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作者: 严佩升 陈新芝 毛雨摘 要: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深远。在解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和逻辑遵循的基础上,分析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取得的成效,结合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破坏民族团结的方式多样、学生需求多元化、开展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等挑战,构建由学校高位推动、各职能部门相互协作、教师全员参与及学生积极践行的教育常态化机制。
关键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逻辑遵循;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4-0083-04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and logic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rrent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the diversity of ways to destroy national unity,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needs,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of activities. To build a normal education mechanism that is promoted by the high position of the school, coordinated by various functional departments, participated by all teachers and actively practiced by students.
Keywords: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education; normalization mechanism; logical compliance;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高校是各民族优秀人才汇集和培养的高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展情况对知识青年的民族观有直接影响,对知识青年能否更好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健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是立德树人、防范国际国内分裂势力的需要,同时有助于促进高校内部和谐发展,为大学生民族观的树立奠定基础。
一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与逻辑遵循
(一)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涵解读
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的看,重在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五观”,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价值;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对象上看,其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单一民族,也不仅仅是少数民族,而是与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都息息相关,其中汉族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91%以上,所以汉族人口的民族文化知识、文化素质、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族团结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上看,涉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多元一体”的国情教育,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民族关系、民族问题、民族文化知识等。
(二)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逻辑遵循
1 遵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逻辑
我国民族类型多样,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关键就是民族团结。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在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以必须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做到“三进”,并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始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入脑入心。
2 遵循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融为根本途径逻辑
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融作为根本的逻辑遵循,引导各民族群众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促进民族事业的不断进步,让各族人民在命运上结为共同体,在民族事业上心连心。因此,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尊重民族差异而不强化差异,保持民族特性而不强化特性。
3 遵循以“三全育人”为根本着力点的逻辑
各高校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三全育人”机制。在全员育人方面,高校全体教师均应参与进来,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协同发力;在全过程育人方面,注重在大学生学业阶段的每一个环节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还应在每一门课程中增加课程思政的内容,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研、民情体验等,让大学生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制度和国情,号召广大知识青年为祖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学校各部门之间要紧密协作,同频共振,优化工作方案。学校所有空间场所包括教学场所、文化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等均需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融入场所的管理之中,营造出浓厚的育人氛围。
二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现状——基于云南Z大学的调研
Z大学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在校学生中涉及2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20.71%。因此,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大学,对于Z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以理论学习为阵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高
围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活动主题,制定学习教育活动方案和活动清单,认真组织开展“‘七一’重要讲话”“十九届六中全会”“开学第一课”“诚信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邀请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利用清明节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开展祭奠英烈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抗联遗址、抗联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活动。传递发扬红色精神等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通过以上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五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度。
(二)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之中
坚持“红色文化”每周讲,每学期开设1学分中国共产党历史(四史)课程,各班开设2学时的“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讲座。新增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精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昭通文化研究、昭通地方历史、昭通方言知多少、中国传统文化概述和中国大历史专题研讨等全校性公选课,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课堂始终。把握新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课程第一课”等关键节点加强课程思政引领。
(三) 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
以学校微信公众号为思想引领宣传主阵地,以团属新媒体平台和特别专栏为重要补充,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深入到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关注度不断提高,增强了网络文化育人成效,形成了线上线下全方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线上线下青年群众工作一体化融合机制,开展线上活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交流交融平台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生活文化育人等方面,以宿舍、班级为载体,每年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节、学生公寓校园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这些交流平台逐渐形成自身特色,使各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激励全校师生参与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各项民族赛事,推进民族优秀文化进校园。
(五)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实践育人
持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理论宣讲、榜样宣讲、科技支农帮扶、红色筑梦、教育关爱和文化艺术服务等实践内容,服务地方、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依托学校志愿服务平台,围绕“志愿+专业”“志愿+文化”等板块,深入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实践育人持续加强。
(六) 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师资培训
高校教师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践行者,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具体执行者,因此,必须注重对教师的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和培训。Z大学注重发挥网络宣传优势,加大线上宣传力度,丰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内容,扩大培训覆盖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用好“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云岭讲坛等平台和载体,开展网络学习,促进学习培训向基层进一步延伸。学校充分发挥各类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作用,组织策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融入“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为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政策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展宣传效果,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七) 注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成立扎西红色文化研究院、挂牌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深入开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及红色文化研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水平实力持续增强、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研究成果不断丰富,逐渐成为研究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及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重要基地。
三 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 破坏民族团结的方式多样
当前,境内外敌对分裂势力对校园进行渗透的渠道呈现多样化特征,范围在不断扩大,形式隐密,手段现代化,进攻态势明显,是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潜在的重要的因素。高校师生民族构成复杂,文化差异显著,一些非法组织利用这一特点,具有很强的动员性,这给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 高校师生民族构成复杂,学生需求多元化
调研的Z大学在校师生中涉及彝族、回族、苗族、壮族、白族、哈尼族和傣族等29个少数民族,民族构成复杂,民族的差异带来文化需求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各不相同,必然形成不同的民族观。但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时,往往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课程的设置、教材选取等,未充分考虑学生民族和地区的差异问题。教育方式的单一性,必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一定意义上反映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缺乏针对性。
(三) 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的要求不断提高
一是在教育活动开展上,高校第二课堂许多活动的开展注重形式,缺乏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的设计,往往认为在活动名称中加上“民族”字样就是对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形式大于内容,育人效果不明显。或者就“教育”而教育,形式老套,缺乏感染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自然也影响教育效果。二是在教育主体上,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体的认识不到位。不少高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时,依托思政教师,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开展,忽略了其他部门的联动作用,这些部门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及文化观的形成受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所以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教育主体作用,凸显其在课堂外抓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