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李焱 刘中香摘 要:新文科的建设对经贸类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内涵与要求。该文立足于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专业与人才培养的特征,分析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文科;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7-006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puts forward new conno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economic and trade tal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nd trade majors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listic problems of economic and trade talent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path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nomic and trade majors'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reform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background.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economic and trade class; talent training mode; internationalization; experimental class
自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以来,新文科建设如火如荼,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成为了教育学界重点关注的现实问题。经贸类作为新文科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此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需契合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新文科下的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观念也完全契合新文科建设任务的内在逻辑,是我国振兴高等教育、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道路和应对国际贸易新趋势的现实需求。新文科如何主动改进经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使高校培养出的相关人才能够有能力应对新时代的经贸现实需求,以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储备复合型高端人才,是学术理论界和现实实践界必须面对并回答的重要问题。
一 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专业及相关人才培养的新特征
(一) 新思政,落实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价值取向,也从根本上回复了“建设什么样的新文科,培养什么样的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问题。新文科背景下的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核心思想,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思想政治建设融入到授课当中,实现两者融合双向发展,提高经贸类人才在政治素养、家国情怀及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未来的国际经济交往中,以国为本,为祖国谋福利,为人民谋幸福。
(二) 新交叉,推动知识交融
交叉融合是新文科最鲜明的学科特点,也是解决教育系统更新慢,难以紧跟时代需求的新途径。新文科下经贸类专业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除了经济学专业内的融合,更要实现与其他文理工专业的融合,打破“小专业”的思维桎梏,树立“跨学科”的思想理念,进一步推动各学科间的共同创新。
(三) 新功能,强化技术赋能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作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下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也是经贸类专业与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与新功能。新文科下经贸类专业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强化量化研究,做到跨学科、跨领域、跨体系的因果分析,提高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研究视角的广泛性,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四) 新实践,培养复合人才
随着新形势下国际贸易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等新趋势,高校经贸类专业与人才的培养更倾向复合型实践型人才,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切实锻炼学生大数据应用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经贸类专业人才实践素养。
二 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我国本科院校及辽宁省本科院校经贸类专业设置现状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自1998年我国正式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列入高校本科专业以来,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700多所本科大学开设了此专业,并且是28个财经、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对国贸专业的大致培养方案都强调“厚基础、宽领域、高层次”。辽宁省共有32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国贸专业。2018—2020年,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5%~95%,整体属于高就业率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前四大行业分别是贸易行业(15.28%)、金融投资行业(8.46%)、房地产行业(7.37%)和快消行业(5.26%)。就业地多位于上海市(22.9%)、北京市(18.4%)、深圳市(18.3%)及广州市(11.5%)等经贸发展度高的地区。全国毕业生3年内平均月薪6 356元。
2 贸易经济专业
目前全国共有50所高校开设了本科贸易经济专业,其中专业实力较强的有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辽宁省仅有辽东学院和辽宁财贸学院两所高校开设了贸易经济专业。2020年就业率为65%~73%,2021年为77%~87%,相较于国贸专业,该专业就业率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前六大行业分别是贸易/进出口(14.07%)、服装/纺织(6.62%)、快消(6.28%)、金融/投资(5.86%)、房地产/建筑(5.62%)和零售/批发(4.15%)。就业地区为北京市(19.5%)、上海市(9.3%)、西南地区(9.2%)、深圳市(6.8%)及广州市(4.5%)等。全国毕业生3年内平均工资为4 629元。
(二) 国内代表性高校在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点
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实行专业+外语的培养模式,而且所有学生都需要学习经济、管理、法学和数学的基础,鼓励学生辅修双学位。在拔尖人才的培养上,开设了“三语”实验班,创建“经贸+汉语+英语+小语种(法语、西班牙语、日语3种语言中的一种)”的培养模式,开设经济学荣誉实验班、交叉学科的金融科技实验班、数字贸易实验班等。
2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利用自身理工优势,经济贸易专业采取小班教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形成了“文-理-工”交叉培养的模式。注重学生专门从数理角度研究经济问题,开设如数字经济学和人工智能导论等专业大类基础课程。
3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经贸专业是以农业对外经济为特色,课程设置也实现了文理交融,如设置必修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必修的数学建模、 Excel与数据分析等通识教育课程、农业经济学与世界农产品贸易专题等与农业特色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
4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在经贸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充分发挥学校的航海类特色,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具备航运知识的国际经贸人才,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和航运相结合,培养了解航运经济、港口经济、国际运输的经贸人才。
(三) 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与经贸发展实际结合不紧密
在国内高校设置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较为传统,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课程设置和实践不相匹配,缺乏实时性和创新性,学生掌握的知识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一是大多数高校在经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仍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经贸人才的培养缺乏特色和层次性。二是课程培养体系仍以传统理论课程为主,在课程设置和学分分配上,虚拟仿真等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三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是国际商务专业的重要主干课程。大多数高校虽有开设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课程,但是存在实验课课时相对传统理论课程课时较少、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四是经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落后,无法紧跟时代前沿,比如缺乏跨境电商、服务外包、数字贸易等新课程。
2 课堂教学体系缺乏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我国多数高校的经贸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采用单一的课堂式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手段陈旧,创新不足。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较少,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填鸭式”的培养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主动参与其中,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系统性。在学校考核体系方面,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国内应试教育为主的教学体系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国内高校仍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能力在学业考核中所占比重较低或几乎没有提及。此外,国内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机制更倾向于科研成果,受评职称的约束,使得教师将精力转向科研,而非教学方法改革。
3 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经贸类人才的培养仍偏重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应用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和学校与社会脱节的问题。一是未能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部分高校实习基地较少,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学生实践较少。二是学生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导致实习效果欠佳。三是实习实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管理中仍存在许多漏洞。具体表现为学生实习实训时长不足,对学生实习实训质量监管把控不严,实习实训经费安排不足。对于实习实训成果的检查和验收较为宽松,实习实训环节只流于表面而不重视实习实训成效,学生只需提交实训报告和相关表格,而对学生真正的实习实训效果并不了解,不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
新文科背景下经贸类人才的培养从原先一些学科专业知识的简单相加,转变为如今的更多学科交叉的综合集成,对师资力量的标准也进一步提高。但一方面,多数高校经贸类的教师仍是以专业学科类型居多,跨学科交叉型教师少,复合型师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经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短板,并且多数高校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授课,缺乏实践工作经验,相应地对于学生实践方面的指导经验不足。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高。高校教师中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的教师所占比重较少,同时高校中也缺乏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知名学者,不利于学生国际化思维的培养。
5 教材建设“中国化”与“时效性”不足
当前,在我国的高校中,经贸类学科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以西方经济社会为基础而编制的,特别是世界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等经贸类专业对西方学术体系的依赖性较强,这就造成了现有的经贸知识体系和教材“中国化”程度不足,在有效解读一些我国独有的经济贸易问题方面存在不足。许多教材的内容仍以基础性知识为主,与社会的实际应用存在差距,也未能纳入最新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