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域下讲好“一带一路”中国故事的校本实践
作者: 王静摘 要:百年变局叠加新冠感染疫情的当下,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求同存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构建不同文明和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合作兼容提供新方案。“文化自觉”的精髓是“和而不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中,高职教育在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同时,在国际舞台上也应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该文以学校的国际交流项目为抓手,依托学校专业特色和数字化资源,加强对外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高质量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文化自觉;“一带一路”;中国故事;本土化;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4-0091-04
Abstract: Under the century changes, COVID-19 pandemics and anti-globalization,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ception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and "each beauty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all beauties shall exist" provides a new scheme for build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cooperation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and cultures. The essence of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is "harmony but difference". In the practice of the BRI,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sciously publiciz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s,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going global, and confidently tell Chinese storie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jects, rely on the school's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gital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for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perform well in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effectively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ese stories; loc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民盟先贤费孝通先生是最早提出“文化自觉”概念的学者,“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不是‘文化回归’,不是‘复旧’,也不主张‘西化’或‘全盘他化’,强调对他者文明的吸收和借鉴”。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他认为,“在文化传统上,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文化那么长久和丰富。我们中国人民有责任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完成‘文化自觉’的使命,继往开来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进入21世纪,文化自觉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1]。”文化自觉并不是文化保守,而是强调对西方文明的吸收和借鉴,把西方理论置于中国的文化境遇下考虑,不是全面接受,而是批判地借鉴与选择。寻求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方式途径,“世界表达”的前提是“中国立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一 文化自觉的迫切性
(一)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差异显著,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一直被置于首要方面。费孝通先生提到的文化自觉,注重对中国文化、中国伦理道德的研究,他把中国文化特点归纳总结为四类:①注重文化的继承、传承,通过家庭实现传承;②“天人合一”的自然观;③“和而不同”与“多元互补”;④“推己及人”的精神气质。这四个方面生动诠释了“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历程,是一种由中国文化而面向世界伦理的姿态[2]。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表示,“在中古时代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3]”“文化自觉”的前提是确立“文化”上的自主地位,坚持文化自主性,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确实,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5]”“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6]”
(二) 国际、周边和国内三个舆论场的压力
舆论场的竞争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从“有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大国”转为“综合性的世界大国”,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也得到了世界多国的响应和支持,但欧美等西方大国高举意识形态大旗,对“一带一路”极尽抹黑造谣,来自国际舆论场的打压污蔑,以欧美为首的国家利用平台和技术话语优势实施选择性的删除、屏蔽、过滤真实信息,造成中国国际舆论“有理说不出”“有话传不开”的话语困境;有来自沿线国家的某些跨文化交流失语,如“中国威胁论”“债务陷阱”等负面言论,包括国内的不理解舆论压力,针对国际援助或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所引发的舆情等。动态分析三个舆论场的舆情及互动,分析规律,找出应对策略,对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促进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援助是最高效率的文化传播方式,而来华留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承载者和参与者,也是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讲述者。各校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引导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7]。
二 讲好“一带一路”中国故事面临的挑战
(一) 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为人类谋福祉的“中国品牌”。当前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与国际地位提升还不匹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进行曲解或抹黑,极尽各种歪曲性报道,对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带来很大阻碍。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的文化失语现象普遍, “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了解倡议的效果不理想。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也提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中国一直强调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周边先行起步”,争取周边国家的理解与支持,共建地区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相对接,建设包容、现代、全面、互利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进一步塑造周边地区和平发展保障性力量的共识,巩固作为周边国家可信任合作伙伴的良好形象。推动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合作的深化升级。周边、“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三者相互关联,是中国战略新布局的基础支撑,实现中国国家实力的有效扩展和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8]。
(二) 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需要
2022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有专门条款鼓励职业教育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教育”等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讲述着职业教育的中国故事、传播着职业教育的中国标准[9]。这些政策和文件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政策保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职业学校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十四五”期间,学校对标责任清单和目标任务,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国际化探索实践。职业教育和职业标准“走出去”,服务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教育援外项目。遵循相关文件要求,从招生与学籍、教学质量评估、跨文化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规范境外办学流程,保障境外办学可持续发展;树立品牌意识,丰富和发展“鲁班工坊”“丝路学院”等中国职教品牌的内涵,注重境外办学人才培养的成效,全力实施品牌战略,发挥集群效应;建立内部质量保障约束机制,主动联合政府、企业、专家学者等群体对境外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形成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保障境外办学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10]。
中国职业教育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必然伴随中国文化的传播与输出,把文化交流融入到国际合作中,更好发挥文化的媒介和手段作用,加强国际职教交流,促进合作共赢,既能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也有利于借鉴学习他国的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增进与世界的彼此认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 基于校本的国际化实践探索
依托各类合作项目,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国优秀文化、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一) 牵头“中文+基建”的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项目
2021年,学校入选“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的全国首批十四所试点院校之一,担任“中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工作组-建筑类牵头院校。学校承办建筑类专业课程开发的子项目,两名教师入选课程建设和学生服务工作组专家组。完成首期非洲职业院校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中外院校“一对一”培训,喀麦隆两所院校共75名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2周线上培训,并选拔录取联合培养42名优秀学生。学校是江苏省首家承接“未来非洲”子项目并牵头建筑类院校和中外企业制定非洲国家行业认可的建筑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的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