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理工类高校一流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研究
作者: 陈琳 段君义 冯庆华
摘 要:该研究重点考察全国13所拥有省级以上一流英语专业建设单位的理工类高校,对1 072位英语专业在读学生开展问卷调研,旨在了解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目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以及对于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设置总体持积极评价,认为注重拓展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是专业课程教学典型教学优点,在素质、知识、能力3个维度上,对教学总体效果普遍评价较高。但是,调研结果也显示一些不足,包括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等,其中,结合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拓展跨文化国际视野、夯实英语基本功、培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是课程教学需要改进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一流英语专业;理工类高校;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5-0021-04
Abstract: Focusing on 13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rst-class English major construction units at or above the provincial level, this research conduct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1,072 English majors, with the purpose of investigating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curriculum and their feedback on curriculum teaching in the process of first-class major construction.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have adopted a generally positive eval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at the typical advantage of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teaching is focusing on expanding knowledge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that the overall effect of teaching is highly evaluated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quality, knowledge and ability. However, the survey also reveals some weak points includ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the practical courses that need improvement. Furthermore, what needs to be improved mainly in course teaching is to expand cross-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vision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new engineering, to consolidate basic English skills, and to cultivate problem-research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Keywords: first-class English majors;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urse teaching; teaching survey
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专业学科定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英语类专业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关系到整个英语类本科专业输出人才的质量能否提升[1];而一流专业建设的希望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革新[2],即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始自1993—1994年召开的首届和第二届全国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研讨会[3],专业课程设置一直是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有关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已有一些宝贵的实证性研究[4-8]。上述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探究了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劣,但是,主要聚焦课程设置或课程体系本身,有关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态度,以及依据课程设置开展教学情况的反馈关注不多。2017—2022年,尤其是一流专业建设以来,相关调查研究更是鲜见。
一 研究目的和过程
本研究针对理工类高校英语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学生对于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以及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的反馈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查研究,为理工类院校及其他类型高校的英语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概言之,本研究主要解决如下2个问题。
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目前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如何?
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课程教学有哪些反馈意见?
在“双一流”背景下,本研究根据一流英语专业建设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有关文献自主设计“理工类高校英语一流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问卷调查表”学生问卷。问卷主体部分采用里克特量表形式,主要考察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材和教学效果等方面。为使调查尽可能全面、客观,调研范围立足安徽、聚焦长三角、辐射全国。抽样尽可能兼顾高校类别、隶属关系、地区分布等多方面因素,重点考察全国13所拥有省级以上一流英语专业建设单位的理工类高校,获取第一手宝贵数据。2021年6—7月期间,项目组通过问卷星发放相关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 072份。利用软件工具分析问卷信度, 发现整卷择答部分(43项)科隆巴赫系数为0.862,参与本文分析题项部分(30项)的系数为0.893,整个问卷内部一致性良好。
