别人答案、课后不写作业,对所学内容缺乏兴趣;由于缺乏教师的督促检查,出现学分绩点持续下滑等现象。

本科生导师制,发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3],目前已进入我国数十年,很多高校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度[4]。2005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19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5],再度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

基于此,本科生导师制如何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达到最优的教学教育效果,引起了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一  学生自主学习与学习力

(一)  齐默曼自主学习模式

在学生培养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6]指出,“大学应该是做到,使学生从必须教师教才能学,到用四年时间培养自己能学,不用先生教。我相信我们国家需要这样的学生,将来随着时代进步他一样能学。”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齐默曼自主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涉及自我、行为、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图1)。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者不仅需要认识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状态,运用方法,调整学习行为;还需要有效利用学习环境中的资源做出调整[7-8]。

齐默曼自主学习模式提到的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学生相信自身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行为的一种主观判断。行为方面,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行为的调节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环境中榜样、他人的帮助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齐默曼的自主学习模式为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但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力。学生具备较好的学习力,能够运用良好的策略和方法控制个人、行为和环境三个要素时,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  学习力

学习力的概念,最初是在1965年由美国学者佛瑞斯特提出的,随后研究者分别从学习力内涵等理论知识、影响因素等实践方面展开了较多研究。较为典型的有克莱斯顿(Claxton)的“四要素说”、有效终身学习编目(ELLI)项目组的“七要素说”以及柯比(Kirby)的“综合体说”等[9]。

2002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教育学院开展了有效终身学习项目的研究(ELLI: 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10]。将学习力要素归纳为:变化和学习、关键好奇心、意义建构、创造性、学习互惠、策略意识和顺应力。研究成果应用于英国纽波特的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研究者柯比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力,认为它是一个综合体,涉及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还包括兴趣、好奇心及创造等[11]。针对学习力,国内学者彭希林等[12]基于物理学角度,给出了相关的十一个维度力:吸力、引力、改力、创力、信力、化力、继力、容力、承力、防力和解力。

影响学习力的因素非常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效率低、教师监督和引导不够等,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实施时会遇到较大困难。基于此,本文探索和实践如何更好地发挥本科生全程导师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为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供有效途径。

二  学习力内涵与提升机制的研究

通过改变学生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行为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毅力,提升学习能力。

学习动力是指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导师引导学生懂得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如阐述本专业的重要作用、未来发展的前景等。加强实践教学对本科生培养的力度,激发学生对课程、科研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设置具体的、近期的、富有挑战性而又可完成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快速提升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学习毅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长期坚守学习目标,而且有应对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能力[13]。在学习毅力培养中,结合校风、学科学风建设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培养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学习能力是指由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直接驱动而产生的接受新知识,并用所接受的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中,导师结合学科科研、教学资源和平台,基于创新实践项目或科研项目为导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第一课堂上,导师引导学生参加学科前沿的讲座,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进入高年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并完成创新实践项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三  本科生全程导师作用下学习力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上海大学正在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这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期间,导师从学业发展、人生规划、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上海大学力学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上海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是首批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力学学科积极探索导师制。在对学生培养期间,充分调动本科生全程导师的作用,构建“教师-学生”双主体形式。通过强化教师对互动内容的引领,增加交流讨论频次和时间,优化师生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提升学习力的成效。按照总体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分层次来推进(图2)。

阶段1想学: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导师与学生开展沟通与交流,通过输入“热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专业的热爱,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教学目的和目标。同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克服惰性,积极投入到课程任务中。

阶段2要学:激发学习动机的阶段。导师细分学习计划和制订规划,支持学生融入导师课题组,让学生了解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导师研究内容等。通过开展课题组活动,丰富学习内容,同时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阶段3会学: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能力阶段。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学习任务和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依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定期开展讨论与互助式学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提升学习能力。

阶段4坚持学:培养学习意志力阶段。经过1个或几个周期的自主学习,通过周报告、学期汇报等形式进行考核,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按照预定计划完成。根据任务完成情况,以及问题解决情况,开展研讨和奖励,锻炼学生学习的意志,引导学生继续深化知识点的理解,并拓展和延伸。

阶段5 乐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阶段。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导师搭建平台,开展探索和研究。展示和评估学生阶段性成果,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发挥朋辈等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期望、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实现学习力的螺旋式提升。

四  学习体系的动力学模型与实践分析

学习体系中,学生学习力提升机制和化学动力学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本文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原理,建立学习动力学模型。

(一)  学习速率关系式

学习速率是学习力的重要指标,文中建立学习速率模型,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原理,分析学习力的“反应性”“转化性”“平衡性”。“反应性”体现了学习力提升需要的条件。“转化性”,在复杂的学习体系中,依照分阶段分层次实施,促成各过程按照先后顺序来推进,实现常态到激发态的逐渐转化。“平衡性”,学习体系向着平衡状态转化的趋势。

Y=Y0+k·F exp(a·E·T),F=f(c1,c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