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
作者: 丁小丽摘 要:科技强国战略对于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它的实现离不开教育和人才。当今工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深入剖析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逻辑与价值教育意义,厘清基于科技强国战略的工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逻辑链条,提出从价值判断、教育行为和理性构建三个维度加强职业价值观培育,为工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维度。
关键词:科技强国;职业价值观;价值理性;科技创业;工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017-04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house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our country's second centenary goal, and its real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education and talent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values education for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Deeply analyze the logical aspects and Value education significance of General Secretary Xi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house. By clarifying the logical chain of vocational values cultivation for engineering students based on the strate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house, it is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value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value judgment, educational behavior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a new dimension for the vocational values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house; vocational values; value rationality;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
基金项目:2021年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1jycy02);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科技强国’战略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培育逻辑与路径研究”(2021SJZDA058);2021年东南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新形势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仪器学科)”(无编号)
作者简介:丁小丽(1982-),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研究生,讲师,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史中,色彩最浓重的莫过于科技发展史,从“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再到“科教兴国”战略和如今“科技强国”的伟大部署,一步步证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当前,我国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依旧是我们最大的命门,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解决“卡脖子”等问题,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强国,解决核心关键技术是当务之急,可以说“科技强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1]。科技强国离不开教育和人才。当前,工科大学生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将科技强国战略目标作为工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维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积极投身高新技术行业,勇于科技创新,是科技强国战略得以实现的重要人才基础。
一 工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工科大学生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生力军和先锋队。据教育部网站显示,目前我国在校本科生中工学类学生占比达33.64%,在校研究生中工学类学生占比达37.47%,工学类在校生占比远远高于其他学科学生数量。在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科研资助中,工科项目占比远高于其他学科,2021年科技部立项资助的1 13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工科类项目占767个,占比达67.76%。2022年科技部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告服务平台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共计57项,其中工科专项占比达70%以上。因此,对于工科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当前,高校对工科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 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机制缺乏,成效微弱
塑造和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精神追求,不仅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更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能否实现。当前我国高校虽然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体现出了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并在课堂教学、师资建设等方面做了不少改进,但仍缺乏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从整体性来看,职业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中介和公共专业知识等要素。当前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各要素间缺乏有效衔接、系统运行不够通畅,实现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实现全要素集聚效应,教育成效微弱。首先,职业价值观教育师资队伍人员匮乏,基本由学生辅导员承担,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教师参与较少,未能形成职业价值观教育“三全”育人格局,职业价值观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割裂。其次,现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较为传统、零散,未能贴合工科大学生实际,对于工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系统性指导。再次,职业规划类活动实效性不高,很难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且往往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难以顺利实现职业生涯规划与国家科技发展需求的有效衔接,科技报国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二) 高校工科大学生培养中人文教育的弱化与缺失
在中国,“人文”具有特殊的社会预设功能,强调以政治道德伦理规范修养自我,实现内在的超越,这是中国人“人化”、社会化的主要方式,其中内涵着中国人的创造能力与实践方式,既体现在物质方面,更体现在精神和制度层面。从高等教育的价值诉求而言,正如涂又光先生所认为的,“教育自身是文化活动,在其中,人的身心(包括知、情、意),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发展”[2]。因而教育的根本是“育人”而非“制器”。“尽管整个世界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逐渐认识到诸多体制性弊端,主要表现为过“窄”的专业内涵、过“专”的技能训练和过“重”的功利主义,特别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对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认识模糊,“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4]。这种建立在文理工分割基础之上的教育模式严重制约着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导致其综合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缺乏。反映在当前的一些新兴高端技术领域,则是工程技术人才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能力不足,复合型高新技术人才紧缺,世界级工程领军人才不足[5]。
(三) 高校工科大学生职业选择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矛盾
相比其他专业,工科大学生因为专业的应用性强,在市场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职业选择容易趋于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最早源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合理性”概念。工具理性是“决定于对客体在环境中的表现和他人表现的预期。行动者会把这些预期用作‘条件’或者‘手段’,以实现自身的理性追求和特定目标”。价值理性则“决定于对某种包含在特定行为方式中的无条件的内在价值的自觉信仰,无论该价值是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只追求这种行为本身而不管其成败与否[6]”。工具理性更强调的是个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价值理性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工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更重视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的成分。李健等[7]通过访谈开展质性研究发现研究生在就业过程普遍关注薪酬待遇、地理位置、发展前景等因素。贺筱华等[8]通过调查对2020 届硕士研究生就业调查发现研究生毕业生薪酬期望值较高,首选就业地区是省会城市或其他大城市。李旺[9]指出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当代青年在就业选择上出现了过度地看重薪酬待遇,忽视个人未来发展重要性的问题。
二 习近平关于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与价值教育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面向未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面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和先锋队,要全面学习和贯彻习近平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深刻领会重要论述的时代、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及其对大学生职业价值教育的关键价值和意义,才能不断增强产出科技创新成果的使命感和加大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紧迫感。
(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科技强国思想的时代逻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就要重视科学、崇尚创新、敢于创造,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从国际环境来看,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远去,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雪上加霜,世界各国经济复苏艰难、增长乏力,迫切需要经济增长新动力,急切需要以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来推动经济发展。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了在芯片等关键技术方面对华技术封锁,妄图遏制我国高科技发展。核心技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徐图自强到科技强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唯有通过科技自立更生才能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大学生在求职中,只有将自己放入时代大局中,才能深刻理解科技强国战略重大意义,增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底气。
(二)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技强国思想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其突出特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统一,这为深入理解科技强国理念提供了理论逻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出发点。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10]”“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11]。科技会促进经济形态的改变,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生成的前提和实现路径。科技创新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价值指向,构成推动和引领美好生活的第一动力。[12]”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中的作用愈加凸显。科技强国的理论逻辑为大学生职业价值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用科技改变世界、造福人类的职业价值追求,是科技强国理论对大学生价值教育的重要方向。
(三) 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是科技强国思想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开启“强国”之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实践科技强国为伟大复兴注入强大动力,最关键的是以“四个面向”为总体方向,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全面实施新时代科技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适应我国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强国实践逻辑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明确方向,大学生只有牢牢把握住机遇,成长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可用之才,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为科技强国贡献力量。