二 研究发现
(一) 课程设置
针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考察通识类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特色课程和实践课程,并进行模块化分类统计。发现上述5类课程“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等正面评价累积比分别为91.30%、92.10%、91.40%、91.90%、88.80%;负面评价除实践课程外(11.20%),其余课程模块均在10.00%以下。为了研究课程设置满意度在哪些维度上具有普遍性或者差异性特征,项目组开展了方差分析。英语专业本科4个年级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评价无显著差异(sig值均为1.000),表明在年级维度上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评价具有普遍性。
高校类别、隶属、片区的不同对课程设置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也不同,其中高校类别(是否为985/211/双一流高校)、高校隶属(是否为教育部直属)对评价无显著影响(sig.=0.245/0.467),而院校所在地区的不同则对课程设置的评价产生显著差异(sig.=0.015),见表1。
通过进一步开展ANOVA事后检验(因南部高校仅1所,暂且忽略),发现东部地区与北部地区之间无显著差异(sig.=0.157),但是,东部和北部院校的课程设置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西部院校(sig.=0.001/0.000,MD=0.345 09/0.503 55)。
(二) 课程教学
1 教学优点与不足
学生问卷反映英语专业课程教学在优点和不足方面的典型特征。表2左列数据显示专业课教师最显著的教学优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按照占比高低排列分别是:“注重拓展英语语言文学知识”“灵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强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所占百分比均超过20.00%。表2右列数据显示英语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表现的首要不足之处。其中,“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模式传统不能激发创新”“拘泥课本,不能拓展跨文化国际视野”3项依次占比达到27.30%、21.00%、15.60%。
2 授课方式和改进空间
问卷反映学生认为目前专业课程授课方面首先需要改进的空间,以及其所期待的英语专业课程授课方式。表3左列数据显示学生期待的英语专业课程授课方式是“基于教材,在课内外活动实践中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该项所占比重远远超出其他选项,高达43.60%。其次,“不受制于教材,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教材拓展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所占比例依次为21.50%和14.20%,在学生所希望的授课方式中占比较高。
表3右列数据显示学生认为教学中首先需要改进之处。其中,“结合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拓展跨文化国际视野”和“基于教材与专业课程夯实英语基本功”名列前茅,所占比例分别为40.80%和22.60%。而“培养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单项占比不高,达11.10%,这与表2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首要教学优点”中位列靠后相符合。
3 教材评价
本项目重点考察教材实用性、时代性、难易度和吸引力4个评价指标。统计数据显示,在实用性、时代性、难易度3个评价指标中,正面评价累积比分别高达91.40%、90.30%、95.00%。但是,吸引力指标的比值稍逊一筹,为87.80%,说明教材吸引力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皮尔逊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专业教材建设总体评价较好,在0.001级别,与高校隶属和高校类别2个变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031,p=0.317;r=0.061,p=0.045);与所在年级或学生性别之间也无显著相关性(r=0.004,p=0.888;r=0.046,p=0.132)。但是与院校片区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110,p=0.000):东部高校与北部高校之间无显著差异(sig.=0.955),西部与东部、北部院校之间差异显著(sig.=0.000/0.000),西部院校对教材建设总评价低于东部和北部高校(MD=-0.401 70/-0.485 56)。
4 教学效果评价
有关素质培养,学生问卷反馈通过专业培养,在“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扩大国际化视野”“提升人文科学素养”方面的积极评价分别为94.30%、91.30%和93.40%。有关知识培养,在“扩充各类知识”指标中,学生作出了92.20%的积极评价。有关能力培养,在“语言运用”“跨文化交际”“创新”“科学研究”“自主与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提升,应答比例分别为93.40%、92.30%、92.50%、89.30%和 93.10%。可见,一流专业建设高校教学效果,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指标上均有很高评价。
此外,将素质、知识、能力三者合并为新变量“教学效果”进一步考察发现:首先,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教学效果与学生所在年级、性别之间无显著关系(r=0.004,p=0.903;r=0.073,p=0.070),进一步表明教学效果满意度具有一定普遍性;其次,院校类别与院校隶属情况对教学效果总评价无显著影响(sig.=0.387/0.225),但是北部高校教学效果评价显著高于东部和西部(sig.=0.049/0.000,MD=0.187 72/0.492 17),而西部高校显著低于东部和北部(sig.=0.002/0.000,MD=-0.304 45/-0.492 17)。
(三) 研究结论
基于前文分析,针对本项目的2个研究问题,得出如下结论。
有关课程设置,学生总体持积极评价满意度高。相比之下,实践课程具有一定提升空间。对于教学效果,学生普遍评价高。注重拓展英语语言文学知识、能灵活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是当前理工类英语一流专业建设高校的典型教学特征,而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模式传统不能激发创新,是当前课程教学主要不足之处。结合新文科新工科建设拓展跨文化国际视野、基于教材与专业课程夯实英语基本功等,是当前一流英语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教学中需要改进的主要方面。学生对于教材实用性、时代性、难易度等方面满意度高,但认为在吸引力方面有一定提升空间。基于教材,在课内外活动实践中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学生最期待的授课方式。如上结论在高校类别、隶属和学生性别、年级诸维度具有普遍性特征,但是在地区分布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